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啟示

時間:2022-02-01 11:17:50

導語:傳統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啟示

摘要:文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重點從慎獨與知行合一、學而不厭與有教無類、安貧樂道與道義重于名利三方面論述了高校教師一定要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自覺傳承先賢為師的道德規范,切實提高師德修為,實現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關鍵詞:新時代;傳統文化;知行合一;安貧樂道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辦好高等教育的前提,也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教書育人,以德為首。高校教師是“理想信念的“傳道人”,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教師在中國歷來是一個被推崇的特殊的職業,具有較高的道德要求。教師的師德人格與普遍意義上的道德人格不同,它把人格與師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普通道德人格與職業人格的統一,加強師德建設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在師德修為方面,2500多年前的孔子為中國教師樹立了典范。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需要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弘揚和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引導高校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使傳統文化師德涵養成為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的不竭源泉。

一、“慎獨”與“知行合一”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站在“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高度,要求高校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工作者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當中,堅持立德樹人[2]。輔導員和學生工作者要把自己放在大學生“人生導師”的高度,不斷提高認識,在道德修養上做出表率,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以理想信念引領學生,以道德情操感化學生,以扎實的學識服務學生,以仁愛之心關懷學生[3]。(一)關于“慎獨”思想的三點借鑒“慎獨”思想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既包括獨處時個人品德操守的謹慎與警醒,也包括一種謹慎治學的態度。“慎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高校教師個人修養與職業道德的和諧統一。“慎獨”的思想對于師德有三點借鑒,一是“以心治身”,即加強自我修煉,努力追求一種健康、美好、完整和諧的人格。二是“反省”,教師應“一日三省吾身”,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談舉止,時時避免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防止道義偏離。三是“格物致知”,《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就認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培養年輕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有高度的責任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看待社會。(二)教師要成為“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知行合一”具體到師德上,就是教師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一。首先,高校教師應該在教育上注重知行合一,把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不可能脫離道德意識。其次,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讓道德意識指導道德行為。高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鑄造者,而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更多的是觀察學習,向榜樣學習。教育工作者要首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能深受學生歡迎的也一定是具有特殊人格魅力的老師。

二、“學而不厭”與“有教無類”

師者之所以能夠傳道、授業、解惑,是源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聞道先于學生才能“傳道”,潛心鉆研才能“授業解惑”,學而不厭,才能與時俱進。(一)“學而不厭”,終身學習。堅持“學而不厭”,才能立足新時代,緊跟新形勢,“活到老,學到老”是新時代高校教師應有的職業觀念。教師應是終身學習的典范,其職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必須要有創新意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因此,高校教師更要時刻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及時更新知識儲備,不能因循守舊、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學而不厭”既是教師職業發展的要求,也是作為“不誤人子弟”的師德的最低要求。(二)“有教無類”的三點啟示。“有教無類”也是孔子提出來的教育主張。根據教育部2017年7月公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達到3699萬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因而,教育要體現公平,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不因其家庭背景、個人資質等區別對待。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今天,“有教無類”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具有三點啟示。1.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因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原因,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利。這是高校教師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宗教信仰學生等等,教師要體現出廣博的仁愛之心,一視同仁,應當避免“唯成績論”,按照學生成績把學生簡單劃分成“好學生”“差學生”,更不能“厚此薄彼”。作為學生工作者的輔導員,要避免只關注學生干部,忽略普通同學的傾向。袁振國等人研究認為,優秀的學生、討喜的學生更占優勢,他們會比其他人多得到一些教育資源(提問的機會、表現的機會等)。由此也指出,相較于硬件實施上的不公平,課堂上的不公平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更大[4]。因而,保障每個學生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師素質有更高的要求。2.教師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朱熹將“因材施教”解釋為,“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因材施教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每個人自身特點,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制度、課程設計、考核辦法更加人性化,自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保護學生的個性特點,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個學生的不可替代性能得到充分地展現。3.教師要鼓勵冒尖創新。當前,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為了早日實現人才強國戰略,提出了一項最新戰略決策,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用以助推高等教育向前發展。雙一流建設離不開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國際視野和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有教無類”的超前意識和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教師和學生工作者應以多元智力理論為基本,樹立全新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評估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使學生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三、“安貧樂道”與“道義重于名利”

談到教師職業的時候,人們常說,教師應當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習在談到師德師風建設的時候,也強調了教師應該“潛心問道”,要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因此,無論什么時候,教師的職業選擇就是樂于奉獻,安于清貧。教師價值觀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教師對于名利的態度也會有形無形地滲透給學生。(一)教師應具有“安貧樂道”的奉獻精神。“安貧樂道”來自于《文子•上仁》中的“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孔子曾經稱贊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論語•里仁》中提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述而》中也提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都代表著孔子對于“富貴”的理解和看法。他認為“富貴”(錢財、權勢地位)是人所向往的,但“道”與“義”是人更應該追求的,“道”與“義”是超于“富貴”的更高層次。他們更看重高于富貴名利的“道”、“義”。這也代表“樂生”、“弘道”、“修己”是本責,忠于“樂道安貧”[5]。因而,“安貧樂道”就是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傳至今天,這種“安貧樂道”的思想,對于今天的廣大教師而言,就是一種理想的職業狀態。教師“安貧樂道”,就是要有堅定的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需恪盡職守,淡泊名利,專注于教書育人。具體來說,教師應該熱愛教育,甘于奉獻,要不斷探究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用愛心、耐心和熱情對待每一位學生。(二)教師應倡導“道義重于名利”的義利觀。孔子認為,義重于利,要區分合乎義之利和不合乎義之利,提倡合則取,不合則舍。同時,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觀點。即為君子者,應該正確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并能因大局利益舍去個人利益[6]。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一系列觀點,較為突出的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這基本奠定了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倫理道德的基礎,成了大眾一直堅守的道德準則。具體是,人在各種利益的誘惑面前,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有諸多因素容易誘發教師的名利心。面對各種豐厚待遇、公與私的選擇、義與利的取舍,一些教師會存在動搖甚至追名逐利的做法,在名利面前舍棄誠信、拋棄道德的做法不絕于耳。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取“利”但不趨“利”,一切超過“義”要求范圍外的活動都不能參與。作為教師,要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系,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四、結語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高校教師一定要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自覺傳承先賢為師的道德規范,堅持古為今用,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實現傳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努力成為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實現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參考文獻:

[1]朱景林.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DB/OL].(2017-02-13)[2017-11-08].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213/c1003-29075487.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17-11-08].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師[DB/OL].(2014-09-29)[2017-11-08].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

[4]袁振國.教育公平: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J].上海教育,2016(3):70-72.

[5]辛艷偉.儒道兩家的苦樂生死觀比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2):24-25.

[6]王玫.傳統文化:維系高校外語教師道德精魂的紐帶[J].2004(3):81-82.

作者:辛艷偉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