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孝文化如何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時間:2022-06-11 02:46:36

導語:傳統孝文化如何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孝文化如何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孝文化是中華傳統道德倫理的核心,傳承孝文化不僅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促進了社會道德文化體系構建。文章提出,進入新時代,要在弘揚精華剔除糟粕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內涵。孝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形成優良家教家風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現實價值,可以更好地發揮傳統孝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促進作用,各高校應從課程教學、榜樣示范教育、教學手段創新等三個方面探索有效路徑。

[關鍵詞]孝文化;道德倫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黨的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要論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聚焦這一目標對“時代新人”的豐富內涵和根本要求進行了全面闡述。綱要強調時代新人必須以理想信念為根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針,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源泉,同時不斷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創造形成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道德體系。如今脫貧攻堅已取得重大勝利,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人們基本的物質生存需求已得到滿足,立足于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聚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而在傳承孝文化傳統美德基礎上發揚新型孝文化,將其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追求。

一、孝文化的源起及內涵

(一)孝文化的源起

“孝”字最早見于殷商甲骨卜辭,上部是個老人,彎腰弓背,白發飄拂,手拄拐杖,一幅老態龍鐘模樣;下部是個孩子,把兩手朝上伸出,托著老人,作服侍狀[1]。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孝”的解讀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2](P73)這里的“孝”指的是血親之間的贍養關系,僅僅限于人倫范疇。西周時期,周公建立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以血親關系的親疏確定統治階級的權力和利益,孝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內容。春秋時期,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家們將孝文化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相結合,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孔子將“孝”的內涵由贍養父母延伸為孝敬父母。孟子也在“孝”的人倫意義基礎上延伸了“孝”的王道內涵,《孟子·離婁下》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①“孝”可以看作是國家穩定、君王執政的重要精神根基。曾子則言“移孝為忠”,將孝擴展到政治層面,上升為國家范疇。秦漢之際,統治階層充分肯定“孝”對家庭倫理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且重視“孝”的政治目的,從而成為指導傳統社會倫理道德和維護政權統治的典范之作[3]。漢代開始推行以“孝”治天下,孝道成為統治者的治國策略,為歷代統治者所繼承,“孝”的贍養父母之意也被延展為效忠君王的涵義。宋元明清出現了極化與愚化的趨勢,經過五代的社會混亂和價值觀分散之后,宋朝極力強化孝文化對于穩定國家與社會的凝聚作用。但是隨著孝道的不斷強化,其逐漸淪為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盛行,孝文化被不斷強化,甚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愚孝思想,孝文化呈現極端和愚昧化趨勢,孝道也被嚴重異化[4]。近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封建社會的孝文化已經不適合時展,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眾開始批判封建孝文化的絕對和專制。“五四”新文化運動大力批判封建文化,強調個體尊嚴與平等,積極倡導新型孝文化,開創了新時代。

(二)孝文化的內涵

1.修身養性,承志立身在個人層面倡導“修身養性、承志立身”。《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孔子在《孝經》中提到:“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強調“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只有懂得“孝”,才會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同時,也不讓自己處于危險之地,不讓自己的身名受創,也是修身養性的表現。孝文化又主張“孝之以禮”,中國古代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的修身強調的就是自身品格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升。新時代的有志青年和廣大大學生在修身養性的同時還要承志立身,將自身理想與祖國發展相結合,刻苦勤奮,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服務于祖國、社會,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2.養親敬親,感恩博愛在家庭和社會層面倡導“養親敬親、感恩博愛”,這是孝文化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②在這里,孔子將“孝”的內涵由贍養父母延伸為孝敬父母,并且告誡世人要做到真心實意地敬重父母,在此基礎上對父母還要加以物質上的回饋和精神上的慰藉。世人要懷抱感恩之心對待自己的父母,孝文化里面的奉養、尊親以及推而廣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種感恩和博愛思想。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孝文化不僅提倡在物質上孝順父母,同時在精神上也要讓父母感到愉悅,幫助父母老有所為,在新時代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我們在關心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關心其他的長輩和老人,要摒棄“愛有差等、施及親始”的陳舊觀念,發揮“博愛”思想,形成“養親敬親、感恩博愛”的社會共識,把對家庭的愛擴展到社會的友愛,使我們真正處于“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③的和諧友愛社會。3.熱愛祖國,移孝為忠在國家層面倡導“熱愛祖國、移孝為忠”。曾子曾提出“移孝為忠”。漢代倡導以孝治天下,孝的最高層次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為國家和民族效忠盡力。“忠者,孝之本也”,“小孝為家、中孝為志、大孝為國。”將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這體現出個人忠于祖國的愛國情懷。“孝”成為封建統治者主要的思想武器,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傳統孝文化中的愚孝、愚忠思想是現在社會所反對的,也是傳統孝文化應該摒棄的。黑格爾在研究中國文化時曾說:“中國純粹是建筑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征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5](P165)家與國是不容分割的,我們在愛護自己家庭、孝順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要求。在肺炎爆發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面前,中國人民自覺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那些為抗擊疫情而英勇犧牲的勇士們,他們用生命的諾言堅守住了中華兒女“國大于家”的忠孝觀。

