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層視域下的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13 08:50:23

導語:社會分層視域下的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分層視域下的道德教育論文

一、社會分層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價值維度的拓展和個性需求的張揚有助于激發德育的內在動力

價值觀是人對事物的是非曲直、善惡美丑及其重要性的評價。正確的價值觀關乎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目標及前途。大學生群體價值觀教育呈現出兼容性趨勢,即在原有的以某種價值觀為核心的單一價值觀基礎上呈現出多元價值觀。多元化、沖突化的價值觀給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歷史機遇,有助于大學生的價值維度不斷拓寬,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不同價值維度間進行比較、鑒別和汲取,使其在對周圍的事物,包括對學校、個人與社會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意義的評價與看法上推陳出新,在多元化價值判斷中明辨是非,從而有助于樹立并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二)平均主義分配體制的突破和競爭意識的激發有助于德育功能的發揮

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平均主義分配體制在社會分層的作用下逐漸式微,人的積極性得以提高極大,從而有助于大批人才的涌現和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多元化社會分層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原有分配體制,人的積極性空前膨脹并不斷提高,這對高校德育教育功能的發揮十分有利。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引發人們思想觀念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客觀上促進了競爭氛圍的形成和人才的涌現,這符合于德育教育的激勵原則,有助于德育功能的發揮。當代高校人才輩出所造成的濃厚競爭氛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的激勵原則,客觀上有助于發揮高校的德育功能并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現,從而對整個社會有所貢獻。平均觀念為競爭意識所取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活力與動力得以極大地調動并被激發出來,有助于改進與完善德育工作的態度與方法并提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用人體制、范圍的突破、解構與人才流動有助于德育外部環境的改善

計劃經濟時代實行的傳統用人體制使得個人被局限于某一個固定的單位中,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活動無不嚴重依賴于其所屬的單位,人才缺乏流動機會且流動頻率低。而多元化的社會分層使得原有用人體制與壁壘被逐漸打破,人才的合理流動不斷加快,一方面營造了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提供了學生思想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客觀條件。社會智力資源能否合理配置和知識結構的優化與整合有賴于社會上人才的合理流動。社會流動機制使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得以改善,有助于大學生不斷增強開拓創新、競爭和效率意識,有助于大學生樹立一種信念,即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理想抱負都有可能通過其學習知識、努力工作而獲得改變和實現。同時,社會分層使人才得以合理流動,客觀上促進了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也給德育教育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利于知識結構的優化整合和社會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社會分層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戰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然而,毋庸諱言,部分大學生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

(一)社會分層使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強化

當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由于消極腐敗、分配不公、不正之風等現象的存在而進一步強化,容易造成青年學生對社會分層的合理性的質疑,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方面,部分學生由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更加關注實現自我價值而忽視社會整體價值的實現;無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矛盾并表現出行為選擇上的多變性、易變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至上思想在部分青年學中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些非正常現象導致“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現象加劇,部分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出現諸多問題,諸如艱苦奮斗精神泯滅、誠實守信意識缺失,敬業奉獻精神淡化,極端個人主義膨脹,實用主義抬頭,社會正義感、責任感弱化,人際關系冷漠,團結協作精神消弭等。

(二)社會分層使得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和紊亂化趨向

首先,價值觀念日益個體化。不少大學生無法正確處理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關系,個人本位超越社會本位乃至凌駕于其之上。部分大學生的個體意識隨著個人本位意識的不斷強化而極度膨脹,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積極追求個人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實現,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服務精神淡化,甚至將其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其次,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部分大學生過于追求金錢、權力和地位,功利主義、實用色彩濃厚,過分看重其行為的實際功效。比如,一些大學生熱衷于追求入黨,卻僅僅是將入黨視為實現其個人利益的墊腳石和敲門磚,希望在就業擇業時增加一些籌碼。再次,價值追求趨于庸俗化。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追求發生嬗變,價值觀防線趨于失守,難以抵制不良之風的沖擊和腐蝕,缺乏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實現社會價值的理想追求,價值追求方面呈現出日益明顯的拜金主義、庸俗主義等特點。最后,價值觀的知行矛盾化。當代部分大學生雖然認識到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的的重要性,但因其自律能力比較差,在實際生活中往往無法做到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或者不能一以貫之,在處理價值觀的知行關系上產生矛盾與對立。

(三)社會分層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與其他群體相比具有相似性,同時又有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特殊性。大學生的生理上、心理均處于由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不斷變化和過渡時期。盡管其生理方面基本成熟,但由于其閱歷不深、社會經驗相對不足,因而對自身缺乏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同時,由于其心理脆弱敏感而易于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沖擊,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沖突和矛盾。而社會分層造成的流動機制導致競爭不斷強化,社會變化的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緊張度不斷增強,使得大學生普遍感到心理壓力增大,產生了諸如焦慮、抑郁、浮躁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比例有上升趨勢”。一方面,高校的評價標準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由于家庭條件和受教育機會的差異,導致來源于不同階層的大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產生了較大差異。面對日益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不同階層的大學生的心態迥然不同,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基本能夠從容自信地面對和處理,而部分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則日益出現無所適從和自卑情緒。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貧富差距在校園中日益顯性化,物欲刺激導致部分學生心態逐漸失衡。來源于富裕家庭的學生往往表現出狂妄浮躁和張揚自負,而來源于貧困家庭的學生則往往表現為封閉抑郁、自卑敏感、自尊與自卑的沖突以及憂郁與焦慮的并存,貧富差距的巨大落差及經濟重負甚至使其出現逆反心理,對周圍的人和事心存怨恨,從怨恨父母家庭發展到怨恨他人、社會,甚至有的因心靈扭曲而出現“仇富”心理,有的則不思進取而自暴自棄,有的追求高消費、盲目攀比,甚至因此步入違法犯罪的歧途。

