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14 10:08:36

導語: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論文

摘要:現代“工匠精神”具有普適性,強調“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從傳承主體、內涵要求、時代需求三個角度具有融入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強調“熱愛學術事業,定心專注科研,追求精益準則,秉承創新思維”,對于塑造研究生學術初心、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進我國科研發展具有深刻的融合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學術道德;工匠精神;內涵教育

近年來,高校學術界科研數據成果造假、抄襲剽竊科研成果的惡劣事件屢見不鮮,威脅學術道德體系的純潔度和完整性。黨的報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再一次成為全國各界熱議、學習的主題。本文試圖從精神層次探討,探索將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塑造符合時展、具有精神內涵的學術型研究生的有效舉措。

一、工匠精神融入學術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認識事物之間的一致性,通過分析工匠精神與學術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本質上為工匠精神融入學術道德教育提供解決途徑。1.基于傳承主體的一致性。首先,讓我們回歸工匠精神的最初本源主體。在古代,傳統的手工作坊大多通過口傳心授來傳承技藝,“工匠”一詞本身就包含了專業技能、精巧之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我國匠人來說,技藝的傳承更包含了廣博的藝術內涵和心靈感知。作為我國科研事業的主力軍,研究生學術道德的培養主體,科研事業同樣是一方領域,從這一角度來看,現當代的“學生”身份與過去的“學徒”身份具有一致性。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體制強調由教育的本質驅使,聚集多元人群參與教育過程,這與工匠精神的主體培育邏輯具有一致性。2.基于內涵要求的相似性。在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不再局限于“工匠”二字,更側重對于“精神”二字的解讀,工匠精神也在現當代社會具有了更豐富的延伸。工匠精神具有普適性,在實踐中指導著各類“專業”,為“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學術活動的重點不僅在于求真,而更在于求善,現當代的研究生學術道德呈現一種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思想基礎是實現“立德樹人”,即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素質人才。工匠精神所強調的深遠內涵,與基于立德樹人的基本準則進行的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在價值旨歸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這為工匠精神融入學術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3.基于時代需求的協同性。工匠精神的產生,是社會進程中歷史發展的客觀需求。早在2016年總理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未來中國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新的報告中,再一次明確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樣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也要求對研究生教育盡快確立新的培育目標。時代使命要求我們立足于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戰略目標,推動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推進研究生教育強國的建設,推進雙一流高校的創建。二者的時代需求尤為一致,傳承與深化融合工匠精神的學術道德內涵,是時展的需要。4.二者的融合創新形態。結合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而言,融入“工匠精神”的學術道德內涵可以延伸為:研究生在從事自己擅長的學術科研工作時,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和行為,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運用敬業的專業精神、嚴謹的專業態度、優秀的科研能力、創新的學術追求,不斷向前、不斷追求最優化產出和振興祖國科研事業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學術道德教育的路徑分析

傳統思政教育較多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維范式及教學模式,學生因被灌輸較多內容,故而較易產生抗拒和反感,甚至部分教師認為學生不會主動思考和參與實踐,以致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徑使學生對學術道德內涵認知、習得和認同。本文圍繞深化學術道德精神的四個內涵———“熱愛學術事業,追求精益準則,定心專注科研,秉承創新思維”,結合當代研究生思想動態和行為習慣,通過內在精神構建,結合外在力量保障,探索切實有效的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路徑。1.通過網絡思政,聚力傳播熱愛。推廣精神內涵,突出圍繞敬業和熱愛的精神內涵進行網絡推介,引導學生針對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規劃于思政教育微信平臺推出科普板塊,由研究生組成團隊,學生結合專業知識、撰寫結合時代熱點、靈活有趣的科普短文,例如針對蘋果手機直接替代交通卡一事,邀請博士生聯合撰寫“解密你的手機為什么可以做交通卡”推送,以此提高學生對科研學術的熱愛,同時發揮社會影響力。只有學生主動熱愛、主動付出,才能對自己的科研事業有更多認知。2.打造實體活動,塑造專注意識。開展以教授、優秀校友等為代表的學術講座活動,分享專注科研的過往經歷,從入校伊始即為學生植入楷模形象,以此為典范,堅定不移地投入科研生活。飽含儀式感和契約精神的實體活動也備受學生喜愛,各高校教育團隊可嘗試研發推廣微信小程序,或借助現有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平臺,打造“實驗室打卡、圖書館打卡”小活動,設計具有高校文化和學術道德內涵的周邊產品作為獎勵,鼓勵同學們走出宿舍,投入科研和學術生活,培養“專注”的意識。3.推進課程思政,滲透精益原則。各大高校從2017年開始,逐漸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加入了“工程倫理課程”公共課。該課程旨在普及可持續發展觀念,使學生在盡心呈現完美科研成果的同時,從意識形態滲透“精益”精神,拓寬視野和心境,將自己的科研事業與祖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緊密相連,弘揚傳承、愛護和細致的科研精神。以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最終達到立體化、多角度拓寬精神內涵。4.依托學科特色,培育創新思維。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具有更多科研經歷和實踐經歷,因此具有更多創造力,特別是走在時代前沿的AI技術、互聯網+等領域,更需要研究生們迎難而上,百尺竿頭。學術科研中的創新,需要在前三個環節穩扎穩打之后,方能有所突破。鼓勵學生走出實驗室,走向國際平臺,積極參加諸如機器人大賽、數學建模競賽等國際比賽,在創新領域有所突破,也為我國的科研創新領域補充良好的動力。5.建立保障機制,形成良性引導。健全研究生質量評價機制,培育衡量研究生科研產出、高端參會的同時,也要將學術道德評判機制納入其中,健全研究生賞罰機制,對于創新意識的人才,或具有特別貢獻的優秀學子應給予獎勵,創造良好的激勵環境。在研究生評獎評優過程中,著重體現學術道德精神內涵,鼓勵推選不僅具有較高學術水平,且能夠認真貫徹實踐學術道德內涵的研究生參評,形成獎勵機制,構建良性競爭。6.優化師資隊伍,推進師德實踐。推進工匠精神融入學術道德建設,不僅要從學生教育尋找突破點,更需要師資隊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德藝雙馨的教師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長,倘若為師者都在杜撰科研數據、抄襲學術論文,又從何而談引導教育學生成長。優化師資隊伍,保障學生所模仿、學習的典范具有精神內涵,學生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規范自己的學術道德,最終達到精神與實踐的統一。

三、總結

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生學術道德精神,就是在錘煉一種使命感,培育一種隱形的目標和驅動力。心中有使命,投機取巧的想法就會淡化,隨之帶來的還有滿滿的情懷。使命感加深,每一位研究生也能將每一步科研路走得更踏實、更穩健。如果我們速度太快了,記得停一會兒,讓精神也跟上來。希望通過對研究生學術道德內涵的構建,使學生始終守護內心的標準,不圖一時之快。立德樹人,以內化外,高校將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培育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2]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6).

作者:王凱文 董變林 劉永煥 單位: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