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課道德教育的資源
時間:2022-12-30 10:23:39
導語:基礎課道德教育的資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陳文珍工作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理性資源
“基礎”課道德教育部分的內容是通過一些主要概念、重要觀點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具體道德規范要求而有機組合成的框架體系來展示的。這些概念、觀點和具體的道德規范要求看似通俗易懂,實則隱藏著深厚的學理性資源。這些學理性資源在教材中或闡而未祥,或作為一種理論背景隱而未現。這種狀況使得任課教師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只是簡單的概念、觀點和一些具體的道德規范要求,而對概念、觀點和規范背后深厚的學理知識“視而不見”。在教學中,他們傳遞給學生的也就只有“是什么”,“要怎樣”,不去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追問“為什么”。缺乏“為什么”支撐的“是什么”不但難以讓具備一定理性思維的大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和行為效仿,相反還會誘發大學生的內心抵觸情緒,因為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一種建立在理性思維基礎上的行為自覺。因此,有必要對“基礎”課道德教育部分的主要概念、重要觀點和知識的框架體系做一個學理性資源的探究。1.抓住道德教育的主要概念,以正確把握道德教育的內在涵義概念是道德理論體系結構的微觀層面,“基礎課”道德教育部分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有:道德、誠信、榮譽、集體主義、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職業與職業道德、愛情與婚姻、戀愛道德與婚姻道德等。整個道德教育的內容就是以這些核心概念為基礎而演繹的。這些概念在教材中都有一句話的定義,但由于教材本身的特點都沒有深入的分析。如果教師僅停留在對定義結論的把握上,就容易使概念本身的鮮活性與豐富性喪失,就容易導致對整個道德教育內涵理解上的誤差,因此,辨析這些概念對于從理論上正確把握道德教育的內涵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此,略舉幾例以說明:如:“道德”。道德,無疑是道德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范疇。教材的定義是:“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1](P90)這是高度凝練的一句話。理解道德的內在涵義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從起源上看,道德是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是在社會關系和人類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產生的。社會關系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客觀需要。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當個體有了自我意識,能反思人與人交往的應然規則,形成了有關責任、義務、善惡等道德意識,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或集體的不同利益關系以及產生了調整利益矛盾的迫切需要時,道德才得以產生。因此,道德既有社會價值,也有個人價值,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它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實踐精神”。第三,從實現方式上看,道德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作為對人的行為的規范,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靠外在強制力來保障實現,而是借助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等更具潛在性的要素促使其實現。因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就不是簡單的道德規范的制定可以實現的。第四,從表現形式上看,道德可表現為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道德既可以表現為心理意識,即“善良動機”;也可表現為我們制定的具體的道德原則、規范的要求;也可表現為現實的行為活動,即“善良行為”。道德既是對人的思想意識的規范,也是對人的行為的規范;道德既可表現為“德性”,也可表現為“德行”。當我們從這樣幾個角度把握了“道德”這一核心概念后,第四章的教學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學理基礎。又如:“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這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也是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里最重要的概念。根據教材的闡述,我們可以把“公共生活”理解為:人們在公共空間里發生的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更為廣泛和直接影響的,有著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的生活;私人生活指具有封閉性和隱蔽性的家庭生活和個人生活。這對概念分開很容易理解,但事實上,它們本身并不是一對能如此簡單分開的概念。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和私人生活領域都在不斷擴大,人們的私人意識和社會公共意識都在不斷增強,二者的矛盾和沖突也不斷增多。如,不少大學生把以追求個人自由為目標的私人意識完全隔離在公共意識之外,拒絕社會公共意識的評價。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私人生活領域和公共生活領域的劃界問題,看到兩個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認識到私人意識只有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公共意識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健康合理的發展。這一對概念是把握第五章教學的關鍵。再如:“愛情”。愛情是大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但他們并不清楚愛情的本質涵義,因而也存在許多錯誤的愛情觀念。教材中說:“所謂愛情是一對男女基于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1](P164)立足于愛情的定義來把握愛情的本質涵義,關鍵是要能回答大學生中對愛情的一些困惑。如:愛情為什么是“一對男女”的感情;愛情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做基礎嗎;愛情一定要追求“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結果嗎?這是教學中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以學生討論為基礎來回答。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也是我們愛情婚姻觀教學的保障。2.深刻領會教材闡而未詳、隱而未現的觀點,以增強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部分教材中闡而未詳,隱而未現的論題很多,如:“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教材僅闡述到榮辱觀可以增強人們的道德榮譽感和道德判斷力;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能夠使社會成員自覺內化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至于榮辱觀與道德榮譽感和道德判斷力的關系;榮辱觀為何以及如何影響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榮辱觀與公民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之間的內在關系都沒有詳盡的論述。教師必須對這些闡而未詳的觀點做出詳盡的解答,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明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如:“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教材僅用不到兩版的篇幅概括了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態度,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反對文化復古主義和。這一態度隱含的理論,如:個人與傳統關系問題;精華與糟粕區分的理論標準問題;文化復古主義和的危害問題,教材均未做出解答,需要教師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做出理性分析。