三、社會分層視域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選擇

社會分層的客觀現象既給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積極影響和機遇,同時,也給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從新視角、新路徑來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分層現象

社會分層造成的日益物質化、經濟化傾向使許多大學生過于關注物質領域的追求,而對人文情感、理想信念和道義力量的追求日益淡化。因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糾正片面重視物質利益的思想。社會主義人文精神的根本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反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低級情趣;其根本任務是使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內容包括進行情感意識、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和生態意識等教育,使學生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惜生命關、心他人,具有崇高責任感、使命感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導大學生學生理解并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無可避免,隨之而來的社會階層分化屬于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而合理的社會分層屬于正常的社會現象并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有效地激活了人的巨大潛能,使積極進取向上的社會競爭意識與機制得以形成。強化社會分層的正功能和正能量,樹立正確的社會分層觀和流動觀,使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引導學生參與公平正當的競爭,倡導誠信守信的價值理念,又要樹立“愛拼才會贏”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其社會地位改變的有效途徑就是其自身的努力。

(二)注意道德教育的層次性以增強其針對性

高校學生德育工作應注意道德教育的層次性問題,其現實依據就是高校學生出身于不同社會階層社會分層和社會分層對學生價值觀產生影響這一客觀事實。一方面,對部分來自于低收入社會階層家庭的學生來說,要著力于表揚其勤勉踏實、艱苦樸素等優點,鼓勵其克服自卑心理,積極主動地融入于學校集體生活,踴躍參加社會實踐,對其自身的生活環境和源于別人的幫助要有正確的看法,直面現實生活,保持開放樂觀的心態,使其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通過努力實現其人生目標并改變其社會地位,從而使自己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同時,在德育教育中要呵護好其自尊心。另一方面,對部分來自于高收入社會階層家庭的學生來說,要著力于表揚他們表現積極、性格開朗、求知欲強、興趣廣泛和知識面廣等優點。針對其因物質生活優越而產生的自私自利、奢侈浪費和炫富行為等不足,引導其追求物質生活的“平民化”意識和精神生活的“貴族化”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通過營造一些受挫情境使其抗挫折能力得以增強,使其懂得勞動的偉大與生活的艱辛,抑制其好逸惡勞的習性,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使其意識到目前家庭給其提供的優越的生活環境并不意味著以后其前途注定會比別人而更好,將來的社會地位就注定會比別人更高,個人的人生目標唯有通過自身努力奮斗才能得以實現。

(三)注重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社會分層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更加突出。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社會分層現象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社會各階層因其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數量多少不同及綜合實力的強弱而確立了其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社會階層位序”。高校不能以社會階層位序的眼光看待學生。通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立足個人的人文關懷,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和諧這一四位一體的目標。社會分層的現實背景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與日俱增,由此,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其進行心理關懷和疏導,促進其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一項意義重大而日益緊迫的戰略任務。

(四)加強德育實踐以正確理解社會分層現象

加強大學生德育實踐是深化大學生德育內涵的重要環節和有效平臺,是衡量和檢驗大學生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標尺。德育教育中的實踐性環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其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關注并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轉化為大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德育教育的效果。大學生群體并非生活在“象牙塔”和真空之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社會發生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因此,要解決其思想困惑,不能簡單地與其空談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要正視客觀存在的社會分層現象和社會問題,不能采取回避態度,要把上述問題作為德育實踐的首選內容,讓學生通過開展各種社會活動得以接觸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層,全面了解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真實的社會面貌,給自己一個正確而科學的社會定位。同時,對一些與學生密切聯系的問題和社會現象要做出科學合理的理論分析,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社會現象以喚起其社會責任感,引導其為努力改變不良社會現象而做出努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道德從外化到內化必須經過的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要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組織學生敞開心扉談體會,給學生以足夠的反思空間,從而把德育實踐轉換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實現高校德育內容的內化和德育工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與效果。

(五)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利益問題以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馬克思指出,人所奮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息息相關。高校德育教育只有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以誠待人、以情感人,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做到思想疏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達到教育人、引導人和關心人和幫助人的目的,從而增強高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多元化社會分層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利益表達與維護方式日益表現出多樣性、差異性和層次性。教育者需積極創造多種客觀條件以豐富大學生正當利益的選擇范圍及層次,尊重并保護大學生的學習、就業、風俗習慣等正當利益需要。對因于貧困階層而導致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堅持貫徹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資助體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與措施,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學金、勤工助學金、特殊困難補助等在內的助學體系,以疏解其求學期間面臨的經濟困境,從而使其得以順利地完成學業。對于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就業難問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和就業信息收集、的服務系統,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同時,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知識、技能、心理準備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和指導。同時,要幫助大學生糾正片面重視物質利益、唯物質利益至上的錯誤思想,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分層現象帶來的日益物質化、經濟化傾向。部分大學生過多地關注物質領域的追求,視野狹窄,而對于其精神領域重大問題缺乏應有的關注。這就導致他們缺乏對價值觀、社會觀等人文精神價值的關注和重視,而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逐淡化和消弭了其對人文情感、道義、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作者:魏銀立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