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建設探索

時間:2022-03-01 04:55:14

導語:高等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建設探索

[摘要]該文簡述國內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例舉了我國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與國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國內高校思政課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不同,并以西安財經大學“統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分析了課程特點和課程設置情況,提出了存在問題及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建設

一、序言

我國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西安財經大學堅持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方針,為了踐行社會主義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旨,從完善課程德育的角度增加高等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于2016—2017年第一學期開設了“會計職業道德”“統計職業道德”“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秘書職業道德修養”“廣告法規與職業道德”“廣播電視法規與職業道德”等共6門高等院校專業培養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截至2020—2021年第一學期,開課已有三年時間。職業道德類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四本科畢業生,截至目前,已有數千名本科畢業生接受了職業道德教育,奔赴祖國建設的前線。我國高等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與國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有所不同,與國內高校思政課程有所不同,與國內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也有所不同。我國高等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現階段的情況是開課周期短,課程尚需建設、授課經驗尚需進一步交流成熟,根據其特殊性對課程建設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二、國內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研究現狀

(一)國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研究現狀。高等院校職業教育是國外高校德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以美國高校為例,美國高校職業道德教育興起于二戰之后,退伍士兵大量涌入學校學習一技之長,求知求職需求使得職業道德教育在美國高校德育體系中比重逐漸增加。美國的職業道德課程更多地兼顧職業技能、技巧的培訓和道德的培養,同他們的其他德育課程一樣,職業道德學分的獲得不僅僅是課程學分,還包括了參與社會服務的實踐性學分,同時,隨著非全日制學生的增加,職業道德教育也逐漸呈現出市場化的特點。國外大量的對于高校德育體系的研究表明,針對國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見。(二)國內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研究現狀。查閱知網文獻,我國的職業道德課程相關研究多出現于高等職業技術類院校,開設專業多為強調奉獻精神的行業:余華(2018)研究了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培養情況;夏君鈺(2019)研究了會計法規、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研究;孔德利(2019)研究了幼兒師范學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常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劉云霞(2020)對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研究;丁繪惠(2017)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提出根據職業教育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對職業道德類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所用的方法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如:劉紅、翟辛睿(2017)采用問卷調查研究了教育對研究生科研道德行為認知的影響,李丹丹(2018)采用問卷調查研究了小學教師專業素養。

三、西安財經大學“統計職業道德”課程特點

(一)與國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不同。我國高校職業道德教育與國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不同主要在于授課形式不同。我國高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是以課堂面授的形式進行,而國外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限于課堂面授,還有很多課外的活動和非正式的德育方法以達到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如表1所示)。比如:鼓勵學生參加研討會和參與社會服務。初級的研討會是由教師們專門設計反映所在領域存在的問題,學生參與研討會以討論的形式想出解決辦法,高級的研討會主要以授課的方式進行;參與社會服務一直是國外高校非正式教育的一部分,即在參與社會服務中實踐職業技能。(二)與國內高校思政課程的不同。首先,我國高校“統計職業道德”課程與思政課程的授課基礎不同,思政課程是培養擁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高級人才的基礎課程,而職業道德教育是包含了一部分思政內容,還包含有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職業技能、職業法律法規和道德培訓(如表1所示)。其次,職業道德課程與思政課程相比在培養目標、授課對象、考查方式上均有不同。比如:授課對象的年級不同,思政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而職業道德課程授課對象為大四畢業生,這一不同也是符合高校德育體系的培養順序的,因為思政課程是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統計職業道德”課程是院級選修課(如表1所示)。(三)與國內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不同。我國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與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不同的原因是授課的學生去向不同。從學生就業的角度來看,高職學生的職業方向比較固定,高職院校以傳授技能為主,學生進了高職基本確定了未來的工作,而高校生雖然選擇了某一專業方向,可未來的發展前景更為寬泛、選擇余地更多(如表1所示)。

四、西安財經大學“統計職業道德”課程設置情況

(一)課程內容及結構。如上所述,西安財經大學“統計職業道德”課程授課對象為高校本科畢業生,學生的擇業去向更為自由,或繼續深造或選擇就業,因此課程設置在講授避免專業技能中方法的誤用和宣講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應涵蓋更廣泛的外沿方可達到使各種去向的學生都受教育的目的。使學生不但能在從事統計相關工作時秉承職業道德,在未來繼續深造學習中也能牢記職業修養,達到警鐘長鳴的效果。西安財經大學“統計職業道德”課程從政策法規、統計技術、社會輿論、個人情感四個視角出發,設計了11個專題,分別是統計各種政策法規、科研道德、統計誤用、道德和先驗信息的統計應用、定性數據的道德共享和再利用、大數據道德、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統計實踐的道德準則、道德的自我評估、統計先進事跡、統計違法案例,現階段基本滿足使各種擇業去向的學生都能夠受到教育的要求(課程的內容及結構如表2所示)。從文獻可知,職業道德失范分為有意行為和無意行為,有意行為是在熟知統計技術的情況下有意識的不端行為;無意行為是在不了解技術的情況下無意識的行為。但這種分類并不能完全包含監督統計職業道德的方面,在我國法治社會的大背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社會輿論影響下,對統計職業道德的約束還應增加社會法制監督和個人情感監督兩個方面。因此,本文將統計職業道德的監督分為外力和內力兩部分。外力監督為社會監督,包括了政策法規的法律強制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的非強制監督;內力監督即為個人自我監督,個人自我監督又根據是否掌握職業技術分為個人技術監督和個人情感監督,個人技術監督是警示在熟知統計技術的情況下有意識地不端行為,個人情感監督是警示在不了解技術的情況下無意識的行為。以上的分類方式是按照章節內容主要涉及的部分所占比重劃分的,比如大數據道德會講少量統計技術但主要以社會輿論規范為主,因此分在社會輿論中。其余章節也如此劃分。以上的教學內容在今后的講授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時政,增添相應內容。(二)學分設置及考查方式。西安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統計職業道德”課程授課已有三個學期,開課在大四上學期,計兩個學分。“統計職業道德”課程的考查方式由授課教師自行選擇,可以以大作業、開卷筆試、閉卷筆試、機試等多種方式進行。在“統計職業道德”課程開設的三個學期內,考慮到課程為選修課并且授課一直以面授為主,因此一般采用開卷筆試的方式進行考查。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辦法