如:“社會生活領域的分化與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教材中雖論證了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也指出了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沒有解釋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為何在今天如此突出強調社會公德建設。其實這一論題隱含著一個理論,即:社會公德建設的彰顯與社會生活領域的分化是分不開的,是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的內在要求。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使得公共生活領域更為廣闊,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需要社會公德來維系。教師只有這樣進行聯系實際的解讀,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再如,“日常生活視域中道德與法律的相互關系”,教材把公共生活、職業生活與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范放在第五章和第六章里一并講解,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日常生活視域中道德與法律的相互關系。但教材在具體內容展開時,仍然是把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分開講述的,這要求我們教師在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過程中,能夠結合公共生活、職業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具體事例從道德與法律的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凸顯道德與法律在日常生活視域中的相互關系。如,我們可以對拾金不昧、不當得利、公序良俗、誠實守信、見死不救、購物發票、贍養撫養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行道德和法律的分析,在具體分析中加深對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關系的理解。3.完整把握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結構,以更好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內在邏輯“基礎課”道德教育部分所凸顯的主題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完整地把握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結構。把握住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在結構,也就把握住了這一板塊理論展開的內在邏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結構是由核心、原則、基本規范、重點和三大生活領域的道德要求五大部分組成。具體說來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勤儉自強、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為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以誠信建設為重點;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的具有一定內在邏輯的結構體系。基礎課的道德教育就是圍繞著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五個方面內容來展開的。教師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好這一邏輯結構,還要明了結構內部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道德的核心,即道德的靈魂,它在道德體系結構中居支配和主導作用,“它決定并體現著社會道德建設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規定并制約著道德領域中的種種道德現象。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實質上是‘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1](P103)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人際關系客觀上要求以為人民服務為道德建設的核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呼吁以為人民服務為道德建設的核心。道德的原則問題是對道德中心問題即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關系問題的總的回答,它是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它最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現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和人們行為的基本方向。我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這就是說,集體利益相對于個人利益具有首要性和優先性。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從最基礎、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方面,對已有的社會主義道德內容的具體化。它通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個字簡單明了地提出了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行為的具體要求。要理解這一基本規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理解公民和人民的區別。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指全體社會成員,包括了人民,而人民的范圍要窄;公民所表達的一般是個體概念,人民所表達的往往是群體概念。2001年中央首次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形式針對公民的基本行為提出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具體規范要求,有利于每個公民的踐行,有利于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是道德建設的三個著力點。所謂著力點,就是力的作用主要集中之點,指致力于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時重點著手之處。也就是說,我們抓住了這三個方面,有利于整個道德建設的順利展開。要讓這三個著力點發揮作用,在社會公德教育里,要看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私人意識和公共生活規范意識都在擴張,極易產生矛盾,因此,如何保持二者之間的必要張力,以增強社會公共道德意識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在職業道德教育里,要透過就業的現象,看到職業的本質。在家庭美德教育里,要牢牢把住愛情與婚姻的本質,這樣才能對各種錯誤的戀愛婚姻觀進行批駁。總之,“基礎課”道德教育內涵的豐厚的學理性資源,有助于師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這既是我們完成道德教育的教學任務的堅實基礎,也是我們教師科研攻關的目標。
經驗性資源
“基礎”課道德教育的經驗性資源,主要是指歷史發展和人們現實交往的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所積累的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等各項豐富的、有助于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優秀的道德資源。這些優秀的道德資源往往通過現實生活中典型的道德人物的言行所展示的優良道德品質來體現。我們的道德教育應該充分發揮道德典范身上的優良道德品質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良好的示范性作用,以引導大學生見賢思齊,爭先創優,做一個真正的有道德的人。道德本身具有“實踐精神”,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過一種符合社會需要的德性生活。現實中,大學生的行為選擇除了受其理性認知的影響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心理機制的影響力。影響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心理機制主要有模仿和暗示。模仿是仿效別人的言行舉止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暗示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影響。