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下信息技術課堂的德育滲透
時間:2022-06-18 03:25:40
導語:立德樹人下信息技術課堂的德育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中學生的信息活動越來越多,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師生大多只關注技能訓練與操作實踐,忽略了德育的滲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課堂中的德育內涵,豐富德育滲透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核心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不斷進步,2016年國家教育部門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1]。黨的報告提出,我們要牢記“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書寫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篇章。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和學科德育實施范疇,選擇有效的方法與策略,在課堂教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
“培養什么樣的人”一直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明白了“教書育人,育人為先”的理念。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德育不僅是學校德育處和班主任的工作,信息技術課堂同樣要擔當起這個責任,落實學生德育教育的目標[2]。《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社會責任,增強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是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只有培養學生形成了正確和優秀的人格品質,才能進行正向的個性化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現代社會信息快速傳播,在給學生帶來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信息,如互聯網上傳播的色情、暴力、詐騙等信息[3]。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強烈,很容易被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影響,影響身心的健康成長,甚至還會造成一些惡劣行為引發犯罪事件。對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學科的優勢,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加強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提升信息社會責任感。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1.虛擬與現實結合,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一種習慣,習慣造就一種性格,性格決定人的一生。”這句名言突顯了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德育應從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開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把行為習慣培養作為一個學習目標[4]。由于信息技術不是中考應考科目,部分學生在思想上輕視這門學科,導致有些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堂主要是用來放松學習壓力的,結果降低了行為規范的標準與要求,直接影響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機房日常行為規范制度,還可以利用學科特點,增加學生電子信息化行為習慣養成長效機制,助力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新學期第一節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實名登錄機房使用網絡平臺,記錄每臺學生機的使用狀態,并設置留言框,學生可以點贊或者提出意見;平臺信息不斷更新并保留至學期末,一直陪伴著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明白文明使用計算機和愛護桌椅并不只是為了自己,還是對其他班同學能正常上機的一種公德行為。在學習《計算機資源管理》時,教師分別設計了真實和虛擬的場景,兩個場景都包括一堆整齊和一堆零亂的書卷,然后組織兩組學生進行“密碼破解”文件搜索游戲,經過緊張刺激的比拼,兩個場景中搜索整齊資料堆的那組學生都能最快破解密碼。在學生學習計算機文件排列與回收站的知識時,教師展示兩張教室中兩位學生書本不同擺放狀態的照片,引導學生把計算機操作中形成的愛干凈、有序分類的行為習慣融入學習生活中,達到虛擬與現實生活良好習慣的統一。2.設疑辯證,提高信息意識和信息社會責任感。信息意識是指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德育元素。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學生每天都會接收到良莠不齊的信息。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要引導學生提升信息意識,采用有效策略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內容的準確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斷,對信息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期分析,為正確解決問題提供參考。在學習《追尋計算機發展的足跡》時,教師設計了一個關于算盤起源的問題,引導學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在學生匯報環節,一位學生代表說:“算盤發明的國家是中國。”接著另一位學生回答:“算盤發明的國家是日本。”在學生等待教師公布正確答案時,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是上網搜索資料,但是同學們找到的結果卻不相同?”接著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辯論賽,經過對信息進行層層深入的考證,學生最終得出了答案并解決了問題。得到問題答案并不是教學終點,而是通過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促進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增強信息意識,懂得在網絡查閱資料的時候,需要考察信息來源是否具有權威性,學會分辨信息的真偽性,同時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在圖像處理單元《傳承千年的南海精神》的課堂拓展環節,教師根據課前設定的德育目標向學生展示了一張漫畫,畫面中顯示的是一家賣牛的網店,廣告圖片的上面是一頭大水牛,下面躲著一只小蝸牛。教師提問學生漫畫想要表達什么意思?經過一番交流辯論,學生指出漫畫中網站商家存在虛假銷售行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承諾:“雖然我們具備了作畫的技能,但不能弄虛作假,讓我們做一位誠信的人。”本環節促使師生在南海精神“包容、有為、奮發”的基礎上進行了“誠信”的內涵擴展,滲透了道德教育,傳遞正能量,培養了學生社會責任感。3.利用信息化平臺,培養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意識。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潤土,營造一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風需要每一位學生用心付出,構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同樣需要每一個公民共同用心建設。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信息技術教學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團隊合作意識是中學生德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學校應當培養有溫度的學生。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合作共贏”的理念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形成學習共同體,分享集體的智慧,學會學習,健康成長[5]。在學習程序設計《設計動感抽號機——定時器控件的使用》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電子導學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電子導學案能自動判斷學生輸入的問題答案,還有計時、得分、獎勵等功能。在定時器控件的問題探究模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引,自主規劃學習方案,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把問題答案提交到小組網絡競賽平臺。在投影大屏幕的可視環境下,學生們認真觀看屏幕中個人得分和小組得分,完成任務的同學積極幫助未完成任務的小組成員;一些學困生主動向同學請教,爭取盡快完成任務并為小組獲得好名次而努力。課堂中團隊協作氣氛熱情高漲,體現出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4.挖掘教材德育內容,培養大愛情懷。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國主義精神是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品質。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國家,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班集體,熱愛自己,做一位有大愛情懷的學生[6]。信息技術教材內容以計算機知識介紹和技能操作為主,教師需要挖掘教材中有關“愛”的內涵,或者通過教材改造和資源拓展,設計愛國愛家愛校的素材和活動,從而有效落實德育滲透,為國家、社會、家庭培養出有愛心的學生。在《傳承千年的南海精神——認識油漆桶和文字工具》一課中,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播放南海精神宣傳片段,組織學生談談家鄉——南海的發展,接著教師打開學校宣傳海報圖片讓學生欣賞。在激發了學生對家鄉和學校的情感之后,進入“油漆桶工具”的學習探究活動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捍衛國土”小組競賽活動,活動任務如下:學生打開國旗簡筆畫圖片,利用油漆桶工具為國旗的旗幟和五角星填充相應的顏色;然后利用Photoshop工具把國旗插到圖片中的釣魚島上,圖片設計完成后上傳到教師機的作品平臺,平臺會根據學生作品上傳進度進行小組排名。經過緊張有序的學生競賽活動,既鞏固了油漆桶工具的使用,也點燃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學習《圖像仿章工具》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學校衛生、課室地面、學生書桌的照片,引導學生利用PS工具清除照片中的污點,還原美麗的校園環境,干凈的課室容貌和整潔的學生書桌,培養學生愛校愛班愛己的情懷。還有在學習《Flash動畫制作》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利用Flash技術設計一個動畫賀卡送給母親,并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點播,展示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情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十分偉大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需要學校培養一批又一批思想品德優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從理解學生德育內涵著手,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培養為方向,掌握信息技術德育實施范疇,在課堂中把握好德育滲透的路徑,以學生為本,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有效德育滲透,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胡小勇,張華陽.面向信息化的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全球縱覽與比較[J].教育信息技術,2017(4):3-6.
[2]王興華,苗翠英.淺談教師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8):59-60.
[3]周峰,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名師在線,2017(6):80-81.
[4]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喻文喜,談立德樹人背景下信息技術課中的德育滲透[J].中小學電教,2016(6):60-62.
[6]段寶青,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J].科技資訊,2019(14):229-230.
作者:黃彬權 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中學
- 上一篇: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德育的培養
-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實效性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