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師德建設范式的審思
時間:2022-09-18 04:20:31
導語:淺談高校師德建設范式的審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不同的范式理論觀照下的高校教師建設有著不同的理念和實施方式。現實語境下的規范約束和價值引領兩種師德建設范式都有其價值基礎和實踐基礎,規范約束并非簡單的規訓控制,價值引領也需立足高校教師的職業屬性和現實生活。超越兩種不同范式的對立論,實現規范約束范式與價值引領范式的整合,在優化師德規范體系、構建合理師德評價機制的基礎上,讓師德建設觸及教師靈魂,走進教師的真實生活是破解當前高校師德建設瓶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規范約束;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整合“范式”概念
由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指“提示出某些實際科學實踐的公認范例——它們包括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在一起——為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傳統提供模型”[1](P36)。高校師德建設范式是指高校師德建設中所具有的方法論屬性,是關于師德建設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實施路徑的總稱。當前,在高校師德建設實踐中,存在著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兩種范式。規范約束范式堅持教師師德應該通過外在行為規范、嚴格制度、長效機制,筑牢師德防線、守住師德底線,而價值引領范式旨在喚起高校師德建設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認識教書育人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澄明教師專業倫理,實現教師對職業價值反身而誠的意義建構。當前學界將規范約束師德建設范式與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對立起來,存在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傾向。面對當前師德建設的困境,將規范約束范式與價值引領范式有機整合對于健全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價值。
一、高校規范約束師德建設范式的實踐價值
在大多數學者看來,規范約束的對象主要指向未成年的個體,經常立足于“是”與“應當”的話語體系,更多通過說教、控制、形塑的方式實施。高校教師有著成熟的思想和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高校教師是否還需要強化師德建設?是否能用規訓約束范式進行師德建設?規范約束范式是否有違“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精神,是否與崇尚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精神形成悖論?一些學者對高校規范約束的師德建設范式持批評否定的態度,他們或公開主張或私下認為高校師德建設規范約束忽視教師內心的自由與主體的建構,以層級化的監視、規范化裁決方式不可避免地形成對教師新的控制,存在著對教師個體生命體驗的壓抑。甚至有學者認為,規范約束師德建設范式用既定規則對師德行為監督控制可能導致師德建設的“空心”現象,以師德之名行規訓之實,會導致教化的隱退和規訓的在場,很可能會遭到具有自由人格、獨立思想的高校教師普遍排斥和逆反,從而傷害高校教師個體師德涵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良好德行的養成離不開廣泛深刻的社會背景,教師師德建設當然也不能離開其賴以存在的社會土壤。在當前市場化運作法則全面滲透我國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社會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市場化趨勢。市場化運作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中國大學的辦學效率,促進了高校的發展。同時,市場化運作的趨利性影響了高校辦學,部分教師迷失在追求權力與利益的漩渦中。各種師德失范現象反復挑戰學者的學術良知和師德底線,各種世俗、功利的思想正在動搖和瓦解高校勤奮、嚴謹的學術氛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高校教師形象受到威脅。盡管師德失范只是社會成員失范的局部表征,但教師自古以來就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教育職能和帶頭示范效應,師德失范的影響極其惡劣,個別教師品行不端被媒體放大,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群體形象。撫今追昔,我們不能以簡單懷舊的心態去追尋古典意義上圣人化的師德形象,而要正視當前環境下教師群體的正常訴求,加強師德建設。高校師德的規訓約束范式在當前的社會境遇中有助于廣大教師筑牢思想防線和師德底線,堅守高校教師的良知和操守,彰顯教師的專業精神和倫理,對維護學校的尊嚴和教師的權益有著獨特的話語意義。然而,師德規范本身并不具有善惡的道德含義,將規范與對教師的規訓控制相聯系純粹是一種觀念的錯覺。師德規范是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規范職業行為,明確師德底線,引導廣大教師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師德建設遠離了高校教師真實鮮活的生活,師德規范缺乏對高校教師特性關照與省察,將師德規范約束異化為規訓懲罰時,其消極影響也必然接踵而至。大學本質在于獨特的靈魂、獨立的判斷、自由的思考。當高校師德建設規訓約束超出合理范圍,未得到教師認可的條條框框多了,缺少對教師專業倫理與現實生活的省察,教師主體的自由與自覺必然遭遇擠壓,高校教師批判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必然會旁落。高校師德建設的根本要求在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督促高校教師秉持專業倫理、涵養專業精神、增強專業自律。規訓約束的師德建設范式不能缺失人性的觀照,規范約束不能等同于更不能異化為規訓控制,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忽視甚至貶抑師德對高校教師主體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讓規范約束成為高校教師迫于外在壓力而形成的一種“消極他律”,“消極他律會導致偽善,偽善是一種失德,它從內心敗壞道德的根基”[2]。
二、高校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的理性旨歸
