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思想道德的狀況與路徑透析
時間:2022-12-27 01:11:16
導語:新時期思想道德的狀況與路徑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瑜工作單位:新鄉學院社會科學部
道德實踐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始終強調言行統一,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這讓學生在實踐中能體會、感悟生活,得到書本上沒有的經驗,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更多和學生接觸的機會,在實踐中相互溝通、了解,既融洽了師生關系,又使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寶貴經驗,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應該認識到高校的道德實踐教育工作總體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教育模式日顯落后;道德實踐本身建設的不成熟;缺乏統一的道德實踐規劃設計;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實踐教育方案等。這些亟待完善的道德實踐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良狀況,讓人堪憂。(一)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水平和自身道德認知相分離高校擴招,使更多的學生得以進入大學深造。大學生這一逐漸擴大的群體也越來越被社會關注。特別是在落后偏遠的農村,能考上大學更是他們得以津津樂道的喜事。但現實中在大學生里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價值觀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不得不讓社會去重新審視這個群體。不可否認,大學生經過多年教育,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水平,但是傳統的素質教育將學生束縛在學校和書本中,脫離了社會這個大環境,使得一些學生的行為與人們的潛意識認知觀偏離較大。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低下與其自身較高的道德認知水平相分離的結果。因此,改革并完善不成熟的道德教育體制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如何使道德實踐和道德教育均衡發展是今后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二)道德實踐教育內容單調陳舊,部分流于形式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民主教育和以人為本的觀念深入人心,教學實踐也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而在我國目前尚無某種權威性的教學理念在教育實踐中起主導作用。在我國,大多數教師仍屬于經驗型教學者,教學模式在其自身總結的教學經驗中展開。不可否認實踐經驗的積累對于教學工作有著有益的一面。但在模式形成后,很多教師就按部就班,很少再改變,而時代的發展使這種教學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道德實踐教育仍一味地套用以前形成的經驗模式,知識結構和時效性已不適應時展的需要,一些道德實踐活動說得多做得少,過分強調活動的宣傳效果;一些道德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脫節,流于形式;一些道德實踐活動更是說一套做一套,出現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忽視了道德實踐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深化道德實踐教育的深度,完善現今道德實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加快道德實踐教育的改革步伐,從而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促使個人修養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三)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過分倚重課堂教學,忽視了道德實踐的均衡發展德育本身就包含了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兩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且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實踐。只有通過實踐,道德認知才能通過道德情感內化并形成自身的道德意志。理論若不應用于實踐就會成為空洞的學說而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道德教育仍停留在一味的課堂灌輸上面,更多的是教師“一張嘴”的單一教學方式,疏于道德實踐,使其強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為了空談。同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重復現象較嚴重,與大學以前的學習內容相差不多,不能進行更加深入和拓展性地研究,造成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強化大學生道德實踐的途徑
(一)聯系生活,聯系實際,用創新打破陳規人們的思想一旦受到某種思想的禁錮和束縛就很難突破陳規,正如我國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的統治和影響,雖然經過改革開放,先進的知識和制度的洗禮,但人們的思想中至今仍殘留有封建遺跡,教育亦是如此。傳統的教育方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影響著幾代人的思維和價值觀,在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這種思維模式仍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判斷和決策,使人們難以真正地突破舊思想和舊制度的束縛。思想的升華需要在接觸新事物、新思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只有達到一定的量才會實現質的飛躍,不可急于一時。高校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工作一直是在以往的經驗中展開,社會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入,使課本知識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后能跟上時代的變化,但其注重理論學習的舊思想卻始終未曾發生大的變化。因此,道德教育工作要敢于突破舊體制的束縛,善于發現新思維新思想,及時予以宣傳引導,樹立典型,挖掘大學生的現實思想情感,緊跟時代步伐,調動課堂氛圍,豐富教學內容,敢于創新,建構一個雙向互動的課堂,使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主導者,而教師僅僅給予相應的輔助和指導,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真實意義。(二)多渠道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道德實踐的直接表現形式是舉辦各種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活動是學生參與道德實踐的有機載體,寓德于教,促進大學生的知行轉化。組織豐富多彩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發掘新特點、新思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走向科學化、制度化、普及化。