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制度和機制重塑研究

時間:2022-05-13 04:37:28

導語:微德育制度和機制重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德育制度和機制重塑研究

[摘要]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指導?;谟诩毼⑻庩P注德育的考慮,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二中學以“潤美育人”為理念,倡導“以澤潤心,以美育行”,整合校內校外教育資源,以微問題的高效解決為載體,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初步形成了“精實勵教”的教學觀、“精致勵學”的學習觀、“精細入微”的文化觀、“精研慮極”的教研觀、“精到細致”的服務觀、“精準考評”的管理觀、“精益求精”的教師觀、“精致優雅”的學生觀。在德育實踐中,從細微入手,精字當頭,積極探索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效路徑和模式,是微德育體系構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潤美育人”;微德育;德育體系

關于“微”的思想見解源遠流長,如“睹微知著”“識微見遠”“即小見大”“防微杜漸”“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等等。微思想蘊含著小與大的辯證關系,與質量互變規律有一定的關聯,富有智慧。[1]微德育是于細微處關注德育的說法,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惡行要防微杜漸,善行要聚沙成塔,這充分反映了古人對微德育價值的認識。鑒于微的思想見解,于細微處關注德育問題,是對德育工作的指導和補充。微德育是一個傳統性與現代性高度融合的德育觀念。[2]在信息時代“無微不至”,微信、微博、微視頻、微電影已經深度融入生活,催生出一個微的時代。[1]微信因交流的即時性和自由性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微視頻則可以用來介紹一些生活小常識。微時代的微技術不僅操作簡便,而且易學易用,效果極佳。因而,微時代高效解決微問題的方法為改變傳統德育大、空、低效的現狀帶來了較大的啟發。[1]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二中學(以下簡稱臨平二中)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以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為主體的農村初級中學,生源質量偏弱。近年來,臨平二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實現了“低進高出”的辦學效果,學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持續攀升。臨平二中以立德樹人為辦學的根本目標,以德育為學校工作的靈魂,提出校本德育建設的理念“潤美育人”,聚焦微問題的高效解決,提升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與創新性,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一、微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德育被簡化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育被簡化的問題,更多地表現在服務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弱化了對人格完善的塑造。例如,部分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簡化為知識的傳遞,未能將其內涵和精髓講透、講深,使其真正入腦、入心。[3]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關鍵看問題解決中的行為選擇。如何解決知行矛盾以實現知行合一,成為學校德育工作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4]

(二)德育被弱化

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服務于人的成長。學生的成長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以師生交往為基礎、以知情意行互動為特征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過程。[5-6]部分學校過于強調教學,強化知的因素而弱化情的因素,導致德育工作處于從屬位置,割裂了知與情相輔相成的關系。如何強化德育工作,實現知情合育,也是學校德育工作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7]

(三)微德育是提升德育實效性的需要

微德育的德育模式聚焦于問題的高效解決,即小見大,聚沙成塔。基于德育被簡化、被弱化的現狀,微德育從學生日常和居家的學習與生活的細節出發,通過制度機制的創建與完善,促進學生知情和諧發展,涵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礎。[6]因此,微德育是提升德育實效性的需要。

二、微德育實踐的價值

(一)微德育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整體成效

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到德育居于教育教學的核心位置,德育工作出現兩個不同的發展趨向:一是大德育觀,即積極構建以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為特征的德育一體化工作體系,旨在發揮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二是微德育觀,即探索微德育問題的高效解決,提高德育工作目標達成的實效性。[8]兩個趨勢看似迥然而異,實則相輔相成,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升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從德育實踐來看,大德育細化為微德育,大德育是微德育的總體目標,微德育是大德育的基礎和實施路徑。大德育因充分匯聚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合力而增強了學校德育的統合性,微德育因聚焦于微問題的高效解決而具有小、實、活的優點。從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來看,德育工作之所以出現因大失小和因小失大的問題,是因為過于強調標新立異,從而割裂了大德育與微德育的內在聯系。[9]鑒于此,臨平二中提出“潤美育人”的理念,強調“大題小做”和“小題大做”兩個思路的整合,既要整合社會和教育資源發揮大德育的積極引領作用,又要從微問題入手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德育工作入腦入心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微德育有利于“潤美育人”理念深入實踐

“潤美育人”是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以微問題高效解決為載體,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三全育人為機制,體現“以澤潤心,以美育行”教育特色的學校德育工作模式?!皾櫭览砟睢迸c德育相通?!皾伞痹鉃樗畢R聚的地方。《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古人賦予水獨特的道德品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至善的化身,利他而不居功自傲;水是智慧的象征,雖小且弱,但是可以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水是勇敢的象征,即便是深澗巨石,粉身碎骨,也會義無反顧;水是堅韌的象征,水滴石穿是微力量的升華;水是執著的象征,雖經山巒阻隔,但也會迂回曲折,奔向大海;水是博大的象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是生命之源,滋養生命,成長生命,世間萬物因水而生,因水而榮,因水而美。德是生命之本,成就生命,提升生命,蕓蕓眾生因德而立,因德而厚,因德而顯。水聚于澤,猶如德潤于心。“潤”與德的統合作用相通,與大德育觀相合,水到之處,萬物皆得以浸潤。臨平二中以潤美立德,發揮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使德育基于教學又高于教學、蘊于活動又成于活動、源于實踐又回歸實踐。澤育萬物,所到之處,絕無厚此薄彼之說。恩澤小微,生長萬物,生機盎然,與微德育觀相合。澤育萬物,潛潤無痕,是一種無聲的化育,既與浸潤式無痕德育相通,又符合微德育的客觀需要,對糾正當前德育工作出現求大、求快、低效的問題解決大有裨益。

