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思考

時間:2022-05-22 03:27:02

導語: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思考

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高校承擔著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教師則是承擔培養高素質人才任務的主力軍,故而高校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高校的辦學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教育工作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黨的更是明確提出“要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優先發展教育”。2018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做出了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總體部署,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新時代高校師德的內涵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的師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但人們對師德的內涵界定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教育界和學術界對師德內涵的界定大概分為三種:一是認為師德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二是認為師德即為教師道德的簡稱;三是認為師德是教師專業道德或教師專業倫理。2014年教師節期間,提出: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這既是對師德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對全體教師提出的應有職業追求。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將師德歸結于普通的職業道德、教師道德、專業倫理,顯然是無法達到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新時代高校師德的內涵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高校教師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師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神圣使命,只有自身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才能以身作則,才能做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才能在課堂上傳播真理、弘揚正能量。教師只有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時刻堅守道德底線,才能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二)高校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條件。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教師只有精通自己所教課程和學科、專業的理論知識,才能帶領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才能在專業學習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三)高校教師應具有博大的仁愛之心。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意識都比較強。在教學中,教師要懂得關愛自己的學生,懂得理解、尊重、寬容學生,要容忍學生偶爾的“小錯誤”,要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二、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決定了要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建設,而要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師德建設則是關鍵。(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內容。高尚的師德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標志,是高水平教師隊伍的重要旗幟。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因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辦好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1]。因此,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探索行之有效的師德建設路徑,是時展的需要,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需要。(三)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黨的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校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力軍,教師只有自身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因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關鍵條件。

三、當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多元文化交融給高校師德建設帶來沖擊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大量涌進中國,對高校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不少教師甚至出現了信仰危機,這就給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帶來嚴峻挑戰。(二)部分高校教師敬業意識淡薄,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師師德意識的缺失,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最大問題。部分高校教師認為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事情,從而放松自己學習政治理論的要求。有的高校教師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職業認同感降低,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高校師德培訓、考評、監督與管理機制不健全首先,高校師德培訓機制不夠完善。在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中雖然安排了師德教育,但在后續的教師培養中,針對師德的培訓安排并不多。其次,缺乏科學的師德考評體系。在高校的各類考核中,對教學、科研的考核都有詳細的量化指標,而在師德考核體系中,卻沒有明確的量化指標體系,不能科學、公平地評價一個教師的師德水平。高校對師德的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師德考核對教師缺乏約束力,也使得教師放松了對自己的師德修為。

四、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路徑

(一)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高校師德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其中包括了豐富的教育思想,這些教育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建設要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新時代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內涵與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師德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此,加強高校師德建設,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校教師道德規范來引導廣大教師不斷加強師德自我修養,努力培養和造就“四有”好老師。(二)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黨的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45高校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的道德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指出:傳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才能正確認識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才能給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要不斷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好廣大教師認真學習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立德樹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強化高校師德建設。要努力提高高校教師認真履行教學職責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積極開展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引導教師明確所授課程應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其所授課程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發揮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三)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工作,為此,在師德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為師德建設保駕護航,推動高校師德建設工作常態化、制度化。1完善高校師德培訓制度要將師德教育貫穿高校教師培訓全過程。在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中要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重點加強新教師愛崗敬業、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高校要舉行新教師入職宣誓儀式,開展師德師風先進事跡宣講,組織教師參加網絡師德師風課程培訓。2建立健全科學的高校師德考核機制要依據《教師法》《高校教師師德規范》《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制定切實可行的高校師德考核標準,將高校師德考核指標細化、量化,增強師德考核的可操作性。同時,要將高校師德考核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并將考核結果存入教師檔案。尤其要嚴格執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3完善高校師德建設監督機制要積極構建高校教師、學生和領導、督導組等多方參與的師德建設監督體系,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等在師德建設和監督中的作用。要暢通渠道,廣泛聽取高校師生員工對師德建設的意見;要及時受理投訴、掌握師德建設動態,對師德存在的問題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都將師德建設作為提高教師素質和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新時代要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必須加強師德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引導教師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此造就一批政治過硬、師德高尚、專業精湛的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

作者:鄭家娜 單位:莆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