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探討

時間:2022-03-23 11:23:49

導語:小學語文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探討

摘要:從上世紀開始我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就日益嚴重,雖然國家在建設發展中已經開始認識到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粗放型經濟模式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夠恢復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生態問題已經逐漸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在未來發展中要想真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應該從小學教育入手,讓學生通過深化對于環保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養成良好的生態環保習慣,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入手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為國家環保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生態道德教育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在為人們提供相對便利、優質生活條件的同時,工業的發展也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對人類未來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繁衍產生了不良影響。近幾年,氣候變暖、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社會大眾的身體健康,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社會大眾應該在生活中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通過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基于此,生態道德教育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并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重視,甚至將生態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小學教育階段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環保觀念、培養學生的環保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生態道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一)生態道德

道德這一概念最初產生于我國傳統歷史文化中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相關學說,其中“道”具體指一種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定的規律或者發展原則,而“德”則主要指社會中人所表現出的品質、思想和德行等[1]。生態道德觀念是我國近代提出的一種學術觀點,雖然隨著環境問題的日漸加重,學術界加強了對生態道德研究的重視,但是由于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到如今依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一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指出生態道德理念的堅持是人類生活與自然界中必須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也有學者提出生態道德觀念重點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兩種學術觀點都認為生態道德這一思想是在道德思想的基礎上生發的,并且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相應環保意識的當今社會,將生態道德思想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深入研究。

(二)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簡單地說是在原有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融入生態教育思想而演化出來的一種相對新穎的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應該保護自然環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進而通過人與自然的相互促進,進一步深化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而結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道德素養,促使其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更好地服務于環保教育,為社會健康穩定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三)小學語文教育與生態道德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

1.語文教學在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承擔的責任

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的文字學習產生極其緊密的聯系,文字教學中的多種素材都與生態道德教育息息相關,能夠對學生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無需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開設特定的專項教育課程,僅僅將生態道德思想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能夠實現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基本目標[2]。此外,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中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這一教學目標與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相吻合。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思想能夠進一步提高生態道德教育的效率,為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強化創造條件,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2.語文教學基本形式和內容與生態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點

要在小學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生態道德教育思想與合適的教學內容相融合。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能夠通過相應的文學教育引導深化學生對于生態道德思想的理解,還能夠通過專項教育引發學生對于生態道德的認同,進而自覺在生活中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出一定的貢獻。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的策略

(一)在識字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

識字教學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的起點。在新課程體制的要求下,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不僅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調動學生的識字積極性,還應該通過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學習道理,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3]。對于生態道德教育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就可以將生態道德教育與識字教學相結合,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生字與生態道德思想之間構建一種便于學生理解的關系,進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生態道德教育思想,充分發揮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生態認識和道德素養。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一課的課文內容就以冬天爺爺為小樹做保暖,保護小樹健康成長,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為主要內容,在讓學生學習生字的基礎上,也在學生的思想中初步烙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要求學生仿照課文例子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如“春天,我給小花澆水,小花健康成長;夏天,小花為我開花,給我滿屋芬芳”等,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還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進而在后期發展中形成個性化的環保思想,為環保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4]。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

受到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影響,我國教育界歷來對環保問題相對重視,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定數量的生態道德教育資源,不僅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還存在了一部分以生態環保思想為主要內容的課文,主體以動植物和自然風光的分析為主,對學生生態道德思想的養成產生相應的積極影響[5]。例如《柳樹醒了》、《春天的色彩》、《小蝌蚪找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等一系列課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在此類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滲透生態道德思想,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之情,進而促使學生養成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為學生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恐龍的滅絕》這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文章讓學生對恐龍滅絕這一知識形成初步認識,然后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探究近幾年生物滅絕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自然界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保護動植物觀念,在生活中自覺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在課外教學活動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生態道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還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適當組織學生參與課外環保活動,通過環保實踐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對當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進而深化學生對于環保工作的認識,自覺在生活中踐行環境保護思想[6]。這樣,教師就可以將生態道德教育由直觀的環境教育和思想教育引申為更直觀的教育形式,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生態道德學習體會,提高學習成效。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和我們一起享受春天》的過程中,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戰爭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破壞、讓學生認識到戰爭危害的同時,還可以適當在其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戰爭本身是人類生活矛盾激化的產物,也屬于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一種行為,學生應該正確看待戰爭的危害性,并產生相應的生態道德思想,激發學生熱愛和平保護環境的意識,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7]。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調查本地區戰爭中破壞自然環境的歷史史實,在調查研究中深化對于環境保護的理解和認識,在生活中自覺踐行生態環保思想。又如在講解《趵突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析現階段濟南泉眼逐漸消失的原因,分析水資源浪費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發展的不良影響,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節水活動,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節水方法,簡要說明參與節水活動的感受等,增強教育實效。在當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思想,十分有必要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逐步養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和人生價值觀念,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語文教學內容進行生態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生態道德教育,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也為我國未來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人力資源保障。

作者:李遠良 單位:深圳市坪山新區六聯小學

參考文獻:

[1]崔玲,王余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上旬,2015(1):32-32.

[2]劉乙巧.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9):144-144.

[3]劉友杰.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9):78-78.

[4]李玉玫.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2015(21):79-79.

[5]陳堯玉.生態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評價原則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11):2-2.

[6]陳堯玉.試論生態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多樣性[J].新課程•小學,2014(10):84-84,85.

[7]柴會賓,王麗紅.原生態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各環節滲透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