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5 09:25:18
導語:中學教師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堅持理論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當然,中學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首當包括思想政治建設,應采取多種形式引導教師用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現實工作,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實際上縮小了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內涵。“以政代德”有損于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面發展。尤其值得強調得是,對一些“左”的傾向,更要注意加以糾正和防范。
二、加強對中學教師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領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師德要求都應基于教師的人格。教師的人格,既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又是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在教師個人身上的內在表現。它反映在教師為人處事的道德風尚上,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在德育環境里。在學生的心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對教師尊敬信賴的程度常常超過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學生可能會把對父母的“戀親情結”轉移到師長身上,或者在師長中尋覓自己“英雄崇拜”的對象,把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品行、行為舉止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師的人格就是師德的有形表現,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師人格能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與學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摒棄“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學生和家長的人格,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對學生一視同仁,要“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重于道”,避免愛富嫌貧、親尊疏卑,否則就失去了教師的人格。
三、確立中學教師的主體地位,解放教師
第一,尊重和保護教師應有的權利。在學校里,教師的教學思想、觀點和教育風格應得到學校的尊重;教師的價值標準、道德觀念、興趣愛好、業余生活,直至個人儀表等應是獨立自主的。我們不能要求教師每天24小時都是道德的完人,對于中學教師的個性和他們的社會職務,我們應給予支持和幫助。第二,正確對待教師的情緒,科學有效地進行勸解。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變革之中,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及人際關系的變化,時刻在影響著教師此外市場經濟的大潮,更是給中學教師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種種原因,多數中學教師的實際收入及生活水準都不太理想。所以當教師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沖突時,當他們遇到工作上的難與易、環境上的順與逆、生活上的苦與樂、待遇上的高與低等各種現實的、無法回避的矛盾時,常常出現心理上的失衡,產生心理錯位。于是有的教師牢騷滿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極、應付差事,甚至有的經不起商品經濟的挑戰與物質利益的誘惑,把商品經濟的原則盲目地運用到教師與學生、家長、領導中去,用“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種種,必然對教師的精神及生活帶來損害,使他們陷入心理上的苦悶、彷徨和空虛中,擺脫不了內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歡樂。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喚起教師的職業道德,可幫助教師本人冷靜、客觀地分析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現實矛盾,確立崇高的道德責任感,糾正與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種思想和行為。第三,正確確立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標準。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學校一定要正確確立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標準。一些中學把教師思想道德建設標準定得過高,用古代“謀道不謀食”的傳統師德觀來衡量和要求現代教師,片面強調教師的奉獻天職,而輕視教師的應得利益,忽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教師隊伍變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師事事處處都成為“人之楷模”。有的中學把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標準描繪得“盡善盡美”,把“誓做蠟燭”“甘為人梯”“無私奉獻”喊得又響又亮,對教師的應得利益卻很少考慮,甚至連法律賦予教師的權利都不能很好地維護。有的中學對教師雙休日補課、節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給予報酬,與此同時卻給教師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師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也視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為。過度理想化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師的合法權益,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誠然,“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中學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準則,教師如“蠟燭”“人梯”般的奉獻精神應當大力弘揚。但是,不能過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脫離社會現實的師德模式。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而不是脫離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的抽象概念。中學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建設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不能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要把理想和現實割裂開來,不能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賦予教師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礎、更現實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使教師的思想建設具有合乎實際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監督評估制度
第一,借鑒國內外教師培訓的成功經驗,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建立中學教師培訓基地,將中學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崗位輪訓制度化。如可以規定新分配來的畢業生必須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能執教。第二,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監督機制。中學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科學的師德建設評估體系和師德考核體系,及時且有針對性地調整中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加大對教師遵守職業道德狀況的檢查監督,定期對教師進行政治理論和德育素質的考核、調查和評比。第三,防止純制度化的傾向。制度建設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健全規章制度是加強促進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保證。但是,制度約束是對教師的外部作用,是外因。教師思想道德建設中更重要的途徑,是激發教師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內因。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外因和內因是辯證的統一,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用制度規范使教師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教師通過從容選擇、思索、修煉等自省的形式,形成固化的內在素質。切莫將外因與內因關系倒置,或割裂開來,輕視或忽視內因的作用。有的中學,在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法和途徑上,重度約束、輕教師自身修養,重他律、輕自律;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規章制度一大摞,條條框框一大堆,卻很少有為教師做實事、辦好事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舉措。有的學校,只強調教師“樂業”,而不關注教師的“安居”,上百名教師居無定所,學校卻視若無睹。有的很少有尊師重教的舉動,就連教師節也“泰然處之”,不理不聞。凡此種種,大都很難收到明顯的效果。
作者:何林娜單位:河北省邢臺市開發區火炬學區北園中學
- 上一篇:黨員述職報告6篇
- 下一篇:實踐教學體系高職教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