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發展現狀與教育策略
時間:2022-03-12 03:08:10
導語:青少年道德發展現狀與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安徽省合肥、蕪湖、桐城、淮北、黃山、安慶、阜陽、六安、銅陵、亳州、宣城、馬鞍山12個城市1724名青少年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代青少年道德發展呈現出鮮明的群體性特征:他們具有較強的道德認知能力,但存在知行分離的現象;他們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但在價值取向上存在過度關注自我的趨向;他們的主體意識漸顯,但在道德評價上存在相對主義的傾向。加強和改進青少年道德教育應遵循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規律,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尊重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創新道德教育的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共同體。
關鍵詞:青少年;道德教育;教育策略
當代青少年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的道德素質如何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了解和把握當下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現狀,客觀而理性地分析青少年道德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深層次原因,以便在把握青少年道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和教育策略,為新形勢下改進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疑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研究方法與實施
當前,學者們認為很難給青少年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學界普遍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介于童年與成年之間(與青年期有重合),處于由童年走向成年的過渡期。因此,本研究把青少年界定為學界普遍認同的12周歲至18周歲左右的年齡區間,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絕大多數處于初、高中的學習階段,這也是此次青少年樣本選取中學生的緣故。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道德總是與社會制度相聯系,受國家的性質所制約,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青少年道德建設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中的道德主要是指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對應的社會主義道德,主要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本次抽樣調查從2019年3月至5月采取當場集中發放、填寫、回收問卷的方式,在安徽省選取12個城市:合肥、蕪湖、桐城、淮北、黃山、安慶、阜陽、六安、銅陵、亳州、宣城、馬鞍山12所中學的1800名學生作為樣本,其中,有效問卷1724份,有效率為97.04%;男生878人,占50.9%;女生846人,占49.1%;城市392人,占22.7%;城鎮556人,占32.3%;農村776人,占45%;獨生子女671人,占38.9%,非獨生子女1053人,占61.1%;預備黨員16人,占0.9%,團員784人,占45.4%,群眾926人,占53.7%。最后采用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25.0)軟件處理數據。
二、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現狀
(一)青少年認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但在道德選擇上存在個人偏向。調查顯示,94.8%青少年認為“助人為樂”非常必要和比較必要;86.7%的青少年選擇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志愿服務,但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重言教,輕身教的現象沒有根本性的改觀。調查結果顯示,在“你是否經常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的調查中,選擇經常參加的青少年僅占6.6%,偶爾參加的占59.5%,沒有機會參加的占27.6%,因學習任務重而選擇不參加的占6.3%。調查還顯示,在公交車上看見老、弱、病、殘、孕,能主動讓座的占75%,猶豫后讓座的占19.9%,司機提醒后讓座的占1.6%,假裝沒看見的占3.5%。在“穿過十字路口時,你如何做”,82.8%的青少年選擇“自覺遵守交通規則”,11.7%的青少年選擇“猶豫后有闖紅燈的行為”,選擇“沒人時,有闖紅燈的行為”占3.5%。這說明在公共生活領域,青少年基本能夠遵循公共秩序,維護公共利益,但也存在猶豫彷徨的現象,且某些消極的思想、行為存在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上升的趨向。在“撿到錢包時,你的選擇”的調查中,57.9%的青少年選擇“交給派出所”,11.6%的青少年選擇“原地等候失主”,“內心很矛盾,最后還是上交”的比例達22%,私自占有的占8.5%。這說明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呈現困惑、猶豫、矛盾的心理傾向,在一些道德行為上存在意志薄弱,道德認同與實踐存在“兩張皮”的現象。(二)青少年認同并有條件地接受傳統的家庭美德,表現出主體意識漸顯的趨向。調查顯示,65.4%的調查對象對傳統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態度持有條件認可,25.7%的調查對象無條件認可,不贊同也不反對的占7.2%,不認可的占比1.7%。這說明多數青少年認同家庭道德中的傳統美德,而部分有條件地認可體現青少年對傳統家庭美德繼承與創造性發展的意愿,這是青少年思想觀念與時俱進的表現。交叉分析的數據還顯示,初中與高中、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對家庭美德的認可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年齡越小、年級越低的同學無條件認可和不贊同也不反對的比例越高。百善孝為先。認為自己非常孝敬和比較孝敬父母的比例分別為28.2%和66.1%,并且男女生之間存在性別差異,85.8%的女生認為自己非常孝敬和比較孝敬父母,男生的比例則為76.6%,也許這與男女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思想成熟度的性別差異有關。家庭是否和諧美滿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成員之間,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意見分歧。在“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你的選擇”的調查中,明確地選擇“聽從父母的意見”與“堅持自己的意見”的分別為4.8%和6.5%,比較客觀理性地選擇“認為父母的意見正確就聽從父母的”與“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就向父母解釋,爭取取得父母的理解”的分別為16.8%和71.9%,說明大多數青少年會尊重父母的意見,能夠正確地處理與父母之間的分歧,也有部分青少年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處理,明顯帶有個人的主觀傾向。(三)青少年痛恨社會假丑惡現象,但卻有部分青少年難于抵御“實惠”的誘惑。調查顯示,在對待學業考試中的同學作弊行為,青少年普遍認為不應該,有違誠信原則,也無益于個人品德,但看到同學作弊時,能夠堅持誠信考試,抵制誘惑的占65.8%,能夠堅決制止的僅占13.2%,選擇聽之任之的占10.8%,甚至10.2%的調查對象想作弊,只是不敢作弊而已。對于近年來少數影視明星的偷稅漏稅行為,非常痛恨或比較痛恨的占74.1%,而漠然處之或無所謂的占25.9%(詳見表1),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對待的方式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三、青少年道德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說,青少年的道德發展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呈現積極、健康、崇善、向上的態勢,代表著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向,但也出現一些消極因素,如部分青少年在道德價值取向上過度關注自我的趨向;在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上存在“知行分離”的現象;在道德評價上存相對主義的傾向。