道德因素在文學作品的影響力

時間:2022-04-20 10:39:16

導語:道德因素在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因素在文學作品的影響力

[摘要]在文學作品中,總會存在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它決定了藝術格調的高低,影響著文學作品藝術審美張力的大小。本論文重點解析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倫理道德因素,以期能夠發現它對文學創作影響,為今后在文學創作中融合社會倫理道德因素和文學藝術元素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文學作品;道德因素;影響力

倫理道德與文學作品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主體進行研究,分析其所表現的生命意義,能夠深刻影響著讀者的道德思想,讀者對于作品文學魅力的賞析也存在于對作品道德的解讀過程中,與此同時,社會倫理道德因素也會影響到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思想主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因素的影響力,分析文學作品中思想道德對文學作品之間的互相作用,對于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道德因素對于文學作品審美張力的影響

(一)我國傳統文學思想道德因素經歷的時期

目前而言,我國的文學傳統思想道德因素,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于我國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讀和分析非??粗仄渌N涵的道德和倫理性。所以,中國當代的很多文學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塑造了許多高達的人物形象。社會道德因素鮮明,是這些人物形象共同具有的特性。這些作品在當時對讀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除此之外,我國對于古典文學作品的賞析也是傾向于關注其思想道德,比如我國的古典名著《牡丹亭》等。在當代的某段時間對這些古典名著的賞析就是從思想道德的角度進行詮釋的。對作品中人物形象道德含義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對時代道德倫理的影響。然而,這一時期對倫理道德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時犯了距離過近的錯誤,忽略了文學創作本身的審美意義和價值特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后,對于文學作品倫理道德因素的分析犯了距離過遠的錯誤。許多新的作品,尤其是源于網絡中的文學作品沒有重視到一部作品應該具有的社會倫理道德因素,只是將重點放到了宣泄欲望和享受快感上。這樣的結果是文學作品失去了精神價值,變得低俗。然而,如果將社會倫理道德和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促使他們有效結合,相互作用,必定會使文學作品審美張力更大。

(二)道德因素對作品審美張力的影響

1.文學作品主題遵循或者背離道德都會增加審美張力文學作品表達的主題遵循或背離社會倫理道德都會擴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審美張力,成為文學作品中焦點性的矛盾。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就是身處在這種矛盾當中,正義與邪惡的矛盾,靈魂與肉體的矛盾,人性與欲望等等。這些矛盾在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斗爭,一個立體真實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就是這樣形成的。比如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被塑造成為一個放蕩不羈,已經跨過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形象。然而通過了解作品我們發現,很多女性的優點都在安娜身上得到體現,她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子,追求愛情時,能夠不顧社會世俗,甚至將生命置之度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如此純真,卻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道德理論的批判。安娜是一個已婚女性,但是她仍然去追求愛情,這顯然是社會倫理道德所無法容忍的,她就是這樣的叛逆,以此挑戰者社會道德倫理底線。世俗倫理是無法接受它所追求的愛情的,她的思想行為都被但是社會所不齒。但是,一個世俗無法容忍的女子卻有著單純的一面,她對于愛情舍生忘死的姿態打動了無數的讀者,也影響了他們的愛情觀。以福斯特《小說面面觀》中的理論來看安娜,她是一個圓形人物,有著多個側面,多種個性,所以要想對安娜進行評價,從一種角度或者一個方面是很難做到的。如果從社會倫理道德的角度去對這樣的人物形象進行解讀和約束,也是難以實現的。在自我欲望和社會道德倫理中進行斗爭,在靈魂和肉體之間進行著掙扎,在這樣的矛盾中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必然豐滿而立體,審美張力也自然產生,引導著讀者進行思考,探究人性的審美性。2.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背離道德因素會變得更加立體其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偏離社會道德倫理,人物形象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豐滿、立體,使文學作品蘊涵審美張力。對于敘事性文學作品而言,其主要的標志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獨特又鮮明。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能夠塑造出著最為獨特的人物形象而為世人所皆知的。比如我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在該作品當中晴雯就是一個富有審美張力的人物形象。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審美張力正是產生于她背叛世俗的倫理道德之中。同樣作為賈寶玉的丫鬟,晴雯與襲人性格卻完全相反,襲人善解人意,對人溫柔體貼。晴雯則性格張揚,尤其是在處理事情時,說話過于尖銳,不懂得收斂,因此導致賈母等人對其反感。然而到了最后,晴雯被轟出了賈府,在病死之前說了一番話,將晴雯性格中率真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與襲人相比,晴雯顯得更加的單純可愛了。然而當她身處大觀園的時候,她的性格是無法被園中及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所接受的。所以,只有像襲人一樣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性情才能夠生存下去。因此,與林黛玉相同,晴雯成了《紅樓夢》當中的另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形象,也正是這種原因,造成了晴雯成為該名著當中的獨特鮮明的人物形象,被廣大讀者所銘記。3.背離道德的人物形象增加作品審美張力,提高創作難度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把握了社會倫理道德的標準,在此情況下塑造出完全背離社會倫理道德的人物形象,進而讓文學作品中蘊含了更多的審美藝術張力。在文學創作當中,雖然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與社會倫理道德完全背離,但是塑造這種人物形象,對于作者要求更高。首先作家對于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把握必須非常明確,并且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對于人物的形象認知都要非常的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作品主體充滿審美張力。比如《歐也妮葛朗臺》這一文學名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與社會倫理道德完全背離。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卻顯得非常成功。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人物形象已經成為典型。作品中的主人公葛朗臺是一個視財如命的吝嗇鬼,對于自己的女兒和妻子不舍得花一分錢,他的這種行為完全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標準。作者塑造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完全顯示了自己高超的文學創作能力,葛朗臺這樣的人物形象完全背離了社會倫理道德,作品中卻充滿了藝術的審美張力。這部文學作品體現出的是一種審丑的文學主體,正是讀者通過審丑才感受到來自社會倫理道德的巨大影響。