做好引導和動員,積極主動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水平高、上檔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積極引導他們學習社會中涌現的先進事物和模范人物,切實提高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高校道德實踐目標的實現。大力支持學生自愿組織起來的群眾性團體,發展群團性活動,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拓知識面、挖掘潛能、發揮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三)高校要積極搭建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合作的橋梁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求大學生最終要回歸社會大環境中。單純地接受教育僅僅是成長階段,不可能永遠停留于這一時期。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為以后的生活、工作服務。高校作為與社會大環境緊密相連的小社會,其教育的成熟與完善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今后的發展。高校在給大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需要給大學生提供更多進入社會實踐的機會,建構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使其提前感知社會化的人文環境和各種關系。在重大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災、汶川地震搶險中,要引導學生感知社會,傾聽聲音,和人民群眾同命運共呼吸,使其融入整個社會感知之中,現實的自我感知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和啟發。豐富大學生道德實踐活動,需要各方面積極參與籌劃和實施,多渠道、多方位地讓學生參與進來,學校要積極與社會尤其是各類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爭取政府、社會、企業多方位為大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資源和條件,保障大學生道德實踐活動順利開展。通過道德實踐促進其內心情感和意志的升華,深化理論修養并使其逐漸表現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四)加強大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隨著在校生人數的激增,現有的師資已不能滿足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的需要。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教育的影響力,就必須加強大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使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以彌補德育教育師資的不足。一旦那些有威信、品學兼優的人成為學生干部后,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帶動整個集體的積極性,加上主管教師給予他們充分信任,創造相應工作條件,滿足合理構思,并發揮其各自特長,使其成為道德實踐活動的主導者,那他們將會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擴展道德實踐活動的影響面。構建規范系統的大學生干部體系,充分發揮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讓少數人帶動多數人,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感悟,使學生在輕松的道德實踐氛圍中體驗真知,造就文明和諧的校園。(五)建立道德實踐評估體系,載入大學生檔案大學生是道德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實踐活動的主導者,如何滿足其學習要求并使其積極參與并達到活動的最大實效,是決定道德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再好的道德實踐方法如果沒有學生這個道德實踐主體的參與就會成為空談。因此,建立大學生道德實踐評估體系,將評估結果記錄在案并載入檔案,是調動大學生道德實踐積極性的良好舉措。建立一套合乎實際的道德實踐評估標準,如實記錄道德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行為表現,并將典型事例通過各種傳播媒質廣泛傳頌,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道德實踐的益處和重要性,并在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完善自身道德不足,形成人人守德、人人“踐行”的良好氛圍。
培養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要注意的問題
(一)傳承與發展針對當前我國高校道德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現狀,如何強化道德實踐從而完善大學生道德實踐體制,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要問題,也是一項長期性的摸索工作。中華民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積淀下來許多優秀傳統文明:獨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新時期的道德實踐教育更應該把這些民族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在改革開放后,更多的文明知識和先進技術傳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時展要求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各方面優秀的道德建設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模式。(二)揚善與懲惡無規矩不成方圓,道德建設亦是如此,構筑道德實踐教育體系需要有相應的動力支撐,對那些較為突出的有德行為加以褒獎廣泛宣傳,會使人們爭相效仿。如新加坡國民在購買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時,若選擇和父母同住,或是住在距父母家一公里以內的地方,都會得到1萬新元作為獎勵,足見新加坡人對孝道這一美德的看重和鼓勵。建立獎懲制度,激勵有德行為,是提高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主動性的有力舉措,而且要對消極、丑惡、腐敗的行為進行譴責和抵制,嚴厲懲治“缺德”行為,而不應過于顧及學生形象而置之不管,“殺一儆百”有時更能激勵大學生的有德行為。客觀認識高校道德實踐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總結成功的道德實踐經驗,摒棄空洞虛設的規定,去粗取精,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道德實踐經驗,多方聯系,多方合作,多渠道搭建大學生的道德實踐平臺,積極構想,創新思路,帶動大學生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同時,減化過分倚重道德教育的思想障礙,認識到道德實踐的重要性,達到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的均衡發展,引導大學生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 上一篇:小議大學生網絡道德與網絡偏差
- 下一篇:城投公司民情安保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