大學生的年齡特征使他們不太喜歡別人教他們具體去怎么做,如果我們簡單地用教材中的道德規范去要求學生,自然會引起其反感,但是,我們若采取歷史和現實生活中鮮活的道德資源,讓他們在感動之時,自然地接受道德典范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其行為,并把這種模仿慢慢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習與性成”,良好的品性隨著這種習慣的養成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存了。這樣我們道德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這種教育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我們在“基礎”課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歷史和現實中豐富的道德資源,借助現實生活中的道德人物生動地展示出來,給我們以激勵和示范,以引導大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模仿道德人物的道德行為,并在這種模仿的過程中養成自己良好的道德品性。榜樣示范法成功的關鍵在于榜樣的選取。生活是豐富多彩、良莠并存的,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水平和辨識能力,我們在經驗性資源的選取上,必須做到既要符合道德教育教學目的的要求,又要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具體說來應注意一下幾點:第一,要崇高感人,有代表性。人性是向往美好和追求崇高的。大學生更是對人生價值的實現和自我的完善有著強烈的追求,他們向往崇高、渴望對自我的不斷超越。道德典范人物身上崇高感人的事跡,往往成為了他們奮發向上的原動力。如:我們開展的向我校歷史文化學院的英雄大學生李春華學習的活動,讓我們看到了舍己救人的崇高;了解放棄公費讀研究生的機會而去貴州山區志愿支教的大學生徐本禹,讓我們看到了助人為樂的崇高;認識攜帶并無血緣關系的妹妹求學12年的洪戰輝,讓我們看到了道德責任的崇高;資助了183名貧困孩子的愛心大使叢飛,讓我們知道了慈善的崇高,等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崇高感人事跡極易喚起同學們的道德情感認同。第二,要真實可信,有說服力。道德典范的事跡一定要具有真實性,只有真實的才有說服力。在當前我國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人們的道德觀念本身呈現出復雜多變、善惡雜陳的特質,大學生的身心特征又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懷疑我們的正面道德教育。這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經驗資源的選取上,切不可不加調查證實,或者任意夸大其詞。一旦學生發現我們的經驗性資源與現實有出入,他們甚至可能會全盤否定我們的觀點,從而使道德教育失效。為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真實性,我們在資料的選取上應多選身邊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典型。發現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所蘊含的道德意義。第三,要源于生活,有可行性。道德典范人物的優秀事跡應該是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相似的,這樣,才有效仿的可能性。假若典范人物的所作所為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距離很遠,相差太大,以至于學生即使愿意按照榜樣人物的做人方式去待人處世,也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去做,那么,這種榜樣人物就不能起到榜樣的作用。我們從2007年開始評選的年度道德模范包括助人為樂模范、見義勇為模范、誠實守信模范、敬業奉獻模范、孝老愛親模范,他們的事跡都是我們每天要做的事,只不過他們能把這些事做出了道德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也能夠學習的典范。英國學者斯邁爾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寫道:“在光輝的榜樣———人類的最優秀代表———的指引下,每個人不僅僅是無可非議的,而且在盡職盡責方面,必然使自己的品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P11)人是天生的模仿者,我們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廣泛挖掘優秀的道德資源,讓優秀的品格通過優秀的人物的影響而廣為擴散,以促進全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實踐性資源
道德在現實生活中既可表現為道德主體的品性,即德性,又可表現為道德主體的行為,即德行。道德品性和道德行為的養成與道德的實踐是分不開的,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道德具有“實踐精神”,實踐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質特征。這決定了道德教育從根本上來說也內在地需要實踐活動。道德教育的實踐性資源,可以通過我們的實踐教學活動來體現。根據“基礎課”的道德教育的特點,我們認為,道德教育的實踐教學是在任課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依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具體要求,以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思考分析現實問題為導向,以道德情感的直接體驗為主要內容,以行為范導和人格塑造為目的的教學活動。它最鮮明的特點是參與性、交互性、自主性、共享性和開放性。即實踐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通過直接參與,親身體驗來檢驗理論的過程,是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獲得道德情感認同并在實際中堅守道德規范要求的過程。因此,實踐教學不純粹是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它是一個“課堂—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課堂實踐教學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運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視頻觀看、文獻閱讀等多種方式把觀點陳述清楚,使學生對道德理論知識有一個基本的知曉度。但要讓同學認可和接受教師的理論,僅靠教師的獨角戲是不能實現的。因而,教師在理論教學中,還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參與和體驗。學生參與、體驗的過程就是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這一環節的實施關鍵在于根據教材要求創設相應的實踐參與活動。校內實踐教學就是讓基礎課與學校的社團活動充分結合,廣泛利用團委和學生工作部門的各種資源來共同完成基礎課的道德教學任務,達到拓展教學空間、整合教學資源、延續教學過程、鞏固教學效果的作用。校外實踐教學就是充分利用社會上豐沛的教學資源,建立道德教育體驗基地,發動學生利用節假日,帶著基礎課道德教育的相關課題進行深度調查和體驗,從中獲得直接的生活的教益。在實踐教學中,教與學的主體都是大學生自己,教師由臺前走到了幕后,只是對大學生的具體實踐活動起到:引導學生做好活動計劃、督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公平公正評價學生實踐活動過程及效果、提供更好的實踐平臺的作用。在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環節,教師作用越弱,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就越強,其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實踐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不是教師要求、規定學生做什么,而是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在體驗、參與的過程中自然會得到啟發,受到教育。這種美德在踐履的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是得到肯定的。如王守仁在《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中說道:“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逐可以謂之學孝乎?”[3](P45)學孝理,必要有孝行,這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我們在向學生傳授道德理論的同時,也一定要有道德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切身體會去領悟道德知識,喚起道德情感的認同,上升為道德意志的堅守,然后再運用所掌握的理性的道德知識、感性的道德情感和內在的道德意志,去自覺地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活動,真正做到知→情→意→行有機結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這才是我們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 上一篇:小議曾國藩的道德建設模式
- 下一篇:自媒體傳播的道德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