依據“統計職業道德”的“忠于統計、樂于奉獻、實事求是、不出假數、依法統計、嚴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務社會”32字原則,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多角度人才培養體系,本文提出統計職業道德課程建設相應的改進辦法及措施。現階段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和考查方式可以更為靈活,比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通過實踐課程給予技能學分,多舉辦行業內人士的講座和交流活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感性認識。(一)課程內容及學分分配增加實踐內容。本文認為,對學生的職業德育培養也應該從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等多角度進行。比如:美國高校采用的“服務學習法”,搭建起了高校與政府、服務部門、工商企業、社區等校外機構的聯系平臺,校外機構向高校提出學生參與服務的需求,高校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正規的或非正規的服務項目、實習,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了解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和問題,并積極致力于消除社會不平等的社會實踐。借鑒以上經驗,筆者發現職業道德教學除了進行基本職業道德規范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進行職業道德實踐的教學,通過安排學生參與職業實習,領悟職業道德的意義,將自己體驗的職業道德感受與學校傳授的職業價值觀聯系起來。因此提出,職業道德類課程也可以增加“勞動”或“服務”課程內容、課時和學分,比如與社會實踐活動、畢業實習活動等相結合,盡可能在參與實踐中親身體會和鍛煉,更好地理解本專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尤其是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勞動道德和奉獻精神,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其養成積極的服務態度,而且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職業道德技能,為以后參與社會工作做好了準備。(二)課堂環節增加機動學時。由于職業道德類課程授課方式是面授的形式,為保證效果,一直要求學生的到課率,但授課對象正值大四畢業期,面臨著工作面試、考研復習、出國留學等壓力,存在到課與曠課的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保證課程效果,授課教師為每一位同學都安排了相應的有關職業道德課程的研討題目,以作業的形式布置、以演講的形式解答,以促進學生思考尋找答案,同時也賦予學生更為靈活機動的學習時間和充足的思考準備時間,一定程度上緩解到課與曠課之間的矛盾。這一試點項目在于將創新的課堂工作與職業道德發展計劃、合作項目、社區工作和實習結合起來,即將隨后開展的在社會中的服務與課堂教育討論聯系起來,使知識在服務實踐中發揮作用。(三)課程教學的變化性和穩定性。職業德育課程的教學要注重變化性和穩定性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的德育課程教學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教學方法,適應現實道德問題的需要以及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特點。因此,緊密聯系時政、了解行業動態,請專業人士進行匯報、講座、交流、研討的靈活方式更能夠迎合學生的心理,更好地應對社會變化的需要。職業德育課程的穩定性表現在不僅在一門課程中講職業道德,而是在專業課程中都應該體現本專業的職業道德。以統計為例,每位教師都應將“統計職業道德”的“忠于統計、樂于奉獻、實事求是、不出假數、依法統計、嚴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務社會”32字原則貫穿于教育教學中,以師為范、身體力行,才能保證學生教育的質量和穩定性。綜上所述,高校不僅要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加強職業道德規范和倫理的研究,更要從教學手段上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強化大學生職業道德指導,多部門多角度多方位協同并舉,為社會主義高校培養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

[2][美]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科學和工程學會中的職業道德活動[M].華盛頓:美國科學促進協會,1980.

[3][美]史蒂芬•布魯克菲爾德,史蒂芬•普萊斯塞爾.如何討論:以最短時間達到談論的最佳結果的50個討論方法[M].包芳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4]余華.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5]夏君鈺.會計法規、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文化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9.

[6]孔德利.幼兒師范學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7]劉云霞.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的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8]吳雙,王楷清,趙裕如.個體道德境界與德育課堂教學———生活德育有效回歸課堂之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5,5(12):226-229.

[9]劉紅,翟辛睿.教育對研究生科研道德行為認知的影響———基于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論文寫作規范與科研道德》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39(5).

[10]李丹丹.小學教育全科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素養的調查研究———以C市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8.

作者:張倩 單位:西安財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