二、道德因素對作品的格調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作為文學作品,即便沒有任何道德內容,不牽涉道德題材,但是某種道德觀念卻會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來。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觀念不僅包含了價值觀,人生觀,同時還包括了作品中的沈敏情趣,以及對人生的最終探索。這種觀念或許是作者本身所具備的,也或許是作者所想要可以表達的,也可能是作者沒有這種觀念或者表達的意思,但是讀者卻從作品中解讀出來的。正如文學家斯威夫特說的那樣,淵博的評論家擁有非常銳利的目光,讀荷馬史詩卻能夠讀出荷馬本人都不懂的含義。所以說,文學不僅來源于現實,而且又創造了現實,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取向以及價值取向非常獨特,這對于作品的格調有著相應的影響。在社會當中,“美”和“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重疊的,同時也存在合一的情況。因為美和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大部分是重疊的,有時甚至是合一的。一部宣揚道德的作品未必是經典,但是如果一部作品當中所宣揚主題完全背離道德,不符合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聚,偏離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軌道,那么這樣的作品一定不會成功。藝術之所以能夠偉大,是因為它是道德的藝術,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同樣如此。通俗地講,“真”歸屬于哲學,“善”歸屬于倫理學,“美”則屬于藝術。持有藝術獨立觀點的人認為美才是藝術的目的,與“真”“善”沒有關系。但是善和美食形影不離的,相互交融的,在文學中仍然有著這樣的關系?!吧啤笔恰懊馈钡那疤幔挥小吧啤辈拍軌蛲ㄏ颉懊馈薄T谖膶W作品中,“善”的東西未必是“美”的,但是“美”的東西一定是“善”的。但是縱觀現在,很多文學作品卻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道德冷漠癥”。在一些作品當中,傳統道德的解構方式非常消極,嘲弄神圣的東西。道德觀念已經失去了神圣的地位,失去了根基,成為虛無縹緲的沒有分量的東西?,F代的作品可以說是征服了世界,但是卻在征服的過程中喪失了靈魂。歌德曾經說過,現代人已經開始厭惡宣傳高尚道德,弘揚先進事跡的文學作品,他們更加青睞描寫各種各樣的奸淫邪盜。他們不再熱衷于古希臘那美妙的神話故事,而是選擇了吸血鬼和巫婆這樣的內容,覺得這樣才夠味,這樣才能夠有更好的效果。然而當觀眾習慣了這種濃烈的重口味之后,就會覺得味道仍然不重,陷入了不斷要求加重口味的循環當中。尤其是在當前非常流行的網絡文學作品當中,沒有融入任何的社會道德倫理規范。一些網絡中的文學作品為了能夠更加流行,迎合大眾的口味,文學作品中泛濫著低俗、惡俗的審美趣味,文學做平將社會道德底線降低,文學作品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宣泄品。

三、總結

總而言之,一部文學作品要想成功,必須在作品中包含著社會倫理道德因素。同時,也只有在社會倫理道德的標準之下進行文學創作,產生的作品具有的藝術感染力才會更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會因為背離或者遵循了社會倫理道德而成為經典,變得獨具魅力。然而,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因素總是潛在的存在,并不像政治說教那樣的明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深刻影響著作品的藝術格調。

參考文獻:

[1]楊守森.靈魂的守護[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32.

[2]何西來.道德中介論[J].文學評論,2002(2).

[3]趙紅梅,戴茂堂.文藝倫理學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8.

作者:韋莉莉 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