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研究

時間:2022-07-05 08:58:07

導語: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研究

【摘要】這為經濟教育改革提供契機,需要經濟教育培育具有高素養的人才,進而促進經濟生產的高效性。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能夠實現這一人才培育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高素養的經濟型人才。對此,本文著重分析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提出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路徑。

【關鍵詞】市場經濟;經濟教育;道德教育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密切聯系,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經濟教育是為社會發展培育經濟型人才,滲透道德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才的綜合素養,實現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不僅是對經濟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變革,也是提升人才道德水平的需要。實現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培育具有高素養的經濟人才,這對社會發展、生產十分重要。因此,應重視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進而使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1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1.1市場經濟的解讀。市場經濟是以發達商品經濟為運行機制,以市場為基本的資源配置為導向,調整產品的交換、生產、分配等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內涵包含:一是多層次,保障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二是以市場受到與計劃受到相融合的宏觀體系;三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方面調控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共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的特性的一是公平競爭的經濟;二是主體多元化的經濟、三是契約化的經濟。由此可見,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必然會涉及到道德教育的影響與沖擊,個體是參與到市場經濟的主體,其品質、素養決定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2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首先,不相容論,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與道德是不相容的。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各個方面的機制處于混沌狀態,道德教育在此狀態下不能夠起到積極影響,反之,還會阻礙市場經濟發展。其次,多元化論,該理論認為市場經濟與道德教育在利益形成方面具有多元化格局。市場經濟與道德教育在多元化理論下,是共存的,道德教育影響到市場經濟活動,而市場經濟的成敗,取決于道德教育,在此理論中,呈現多元化趨勢,諸如觀念、規范、評價等模式,是與市場經濟共存的。最后,代替論,這種理念將市場經濟原則、規范推進到經濟發展領域中,“利益”并非市場經濟唯一的可行性因素,而道德教育能夠在其中取代代替性作用,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其中,能夠以個體的人格魅力為導向,促進市場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1.3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融合的意義。從上述分析能夠看出,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連,道德教育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起到決定性的因素。同時,道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只有具有高道德素養的人才,才能夠以其自身才能,生產出具有高品質、高效能的商品。市場經濟背景下,教育領域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有必要在學生學習階段,將道德教育滲透到經濟教育中,讓學生知曉市場經濟中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能夠堅守自身職業操守,提升自身人格魅力,進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

2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路徑

2.1提升認識。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認識,意識到道德教育滲透到經濟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首先,學校應加強道德教育的弘揚,提升教師、學生以及家長認識,轉變思想觀念,讓學生意識到道德教育是決定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增強學生道德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其次,整合經濟教育課程,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其中,實現兩者的相融合,構建新型的經濟教育教材內容。教材是經濟教育開展的引領,也是教師授課模式的引領,因此,應重視道德教育與經濟教育教材體系的構建。最后,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教師應意識到德育教育滲透到經濟教育的必要性,轉變教學觀念,以教材內容為導向,融入道德教育知識,增強學生職業素養,進而為我國社會發展培育高質量人才。2.2創新教學模式。基于以往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知識興趣不足,尤其是對理論知識的教學,教師大都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不足。因此,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實現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應重視教學方法的轉變,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滲透道德教育,進而實現道德教育在經濟教育教學中的滲透意義。例如:在實現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融合教學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方法,以生活市場經濟活動為導向,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其中,引領學生分析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教育內容。同時,采取情境創設,通過情境教學方法,結合課程知識內容,創設情境,增強道德素養。2.3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實現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融合,可以將道德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中,以校園文化為導向,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學生,培育學生職業道德素養,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就業。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規范學生行為準則,增強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將道德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中,能夠更好的教育學生,進而促進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同時,學校根據經濟教育課程內容,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內容,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提供平臺,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進而培育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

3結語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相互協調、共存的關系,個體的道德素養取決于市場經濟活動的成敗。因此,應重視道德教育與經濟教育的相融合,尊重學生主體性,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素養,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賀剛.新時代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路徑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1):66-68+76.

[2]黃益宏.“現代學徒制”模式下中職學校烹飪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41+43.

作者:杜浩波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