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個性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8 03:43:00
導語:德育個性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ghujio重視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的研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當前新形勢下學校德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所謂個性發展,包括個體的自我意識、主體地位、個性心理品質及個性特長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主體的自我認識。一個人只有形成穩定的自我意識,才能調動起自身內在的教育激勵機制,產生成就欲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意識到自己在集體、社會中的地位,從而努力按照社會、集體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相反,自我意識的泯滅,主體地位的失落,會帶來個性的扭曲、變態,形成自卑心理、依附心理及雙重人格,表現為對周圍環境反應冷漠,消極厭世,沒有進取心,這些都影響著品德的形成。誠然,個性發展中的自我意識、動機、性格、氣質等屬于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但個性發展與品德具有密切的關系。品德的形成受個人動機和需要制約,性格中呈現出濃厚的道德色彩。因此說,個性影響品德的形成,而品德的形成反過來又對個性施以影響。
長期以來,受大一統經濟模式的影響,學校德育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諸如:重視集體教育,忽視自我意識的培養;強調對社會、集體的服從,抹殺個體發展的需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淡化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等等。在許多教育者那里,唯命是從、老實本份的學生受到贊許、認可,而愛標新立異的孩子則被斥責。對學生評價標準模式化,對學生評語格式化,缺乏個性色彩。學校用分數來要求學生,家長則以個人意愿定格子女,完全不考慮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不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且造成學生依附感強,沒有主見,思想僵化,缺乏創造精神。好學生喪失自我,成為老師的“應聲蟲”;差學生喪失自尊,自暴自棄;一些處于中游的學生可能產生兩面性,表現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中小學生大量存在的盲目從眾心理如“追星族”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講,反映了學生對自我的茫然。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統一的人。德育過程既要重視個體的社會化,又要促進個體的個性化。社會化與個性化是相互依存的。人具有社會性,人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個性化要以社會為基礎。同時,個性發展又是社會化的前提條件,離開個性化的社會化也是無生命力的。現在,許多中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依賴性強,正是我們長期以來忽視了個性化教育的結果。當然,我們強調個性發展,并不排斥集體主義教育。個體意識絕非個人主義,前者強調承認個體存在的價值,主張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才能;而后者以一己利益為中心,為了一己利益,不惜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兩者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個性發展與集體發展是相得益彰的,流光溢彩的個性正是集體的活力所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時期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客觀上要求學校德育要重視個性發展。要求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民主精神,具有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品質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有“敢為天下先”、“勇爭上游”的精神。市場經濟為每個人才能的發揮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市場經濟呼喚個體意識,個體意識的覺醒必然帶來社會意識的回歸,這是一種大趨勢,是時展使然。
就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而言,強調個性發展教育是必要的。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傳統的等級制度、門第觀念、綱常禮教束縛了人的思想,扼殺了人的個性,使得國民性中存在著安貧樂道、固步自封、甘居中游、囿于保守等不良傾向。這些都有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開放的現代社會所不容。要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必須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更新觀念,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自強、堅韌、進取等優良品德。
從中小學生自身來看,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自我要求比以往增強,他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說教和灌輸,他們要求民主、平等、尊嚴,開始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追求的滿足。如果學校德育不能適應這一變化,仍然沿襲老一套,就必然帶來負面效應。近年來學生中出現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不能不說是一種例證。
青少年正處在個性發展最關鍵的時期,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將對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健全的人格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認為,在學校德育中加強個性發展教育的思路應是:
一、要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
現代社會人才的內涵是多元化、多層次、多規格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成百上千的各個方面的專家,而且也需要成千上萬的各類技術人員。專家學者是人才,有一定專長的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但不等于說要各種知識、技能均衡發展。學生由于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生理發育、環境影響等不同,在思維、能力上是有差異的,要求學生門門功課優秀是不現實的。要轉變老實、聽話就是好學生的觀念,教育者要重新認識那些創造型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創造熱情和個性的發展。對于那些“五分加綿羊”式的學生要加強引導,并適時進行性格教育。
二、要突破僵化模式,倡導個性化教育。
教育對象由于遺傳因素、所處環境等不同,個性特征是有差異的。德育只有基于這一點,才能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規定德育目標時,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的不同特點,體現出層次和個性。德育內容要在強調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注意把社會與公民、民主與紀律、集體與個人、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偏廢一方的現象,并使傳統道德教育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不搞訓斥式、灌輸式、保姆式教育,提倡暗示性教育,重在引導和點化。教育者要創造寬松民主的教育氛圍,讓教育對象在教育者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發現道德價值,產生道德需要。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我,正確控制自我,學會設計自我,實現自我的正常發展。
三、要注重性格塑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過:性格決定人生。良好的性格是成才的基礎,成功的保證。中小學階段,正是人生中性格塑型階段,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加強教育。性格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與遺傳有密切關系,但其社會傾向,可以說完全是后天環境與教育的結果。有資料表明,在現代中小學生中,性格與心理品質問題多于道德問題;即使是道德問題,也往往是由于性格和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令人憂慮的是,許多教育者并未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往往用解決道德問題的方法去解決心理問題,這必然加劇學生的心理矛盾。事實上,一個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的學生遠不如頑皮淘氣、愛違反紀律的學生受到注意。然而,前者卻要比后者危險得多,問題解決起來困難得多。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是人一生中心理活動復雜,問題較多,而性格又多變的時期,如不及時幫助他們疏導、排遣,就會為今后一生留下隱患。
個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完成人自身徹底解放的根本需要,我們必須站在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
- 上一篇:民政局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經驗交流
- 下一篇: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