三、微德育體系的重塑

(一)建構“潤美育人”視域下微德育的工作體系

微德育內容的建構思路是對核心素養目標的分解,是結合學校德育實踐,凝練出“潤美育人”理念的路徑。臨平二中從潤美課程德育、潤美校本德育、潤美活動德育、潤美實踐德育、潤美文化德育、潤美管理德育六個方面建構課程內容,“潤美育人”工作體系如圖1所示。圖1

(二)建構“潤美育人”視域下微德育制度和機制

從理念走向實踐,制度與機制是中間環節。制度是理念的定型化,機制是制度在具體德育情境中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理念與制度轉化為現實力量的關鍵環節。“潤美育人”通過課程育德、管理育德、文化育德、活動育德、實踐育德、協同育德等途徑,全課程、全時段、全崗位、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人人育人、時時育人、事事育人和處處育人,為打造有內涵、有特色的學校德育工作奠定基礎。第一,“潤美育人”管理體系。臨平二中建立并完善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德育管理小組,整合學校所有教育資源,突出德育的核心作用。學校德育管理體系努力做到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德。臨平二中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成長,在學生會下設衛生管理委員會、學習管理委員會、紀律管理委員會、就餐管理委員會等,分別對全校各班衛生、學習、紀律和就餐秩序進行督查,督查記錄是班級文明徑賽的重要依據。在團委下設社團部,積極組織和開展演講、朗誦、書法、寫作、棋類、趣味運動、剪紙、制作、插花等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管理中提升自我修養,促進自我發展。第二,“潤美育人”管理制度。臨平二中建立并健全人人育人、時時育人、事事育人、處處育人的全面德育制度。每位教職工都是德育導師,遵守首遇負責制,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學生德育問題采取班組負責制,兩個班級為一個班組,一般由一個教師團隊負責教學與德育工作,形成以班組為載體的德育合力。臨平二中積極建構以班組為核心的大德育基層管理體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探索課程育德的方式和方法,形成教學與德育和諧互動、相互成就的良好格局。學校德育制度的建設覆蓋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到校、課間、就餐、午休、體鍛、晚托班都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德育制度管理體系。第三,“潤美育人”管理機制。機制是制度走向實踐的中間環節,是制度變成現實力量的關鍵。每一項制度都有管理目標、管理主體、管理過程、管理結果和考核評價。只有權責分明才能增強德育管理的主動性,只有考核公平才能激發德育管理的創造性。在杜絕作業抄襲的專項德育活動中,臨平二中專門召開全校動員大會,學校領導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作為———開展“杜絕作業抄襲活動”啟動會》專題報告,對作業抄襲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刻分析,認為學生抄作業主要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難”,作業太難;二是“多”,作業太多;三是“占”,學生自修課被任課教師占用;四是“懶”,部分學生該做作業時不做,要交了才拿來抄抄,應付了事;五是“轉”,很多教師沒有轉變觀念,依然一講到底,生本課堂體現不夠,學生參與度低,興趣不夠;六是“管”,教師管理不到位,缺乏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手段,而學生對杜絕作業抄襲意義的認識不夠,沒有敏銳性。從學校到年級,從年級到班級,從班級到個人,“潤美育人”管理機制逐級落實,并進行精細化管理,取得了突出的德育效果。

四、結論

生活是學校德育開始的地方,也是德育回歸的地方。德育成果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道德情境,日益成為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的共識,成為超越知性德育的重要途徑。傳統模式下的德育多“高而全、大而空”,缺少針對性,也沒有和學校特色、文化結合起來。在內容和形式上,傳統德育多忽視了青少年的學習心理特點,缺乏春風化雨般“細雨化育、潤物無聲”的過程。此外,傳統德育教學還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認知輕情感、重結構輕創新等問題。針對傳統德育存在的問題,臨平二中基于微德育聚焦微問題、具有范圍廣泛性和時效性強的特點,建構“潤美育人”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積極性和教育資源的德育功能,建構全方位、多渠道、系列化、生活化的微德育體系,讓學生更容易親近與接受德育內容。微德育既是提升德育實效的必需,也是創新學校德育模式的關鍵。通過提供多樣化、菜單式的微型德育課程資源,德育將更接近生活實際,更富有時代特色??偠灾P于“微”的思想見解源遠流長,于細微處關注德育的微德育高度融合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特色,在高效解決微問題方面發揮積極意義。在探索微課程的有效實施策略,并借助微課程網絡技術平臺時,學校應引導師生、生生在互動中體驗、感悟、引導、提升,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寶君.強化“三維”聚合構建“五位一體”微德育模式[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19-125,155.

[2]秦曉慧.“微德育”的內涵及其屬性探析[J].濰坊學院學報,2018(6):106-108.

[3]胡玉婷,唐麗芳.學校辦學理念凝練的問題審視[J].教育科學論壇,2019(4):38-42.

[4]胡松林.校長辦學思想研究綜述[J].中小學管理,2006(10):38-40.

[5]曹美琦.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反思[J].教育與管理,2018(10):9-12.

[6]余奇,藺海灃.學校德育生態化轉向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與構筑路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81-188.

[7]靖國平,涂雨軒.從“知曉的德育”轉向“智行的德育”———當前學校德育變革的目標導向及其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7(2):83-88.

[8]劉鵬.學校德育工作特色及成效分析[J].創新人才教育,2020(1):10-12.

[9]張春鳳.中小學學校德育共同體構建探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140-141,148.

作者:王忠華 單位: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