盡管只是少數,但如果缺少正面的教育和引導,也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青少年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存在“知行分離”的現象。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分離一直是道德教育領域面臨的難題,只不過青少年由于社會閱歷少,意志力薄弱,容易為外在因素的影響和誘惑,他們的道德也正處于他律向自律的過渡期,表現為道德觀念的不穩定。青少年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也有維護社會公共規范的意愿,但在關涉自身利益的道德選擇時往往猶豫不決,甚至本著實用主義原則,做出與自己的道德認知相悖的道德選擇。調查表明,94.3%的青少年認同為人處世應該做到誠實守信,但卻有高達62.1%的青少年曾經有過善意或是惡意的“謊言”,可能實際的情況也許遠遠超過調查統計的數據。調查顯示,盡管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少年比例高達94.4%,但在行為實踐中能自覺做到言行一致的只占53.9%,而出現知行脫節的比例高達40.5%。青少年群體為什么會出現知行背離,言行不一的現象?也許與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尚處于未成熟狀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和誘惑,表現為行為的意志力薄弱有關,同時也應當承認,教育者尤其是學校教育往往重外在灌輸,輕內在體驗;重顯性教育,輕隱形滲透;重理性認識,輕實踐養成,導致部分青少年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出現道德認識與行為的分離。(二)青少年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存在過度關注自我的趨向。青少年時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時期,他們的主體性日益增強,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觀察、分析、判斷周圍的世界,質而言之,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的最大收獲是發現自己“內心的世界”,帶有內省的個人主觀主義傾向,表征為自我確定、自我奮斗、自我展現的群體性特征。人的意識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的能動反映,外在的社會根源形成并強化了青少年過度關注自我的傾向,當代青少年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逐利行為,以及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的功利化傾向,使得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前途與命運。調查表明,34.9%的當代青少年認可集體利益優先;超過半數的青少年追求個人利益,只不過追求個人利益的方式存在差異,23.3%的青少年希望個人與集體利益兼顧,而37.9%的青少年選擇在不損害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謀取個人合法利益,說明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呈現由集體向個體偏移的現象,雖然通過個人的奮斗和努力也可以客觀上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貢獻,但是,如果“自我實現”和“自我展現”成為青少年人生的唯一目標,也會帶來自我損害、孤獨和異化現象;如果個人的人生追求與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目標相分離,其人生價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三)青少年在道德評價上存在相對主義的傾向。青少年道德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調查顯示,對青少年道德觀念產生影響的主要途徑(多選題)的調查中,排在前五的是家庭、朋輩、學校,社會、網絡分別為65.3%、51.4%、49.8%,47.7%,41.4%。青少年道德觀念的生成與發展既有賴于青少年個體的自主建構,也依存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借用皮亞杰的話來說,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既不是外界客體的簡單摹本,也不是主體內部結構的自然展開,而是主體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自主建構的結果。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過程中,個體、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朋輩等都是道德教育的主體,理應擔負起相應的角色,承擔起相應的主體責任。道德教育主體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良性互動,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的應然要求,而現實的狀況卻是主體之間并沒有真正形成聚合效應,甚至出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抵觸,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消解學校正面的教育引導,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之間因時代的變遷而出現斷裂,尤其是網絡文化的良莠不齊,造成青少年道德判斷、道德評價標準的相對主義,給他們帶來思想上的困惑和行為上的矛盾。這是因為“不可能存在兩套倫理原則,一套是為校內生活,而另一套是為校外生活……學校好像是一個單獨存在的機構,以這種取向來討論學校中的道德是非常遺憾的。”[1]
四、改進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策略
當代青少年成長于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境遇下,他們的道德觀念形成與發展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把握時展的脈絡,以更加宏觀的、開放的、變革的視野分析新時代青少年道德觀念的現狀與特征,探究青少年道德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以便改進和加強新時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一)遵循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規律,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青少年時期是個體道德品格、智力與思想自我形成的年齡期。這一時期,他們不僅學會了觀察周圍的世界,認識和研究周圍世界發生的各種現象,而且開始努力嘗試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觀念,盡管這種思想觀念也許是膚淺的、不成熟的。然而,教育者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仍然漠視青少年道德發展規律,模糊甚至混淆幼兒與青少年之間道德教育的界限與區別。青少年時期既不同于嬰幼兒期,也有別于成人期,而是處于自我開始覺醒,走向人格獨立的“過渡期”。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既不能像嬰幼兒一樣,可以按照教育者預設的那樣,進行隨心所欲地“完美地塑造”,也不能像成人一樣,完全決定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青少年道德教育既需要教育者的“指點迷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更需要受教育者自身的體驗與感悟,培養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是一個知、情、意、信、行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那種違背青少年道德發展規律,希望跨越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的中間環節,“畢其功于一役”的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口是心非也就不足為奇了。