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路徑解析
時間:2022-05-22 03:24:02
導語: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路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深邃的哲學思想,是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特色資源。中醫藥院校要充分運用中醫藥文化“仁、和、精、誠”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強化課堂教育教學、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加強職業道德養成、踐行醫護職業道德等途徑,提升醫學生職業道德水平,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黨的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中醫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深邃的哲學思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高等中醫藥院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職責,充分研究和深入發掘中醫藥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和核心價值,對于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人文情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探索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既有客觀必要性也有現實可能性。
1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及其核心價值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2]。關于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在20世紀相對較少,進入21世紀以來逐年增長,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關于中醫藥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學者們對中醫藥文化內涵的研究、核心價值的凝練越來越多。其中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7月頒布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中關于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界定,即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這是中華民族深邃哲學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醫藥領域的集中體現,是醫術與醫德的統一,是醫學職業精神的寫照[3]。1.1“仁”體現了仁者愛人的倫理思想。“仁”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是儒學的最高道德準則。孔子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呂氏春秋》云:“孔子貴仁。”宋儒胡宏在《五峰文集》中說:“仁之一義,圣學要道。”程顥在《識仁篇》中說:“學者須先識仁。”這些論述都體現出人與人相互親愛,體現了中華文化對人的重視和對生命的重視。中醫藥文化中的“仁”理念主要體現在“醫乃仁術”方面,這是對醫學本質的界定,不僅反映了醫學是“生生之道、活人之術”,也表達了古代醫家的道德信念,充分體現出醫家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及濟世活人的醫德精神。醫護人員應該以濟世活人為根本,以仁愛精神為準則,竭盡全力關愛救治患者。1.2“和”體現了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和”即和合、和諧、中和的思想,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包含著豐富的傳統哲學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醫藥文化中的“和”理念主要指天人合一、陰陽平和、調和致中、醫患信和、同道謙和、家庭親和等,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4]。因此,從醫者提倡在臨證診治時要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在醫患關系上,要以和諧為目的,對待患者要言語溫和、待患若親,普同一等;在同道關系上,要體現禮讓謙和的內在修養,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禮讓謙遜、顧全大局;在身心修養上,要涵養品性,語言和氣,行為友善。1.3“精”體現了精勤不倦的治學態度。“精”是中醫職業精神的最高概括,體現了中醫文化的醫道精髓。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中強調:“故學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5]這充分說明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從醫者不僅要精勤治學、精研醫道、精益求精,而且要具有高超的直覺思維能力和取象類比能力。作為醫者,欲達其“精”,則須以“博極醫源”為目標,終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進;唯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才不會為道聽途說所誤;唯有專心醫道、審問慎思,才能夠臨證不惑;唯有明辨篤行,持之以恒,才能夠真正救死扶傷;唯有小心謹慎、虛懷若谷,才能夠永遠前進。1.4“誠”體現了大醫精誠的行為準則。“誠”是做人的基本倫理,也是醫者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5]意思是說作為一個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謀取財物;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就任意給他開珍貴的藥物。“誠”體現了醫務人員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逾越的倫理底線,從醫者在為人處事、治療診斷、科學研究、醫療實踐等方面必須做到誠信求實,力戒弄虛作假。
2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加深醫學生對傳統醫學中德育文化的認知,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客觀必要性。2.1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需要。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6]。“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7]。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中醫藥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責,作為中醫藥院校,更要善于利用中醫藥文化這一寶貴財富,積極傳承中醫藥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力量。2.2是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由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醫學模式。這一轉變,就要求從醫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不僅要解決患者的生理疾病,還要能解決患者的心理障礙。從這點來說,探索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對于促進醫學生的健康成長,增強醫學生的責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2.3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需要。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高尚醫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生未來從事的是有關人民健康的偉大事業,因此必須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素養。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醫學生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職業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起為人類生命和健康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2.4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醫患矛盾愈演愈烈,醫療糾紛不斷發生,醫療費用高漲,這些嚴重影響了醫務工作者的形象,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引導醫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不斷鉆研醫學知識、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同時要注重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溝通技巧,促進醫患關系和諧,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3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路徑探析