教師師德不是對外在冰冷的“規范性”條文的遵從,而是教師對職業素養的自覺提升,是教師建立在夢想情懷的基礎上,對教師專業精神和專業倫理的價值判斷與自我建構。高校師德建設的本質在于讓教師的自我價值、職業倫理、理想情懷與高校教師鮮活的教學實踐等相結合,讓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和經驗對教師職業情感、意志、信念進行反思,以良好的德行指導教書育人實踐,遵循教育倫理做出道德選擇,將符合國家和社會期望的師德規范一以貫之。因此,教師師德的提升是對教師個人價值的實現,讓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清晰認識自己的價值,自覺思考生命的意義,把師德建設作為高尚的道德追求,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實現自我成長,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對自身及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認同。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的獨特意義在于引導高校教師用理性去審視教師職業的價值和教師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高校師德建設的過程是教師精神成長的過程,更是教師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高校教師用自身的修養、學識、激情、才華及個性在教書育人的活動中尋找敬業樂教的內在動力,保持純潔教育動機和對教書育人偉大事業的敬畏,在教育變革浪潮中尋找生活和事業坐標。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蘊含對高校教師自身的責任感和內在價值取向的尊重,本質上是增強教師師德修養自覺,激發和引導教師對治學施教過程和行為進行自我反思和優化。教師師德源自對鮮活教師實踐的獨特感悟與理解,體現了教師的愛與責任。教師師德建設要關懷教師正常訴求,認同教師身份,拓展精神空間,提升道德智慧,高揚自我價值,真正體驗教書育人的價值和意義。價值引領范式建設的目的在于引導教師在履行治學施教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形成師德力量,讓高尚師德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促進教師個體以自身師德精神和專業倫理價值進行反思,將理想的師德形象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言行的示范,嚴于律己,不斷培養自身的高尚情操和純凈的人格魅力。在師德建設過程中,高校用溫情、尊重和理解去培養教師,調動教師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主動性,激發教師師德建設的自主性,增強教書與育人的深刻理解,體驗職業帶給自己的榮譽感與價值實現;激發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讓道德意志力成為積極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力量;喚醒教師專業倫理的自省自覺,讓身處現實中的教師愿意全力以赴去完成他們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做好道德表率,知行合一;“教師能夠做到心口一致、心行一致,敢于也能夠直率、真誠地說話、做事”“教師的信念和自我所追求的價值、所追尋的人生意義不相違背,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找到堅持自己的理由”“從而構建清晰的人生目標和價值632期2020•09體系”。[3]
三、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的共存與整合
作為強制性與自覺性相統一的規范約束和價值引領兩種范式,在現實語境中都是高校教師師德的本來內涵,并不存在優劣之分,在師德建設中都應給予足夠重視。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必然對抗關系。師德規范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師德建設既要通過規范約束堅持基本的師德底線,又要通過價值引領幫助教師涵養教育情懷,追求教育夢想,是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齊頭并進,兩種范式相互依托,規范約束是價值引領的保障和前提,與價值引領相輔相成,只是找到兩者的平衡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高校師德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教師的個體自覺,更重要的是要重視高校教師專業倫理和師德規范體系的建構和優化,構建科學合理的師德評價機制。師德規范體現著教師群體的基本操守,維護教師從教行為的基本秩序。師德建設要增強教師對規范的認同感,形成強大的動力并把遵從規范視為理所當然。高校師德建設要致力于建立系統、明確、可操作的師德規范體系,確保師德規范不為權力利益左右,不被差異化執行。高校師德建設需要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構建符合高校教師身份的師德評價機制。師德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束縛教師,其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師德評價應注意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充分考慮大學教師的職業屬性、人格特征、學識水平,師德評價標準應彰顯層次性和針對性,在運用師德規范明確高校教師師德底線的基礎上,價值引領師德建設范式在于讓師德建設觸及教師靈魂,走進教師的真實生活。高校師德建設要不斷滿足高校教師生活改善、職業發展的合理訴求,關注師德養成中的心理變化,回歸教師現實生活。正如著名德育專家魯潔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道德內在于生活,是‘生活族’中的一員,為此它必具有生活的性狀。它的存在形態、結構、過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則。”[4]高校師德建設需要以教師的職業倫理、專業精神為邏輯起點,以外在的教師責任義務規范為參照坐標,將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兩種不同特點與教師獨特的道德實踐和道德體驗相結合,保持規范約束與價值引領的協調與平衡。雖然高校教師能運用自己深邃的智慧和獨立的價值理性構建教師專業精神和職業倫理,但師德的現實境遇和高校教師所面臨的社會“場域”使得高校教師職業操守和師德底線維護需要規范約束。高校師德建設不能忽視外在規約對師德形成的影響,如果制度本身不存在問題,那么處在制度環境下的高校師德建設的教師群體在反復遵循規范約束安排、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時,會在自覺與習慣中吸取積累制度規范或制度文化所隱含的道德精神,使師德建設失去應有的外在支持系統而陷入道德主觀主義的虛幻之中。因此,需要引導教師對照公認的師德標準與專業精神批判地考察自我的師德行為表現,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自己的職業角色和師德行為進行審視、分析與修正。保持多元價值背景下師德建設的謹本詳始是必要的,然而師德建設本身需改變規范約束朝督暮責的冰冷方式,盡可能地使教師感受師德建設的內在溫度。構建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將規范要求賦予精神和靈魂,變成教師的自覺追求,引導高校教師以人格為后盾,重視自我規約意識對學術活動的規約,強化底線倫理與意義引領,自覺接受制度規范或制度文化所隱含的道德精神,胸懷大愛、肩負大任、行有大德。將師德建設與教師教育情懷的培育、教師品格的提升、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夢想的實現有機結合,實現內心執著的追求和師德外在的思想形象有機統一,讓教師自覺維護職業規范,恪守師德底線。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詹世友.“自律”與“他律”的哲理辯證[J].道德與文明,1998,(6).
[3]于澤元,田慧生.教師的生命意義及其提升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8,(4).
[4]魯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作者:敬再平 張繼華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藝術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探討
- 下一篇:普通話口語與訓練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