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對于破解青少年道德教育知行背離的現象仍具有啟發意義。一方面,青少年尚處于“未成熟狀態”的思想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接受教育者的正面引導,接受符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或者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2]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教育者要為青少年創造條件,搭建平臺,讓他們走進現實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發現、感受、體驗與思考,在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中,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道德觀念,“使你的教育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活動來實現……不要把教育強加于學生的精神生活,而要使教育的理想自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本質。”[3](二)尊重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創新道德教育方法。“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和概念。”[4]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對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關重要。我們經常聽到過教師或家長抱怨,現代的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眼中所謂的大道理,越來越看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忽視甚至漠視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盡管我們一直倡導以人為本,但卻往往出現“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分離。其結果,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是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出發,而是自覺不自覺地要么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把一套成人的道德觀念強加于青少年(尤其是家庭教育),美其名曰為了他們的成長;要么是以社會代言人的身份理直氣壯地把既定的道德原則、規范灌輸給青少年(尤其是學校教育),剝奪了青少年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皮亞杰認為,“兒童不再是通過接受現成正確行為的道理和規則而接近成人的狀態,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親身的經驗以達到正確行為;反過來,社會期望于新一代的不僅是模仿,而是得到更豐富的東西。”[5]他進一步提出“兒童是一個哲學家”的命題,對于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無疑具有啟發意義。青少年道德教育實踐已經和正在證實那種無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而采取強制性灌輸的方法都是無效的。當然,尊重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并不是放棄教育者的主體責任,而是強調道德的生成與發展是青少年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自主建構的產物。借用杜威的話來說,青少年道德教育既需要教育者的“引導”,更依存于受教育者的“生長”,在“引導”與“生長”之間尋找適當的平衡,這個平衡點的關鍵就是在實踐中創新教育方法,既確保真正尊重、認可和保障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合法權益,又要引導青少年走出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幫助他們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相結合,形成更符合現代社會潮流、更為青少年接受的“有我的利他觀”。(三)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共同體“青少年在連續的和進步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態度和傾向的發展,不能通過信念、情感和知識的直接傳授發生,它要通過環境的中介發生。”[1]43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他們受外在環境的影響相較于成人來說更為明顯,而環境對青少年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既有消極因素也有積極因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人們經常抱怨5天的學校正面教育抵不過2天的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當我們批評部分青少年道德出現功利化、世俗化、自我中心化、利己主義等行為傾向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的某些負面影響,如市場經濟中的逐利行為、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義、應試教育中的功利性追求以及各種潛規則的盛行無不給青少年帶來“精神污染”。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6]這就要求我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優化校園環境和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從而發揮環境對青少年的思想陶冶與品格塑造的積極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教育主體———家庭、學校、社會理應各負其職,各盡其責。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道德的養成具有基礎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形成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社會風氣則對青少年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在信息網絡化社會,網絡環境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現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亟須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相對獨立的運行系統,使其在方向上趨同,在力量上整合,在內容上相得益彰,需要政府功能的發揮,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共同體,使家庭、學校、網絡、社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過程中同行同向,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否則,一個對于道德觀念缺乏實踐上的一致性的共同體,必然也缺乏道德共同體所需要的必要基礎。
參考文獻: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列寧.論無產階級政黨[M]//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
[3]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趙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96.
[4]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27.
[5]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盧濬,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作者:葉榮國 李珂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路徑研究
- 下一篇:教育劇場在中學德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