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積累的過程,貫穿于醫學生在校學習及畢業后從醫的全過程。為此,高等中醫藥院校應堅持“醫學教育,德育為先”的理念,突出課程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融合,形成以專業課為主、全方面滲透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將中醫藥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教學、臨床實習等各個環節,通過行之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途徑與方法,使醫學生將職業道德教育由最初的簡單認知,逐步深入到醫德情感的培育,最終轉化為醫學生的行為自覺。3.1強化課堂教育教學。課堂是醫學生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課程設計上,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從專業需要出發,選擇開設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法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系列課程,構建醫學生職業道德課程體系,將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融合,拓寬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依據醫學崗位需求和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有意識地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強化職業道德,拓展職業素質。比如,在解剖學課上,可以結合外科手術中因醫生粗心大意造成的器官錯切等醫療事故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課程進行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可以選擇古今名醫醫德修養先進事跡,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職業道德。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法結合起來,幫助醫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可以穿插近代以來關于“中醫存廢”之爭和中醫藥在中國革命史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案例,闡釋中醫藥的發展與中華民族興衰緊密相連,激發醫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情懷。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通過講授將中醫藥文化軟實力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培養醫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以醫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運用實際案例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醫務工作者的權力與義務,職責與使命。另外,在考試方法方面,將之前“期末考試定結局”改為“平時表現+實踐活動+期末考試”的綜合測評法,形成對醫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測評。3.2營造濃厚文化氛圍。中醫藥院校要保持中醫藥特色,充分利用中醫藥文化特有的資源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8]。在校園環境文化布置上,注重宣傳校風校訓、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設立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白求恩、南丁格爾等名醫大家雕塑,建設校史館、醫史館、醫學文化走廊,在校園內設立名家畫像及名言名句等文化作品與宣傳欄,激勵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優良傳統。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海報,大力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定期舉辦人文道德講堂,邀請醫學專家、文化名家開設講座報告,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設立“人文道德講堂”等在線交流平臺,把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課堂教學、創新創業教育、臨床實訓、社會實踐、科學研究等密切結合,使醫學生在職業道德網站中開闊視野,自覺地進行職業道德的學習,持續開展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3.3加強職業道德養成。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充分運用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探索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新途徑,開展中醫藥文化實踐教育。開展以“仁”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以志愿服務為紐帶,秉持“精誠惠世,關愛生命,服務社會”宗旨,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開展“義診”“健康服務與咨詢”“愛心救助”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意識,把握好仁愛與助人的方向。開展以“和”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開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教育,培養學生“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健康生活態度。開展以“精”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針對專業課程,組建不同的學術小組,定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舉辦專業知識競賽,將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精勤治學,精益求精”的專業素養。開展以“誠”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注重加強誠信教育,組織學生觀看誠信教育視頻,了解不誠信案例帶來的嚴重后果,不斷錘煉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提升醫學生醫德認知水平。3.4踐行醫護職業道德。臨床實習環節是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延續。高校應探索建立與醫院聯合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加強臨床實習期間職業道德教育與實踐。學校側重抓職業道德理論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及社會實踐等,組織醫學生認真學習《執業醫師法》《醫務人員道德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醫學生進行“救死扶傷、敬業愛崗、尊重患者,關愛生命、尊重同事,平等相處、儀表端莊,舉止文明、醫術求精,慎言守密、遵紀守法,廉潔行醫”等醫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實習醫院側重抓職業道德實踐教育,通過門診導醫、臨床陪護、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安排方式醫學生接觸患者,引導他們深刻感受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尊嚴,從而建立強烈的職業道德感。定期開展醫德宣講活動,組織醫學生觀看鐘南山等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使醫學生在鮮活的事跡中得到教育。通過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經驗豐富的帶教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修身律己,牢記行業規范和操作標準,將“獻身醫學、維護民眾”的道德信仰逐步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和職業素養。中醫藥文化是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必須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素質養成的有效銜接,使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高敏,徐明元.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及其功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7):629-630.
[3]杜常浩.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是仁和精誠[N].中國中醫藥報,2013-02-27(003).
[4]王歡靜,商丹,鄭艷輝.探究中醫藥學生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路徑[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2):195-197.
[5]王育林,李亞軍.醫古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6]王國強.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N].人民日報,2017-02-24(007).
[7]王永炎.發展中醫藥學應有文化自覺[N].人民日報,2015-06-03(24).
[8]李玫姬.中醫藥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探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3):511-514.
作者:李 雋 李亞軍 張雪玲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中職教學管理模式弊端與創新研究
- 下一篇:數字化環境電子檔案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