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道德教育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31 08:52:01
導語:醫學生道德教育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了一個重要問題,即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他強調,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中國的高校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中國高校的辦學方向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領導權”[2]。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的第七部分明確指出要加強和改善黨對高校的領導,并從黨的領導體制、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地方黨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方面詳細說明了黨領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建工作的相關安排。中國的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擁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服務。這是我國醫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一切道德教育途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今中國,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背景,只有將醫療衛生事業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保證其不成為別人的附庸從而長久永續地發展。另外,中國的醫療衛生體系、考核標準、薪資規則以及醫院運行模式有著典型的中國特色。在應對醫學生道德教育問題時,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黨和國家的辦學方針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突出中國特色、把握時代脈搏,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德育方向、方法、內容和目標,把當代醫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青年。
二、提高醫學院校思政課水平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做了重要講話,引起了全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鳴。接著,2017年,一方面,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另一方面,教育部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年,黨組審議通過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2017年,全國通過領導帶隊調研、專家聽課調研、課題專項調研、校地特色調研四種方式的大調研,對“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研摸底,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大提升,以期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協同推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新格局。一年后,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黨組又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向了深入。可見,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進一步提高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水平是必盡職責。提高醫學院校思政課水平是個系統工程,更是個長期工程,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高等醫學院校中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等機構的地位。從領導到行政到教師再到學生,端正并營造各個群體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確觀點和看法。其次,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更多、更好、更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者進入高等醫學院校。再次,推進評聘制度的變革和傾斜,從根本上激勵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動力和潛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們成為醫學生道德教育的生力軍。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者和教師擔負起自身德育工作者的重擔,通過堅持不懈的教學改革,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醫學生道德培育緊密結合,打造出醫學生愿意聽、聽得進去、有所收獲、有所提高的高水平課程。
三、加強國情和世情教育
醫學生作為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未來,理應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扎下深根,必須及時加強國情教育。早在1989年,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就明確提出:“加強教育,我想特別提出國情教育的問題。這就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教育,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的教育,經濟資源和人口問題的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教育,等等。”[3]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進一步強調,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從而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當然,當代醫學生無論是在知識面的寬度還是在思想的深度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提高。因此,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在對他(她)們進行國情世情教育時應該更有針對性,更加重視教育內容廣泛性和深刻性。比如:第一,針對醫學生價值觀的偏移、價值目標出現短期化和利己化等現象,則應該在國情世情教育中突出國內外醫療衛生情況的對比、我國社會分配原則、相關道德建設、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社會財富的分配以及醫生所謂的“灰色收入”問題在醫學生中影響十分廣泛,有些學生對醫生的高收入和所謂的“灰色收入”是懵懂而期待的。他(她)們受到商品經濟大潮、錯誤輿論以及對分配問題模糊錯誤印象的沖擊,在從業之初就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影響極為惡劣和深遠。第二,針對道德偏差、誠信意識薄弱等現象,則應該在國情世情教育中增加輿論輿情分析、美德榜樣和相應制度的宣傳等方面的內容。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儼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熱點,其有極大的研究意義。醫學生攝取新聞消息的途徑非常廣泛,其中最常用的是網絡。在查看分析新聞消息的時候,他(她)們往往更加關注的是負面、敏感的話題,這不僅影響了他(她)們對國家和社會的看法,也在無形中影響了他(她)們的行為。由此,正確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地對待新聞消息則顯得尤為重要。
四、滲透傳統文化道德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精神財富,更是整個世界的文明遺產。可以說,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動力。關于這一點,早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曾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另外,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中醫醫德產生發展的源頭,深刻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醫者醫德的養成和塑造。在構建和諧社會主義中國的大環境下,“以德治國”中的“德”應意指社會主義新道德。它順應時展,與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同出一支、互相滲透并有所提煉。在對醫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適時適量地滲透傳統文化道德教育,讓中華傳統美德與醫學生道德建設有機地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生道德規范,則可以充分促進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修身”、“齊家”、“治國”思想在學生群體中的推廣和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汗牛充棟,只需經過精心地梳理就能成為極好的教育素材。比如: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醫德修養的關聯性、具體內容;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醫德思想的淵源;中國傳統醫德思想的具體內容及其對當代醫學生醫德塑造的啟示;中醫藥文化發展脈絡及重要成果;歷史不同時期醫學先賢(扁鵲、華佗、孫思邈、陳實功、龔廷賢、徐靈胎、干祖望等)的求學經歷、杏林佳話、優秀品質和人物評析等。當然,在滲透傳統文化道德教育時,應正確對待其中的封建糟粕思想,不回避、不掩飾,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科學、正確地評價。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解決疑惑。
五、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面對新形勢新局面,單純地照本宣科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一個醫生職業道德的要求,更無法跟上全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步伐。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對于醫學生的教育來說,單單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承擔他(她)們的醫德培養和塑造是遠遠不夠的。一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條件限制。二是因為醫學生道德教育本質上指的是醫德教育,它本就是貫穿于醫學生整個求學歷程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性的教育,并不是某一門功課單獨或必須承擔的任務。唯有各門課程(高等醫學院校的思政課、專業課、人文社科類課程、體育課、其他選修課)在醫學生德育工作中都盡應盡之力,同向同行,才能真正打開醫學院校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實際上,人類的醫學發展是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嚴謹求實、百折不撓,逐漸反思鞏固的。這一艱難歷程中本身就蘊藏著巨大深刻的德育素材,比如實事求是、百折不撓、崇尚真理、勇于創新等優秀的品質。另外,醫學專業課程的內容本身也蘊藏著巨大深刻的德育素材。在多門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但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只要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選擇好教學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找準某一知識或訓練點為突破口,進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和目標控制,做到優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就會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5]。
六、重視醫學生的社會實踐
相對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具有無可比擬的時效性、真實性和深刻性,能夠使得德育在實踐中得到理性的復歸,極具教育意義。對于醫學生來說,社會實踐更為重要,也應水平更高、針對性更強。這是因為,其一,絕大多數的醫學生在學業完成之后,都會專業對口地進入到各級醫療部門工作。醫學生如果在學習期間就充分進行醫學類的社會實踐,體會醫生職業之神圣和辛勞,這對其往后的職業發展和品質鍛造是極為有益的。其二,我國醫療衛生行業,尤其是各級醫院,醫患矛盾頻發、惡性傷醫事件時有發生。通過一些精心設計的社會實踐,使醫學生對醫患糾紛有更為清晰、理智的認知,不僅可以在無形中提升他(她)們的職業道德水平,更能在“搖籃”中扼殺一些醫患矛盾。其三,醫學生也是普通的大學生。他(她)們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同樣期待甚至更為期待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在校內積極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政治、學術、科技、文體、社會實踐等活動。另一方面,要努力爭取和借助社會力量加強醫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機會。通過社會實踐,將實踐中得來的實際經歷和經驗與醫學生已然形成的道德經驗進行碰撞和摩擦,使他(她)們的道德素養在現實中錘煉鍛造,以達到德育理性的回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想動態變化極快,廣大的醫學生亦然。相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導,醫學生的道德教育更是一個復雜、艱巨的任務和過程。除了上文提到的途徑以外,隨著形勢和實踐的變化,理應存在著更多、更好的醫學院校道德教育方法。在未來醫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上,只有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和中央的相關文件精神,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不斷提高醫學生的德育水平,使當代醫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關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943年12月17日).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4.
[2][4].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3]: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1989年6月2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1.
[5]張水平.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之風育21世紀棟梁之才[J].素質教育,2010(08):97.
作者:高君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路徑探析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