二、傳統孝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現實價值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孝文化在不斷繼承的基礎上持續發展,蘊含于其中的精粹內核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因此,批判地繼承傳統孝文化,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優良家教家風等,對于培養和深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感恩情懷等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深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綱要強調了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人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化愛國主義情感。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與綱要內容緊密貼合,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如今孝文化的內涵已經不僅僅是孝親敬長,更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有利于深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愛國情感付諸于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胡適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孝的文化。”[6](P1130)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強調了孝文化在文化領域的重要地位。他的觀點與梁漱溟先生一致,梁先生強調“孝”是一個家族以及家庭德行的要項,在中國傳統倫理和傳統文化之中,它是連接之紐帶,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化主要就是孝文化[7](P307)。從某種程度上說,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上的文化。“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④意思是說,“孝”最初的內涵是奉養自己的雙親,中層境界是效忠自己的國君,最終的境界是承志立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國家、社會以及公民自身三個方面對其基本理念加以凝練,與孝文化表達的意蘊一脈相承[8]。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孝文化,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并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孝文化蘊含的價值,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古人對于“孝”的理解建立在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倫理規范基礎上,子女尊敬父母、愛護父母、扶持父母以及在精神上讓父母得到滿足都是“孝”的體現,這也是孝道最初的理念。孝文化在家庭和社會層面倡導“感恩博愛”,強調我們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他人、感恩社會,與他人團結互助,努力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責任意識是人的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還包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9]。在孝文化的感召下,大學生要做到如下四個方面:第一,珍愛生命,善待自己;第二,孝敬父母,踐行孝道;第三,換位思考,善待他人;第四,履行社會責任,報效國家。

(三)培養大學生感恩情懷,形成優良家教家風

傳統孝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養親敬親、感恩博愛。這需要子女學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通過物質與精神的踐行滿足父母的需求。在踐行“孝”的過程中,感恩是天下兒女所必備的思想要素。要將感恩之情付諸于行動,真正從物質和精神上感恩父母。學會感恩父母,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基礎,也是形成優良家風家教的前提。孝文化主張“孝之以禮”,這里的“禮”指在物質和精神上孝順父母,人人都能做到,就有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安定,促進優良的家風家教形成。傳統孝文化強調長幼有序,其實與倡導平等的價值觀并不沖突。傳統孝文化中的長幼有序一方面是指父母和子女在地位上有長輩和晚輩的區分,子女要孝順尊敬父母,另一方面強調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與孝文化在個人層面倡導的內涵是互通互鑒的。曾子曾經請教孔子:“做兒子的是不是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以稱之為孝順?”孔子回答說:“為父親的有敢于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于不義之中,僅僅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孝文化固然強調要孝敬父母,但是反對惟命是從的愚孝。

三、基于傳統孝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路徑

孝德教育的有效開展,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對傳統孝文化的內涵有一個詳盡的認識,對“孝”產生情感認同、思想認同,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各高校要把傳統孝文化引入課程教學、榜樣示范教育的過程中,在創新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弘揚傳統孝文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

高校的日常教學工作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要提升孝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加強孝文化的課程設置,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以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首先,將孝文化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開設的必修課程,主要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積極思考并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履行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融入孝文化,引入古代賢人關于“孝”的闡釋,講授傳承“孝”的現實社會價值,讓大學生在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基礎上,感悟傳統孝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其次,增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選修課。比如可以以賞析優秀影視作品的形式開設選修課,探討其中蘊含的孝道思想,可以通過增設書法、詩詞、散文鑒賞課等傳播孝文化思想。文化選修課程的開設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孝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以此發揮優秀文化的價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再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層面可以將孝文化內容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一項指標,促使教師重視此項教學的重要性,在孝文化課程建設中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教師一言一行本身也是課程教育的隱性方面,所以每位教師在課堂上都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言行踐行孝文化。

(二)弘揚傳統孝文化與榜樣示范教育相結合

榜樣示范教育對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言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領導干部要起帶頭作用。要抓住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以上率下,上行下效,上下齊心,孝老、愛老、敬老,將孝付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蔚然成風;第二,學習道德模范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引領我們前進的動力。要在“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以及全國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見賢思齊,對標對表,落細落小;第三,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子女的第一任教育,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要在家庭教育中厚植孝文化的濃厚氛圍,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第四,加強“師道引領”。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言傳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第五,發揮朋輩效應。大力宣傳身邊的先進事跡、先進典型,用好“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三)弘揚傳統孝文化與創新教學手段相結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種新興技術應運而生,教育在新時代變化發展的情況下也需要革新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新媒體作為近些年炙手可熱的技術手段,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手段之一。鑒于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時,應該創新利用新媒體技術,達到宣傳教育的效果。首先,充分利用校內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短視頻App公眾號、慕課(MOOC)等網絡平臺進行孝文化宣傳,以貼心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生動形式,加深大學生對“孝”的認知。其次,開設孝文化講壇、論壇、沙龍等活動,以師生互動、體驗交流方式深入研討,營造孝文化傳播的和諧氛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再次,注重發揮影視作品的孝文化元素。如《守望幸福》《悠悠寸草心》《孝子》《我的丑娘》等作品,以影像方式呈現孝文化[10],更易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要建立孝文化優秀影視作品庫,及時向大學生推送,主動引導大學生“追劇”,積極倡導孝文化使弘揚孝文化蔚然成風。注釋:①節選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②節選自《論語·為政》(第二篇第七章).③節選自《禮記·禮運》.④節選自《孝經.開宗明義章》.

參考文獻:

[1]陳曉明.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論[J].求索,2008(3):73-7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9.[3]王曉文.孝文化的歷史透視及其現代反思[J].理論學刊,2017(1):163-168.

[4]易臣何,陳金龍.中國傳統孝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價值功能與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9(4):81-87.

[5]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6]胡適.胡適文存(第4冊)[M].合肥:黃山書社,1996.

[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8]王紅艷.孝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90-91.

[9]周賢君.儒家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3(5):38-40.

[10]楊志剛,費聿輝.新時代中華孝敬文化的發展路徑解析[J].理論探討,2018(4):52-58.

作者:潘群 劉燕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