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嵌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探索
時間:2022-06-03 09:42:23
導語:微博嵌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立足新時期我國向信息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反思高校傳統道德教育的弊端與困境,審視當代大學生對開展主體性道德教育的訴求。微博具有傳播速度快、趣味性強、接納度高的特點,如何將之嵌入到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去,是學者需要關注和探究的話題。本文對新媒體語境下微博生道德教育實踐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道德教育;路徑
新媒體時代,微博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好、趣味性強的特點,是當今經濟社會的一種新型媒介,其所具備的特點正好能夠滿足當代年輕人強烈的求知欲和求新欲。對于當代大學生,微博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和學習上不可缺少的伙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微博技術也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微博的功能不斷擴增,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學生的使用,但是,由于微博的信息量過于繁雜,難免夾雜一些不利于大學生德育培養的信息,因此,必須科學、謹慎地使用微博這種新型媒介,否則會嚴重損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當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微博在90后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德育資源多樣化
微博的資源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一般包括文本、圖像、動畫、音頻以及視頻,是這些信息資源組合而成的一個集合體,除此之外,微博也可以通過和網絡資源的鏈接來實現對其信息的共享。微博資源內容來自于各種渠道,包括各種不同的學科,不同地域,還包括不同領域的信息資源,大量的信息資源構成了微博資源的全面性。當今社會無線終端已普遍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的推廣應用,為在大學生德育教學內容中引入微博資源,為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提供了可能。只是在共享學習過程中須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導,將德育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另外,通過微博的傳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德育教育的興趣度,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德育環境。
(二)微博促進“建構式”德育的發展,提升德育效果
高校必須構建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體系,同時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應給予學校教學工作相應的協助,共同努力,建立起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微博因其良好的互動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可以有效提高師生參與自主交流的能動性,幫助師生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柔化師生互動中的的教育生硬感。作為一種工具,微博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家長的協助構建成一個德育集合體,協助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使得教師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家長可以敦促學生積極投入到德育學習中,從而促進建構式德育的發展。
(三)微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培養大學生對德育教學的學習興趣是教師教學工作一項重要任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微博一方面具有大量的網絡德育資源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有趣味的形式將這些網絡德育信息更為生動地傳遞到學生的大腦,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他們對德育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增強德育教學的效果打下了基礎。微博“面對面”的交流方式,除了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德育知識外,還能夠關注到學習伙伴的學習動態,及時改善自己的學習現狀,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態勢。微博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豐富的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溝通方式等特點,都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德育互動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和家長的自主互動性,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個性需求。
二、微博環境給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造成的消極影響
(一)網絡教育的缺失導致更多的大學生網絡犯罪
微博環境本質上就是一個安全系數不高的環境,在其背后隱藏著很多人們不知道的秘密操作,有時在微博上出現的很多交易活動和論壇活動都是帶有很大的目的性,參與的好多人都是匿名的,所以這樣就為網絡犯罪提供了很好的網絡環境,而且目前沒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微博環境的危險性。對于微博環境中的犯罪分子,由于我國沒有一套健全的網絡監管體系和網絡立法程序,不能有效實施對犯罪分子的制約,反而促使網絡犯罪分子更加猖狂,從而促使網絡道德教育缺失的問題表現的更為透徹。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不夠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網絡教育,好多院校都缺少完善的網絡教育體系,這樣將會造成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現實的微博環境,對于微博環境下魚龍混雜的信息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久而久之,就致使更多90后大學生構成網絡犯罪,但是即使是他們已經觸犯了有關網絡的法律,他們也是無意識的。由此可知,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網絡教育就很有必要了。90后大學生經常在微博環境下為了同學之間的一些小事,而利用微博媒介故意誹謗侮辱他人,發表一些不道德的言論,甚至還會對他人造成人身攻擊。在商業界這種現象也比較嚴重,比如,商業人士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而不顧一些手段地通過微博環境來偷盜其他商業人士的機密,這些都屬于不合理的行為,必須受到相應法律的制裁。
(二)不良信息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微博創建的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環境,部分信息沒有一定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都存在造假現象,90后大學生對網絡的這種特性雖然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網絡信息量太龐大,就是大學生有意識去分辨信息內容,也不能避免不良網絡信息的誤導,走上網絡犯罪的道路。微博一方面為學生間搭建了有利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利用一些惡意軟件來誘導學生,嚴重侵蝕著學生的心靈。此外,網絡交流平臺的虛擬性影響到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散布的虛假、欺詐信息導致微博環境的惡化,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
三、微博嵌入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的路徑
(一)更加注重網絡道德教育,用好微博這個工具
微博語境下的德育教學,對網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信譽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積極向上的網絡道德,因此網絡道德教育在網絡教育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敦促大學生合理健康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大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網絡的協助,但是網絡學習優勢的發揮是建立在學生合理利用網絡的前提下,缺失了健康的網絡學習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網絡學習態度,網絡教育只會導致學生學習重心的傾斜和方向的錯位。要在微博使用過程中,將網絡道德教育充分融合進去,注重技術工具和道德教育的交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博。
(二)創建一元主導、多元交融的健康微博環境
微博是一個多種價值觀組成的價值組合媒介。在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網絡使用極其普遍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不是將原本單一的價值觀念組合到一塊,而是一種有機的融合、發展,甚至創新。哲學強調社會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具體的方向是由核心的價值體系決定的。在新媒體時代,對于多元價值觀,應抱有一種包容理解的態度,在構建網絡道德教育體系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統籌兼顧多種價值觀念,促進共同發展。
(三)構建完善的網絡風險預防機制
首先,構建專人監管網絡體系。高校創建的微博網絡學習平臺必須由專門的人士進行管理,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和較高的政治覺悟、較強的綜合管理能力等,其主要任務一方面是要確保網絡平臺提供給學生的資源信息是健康的,及時清除掉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信息;另一方面在微博互動中要維護學生各自的話語權,積極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其次,構建相應的輿論監測和信息反饋機制。針對微博上發表的各種輿論,要通過建立的輿論監測機制對其進行過濾,力爭將不良的輿論信息扼殺在搖籃中。信息反饋機制要注重對信息的定期反饋和及時處理突發事件。
(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感,正確對待網絡信息
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誠信上網。網絡環境具有虛擬的特性,為了進一步提高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學校必須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敦促大學生誠信上網,不得隨意在網絡環境中散布不實信息。提高大學生分辨網絡信息的能力。面對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必須網絡學習過程中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別信息內容的真假,不得盲目利用網絡資源。
(五)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道德教育
對大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要深入到生活及學習的各個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多方位的道德教育。在學習上,要不斷的擴大范圍,不能局限于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開展道德教育,要滲透至其他學科,把其它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甚至法學中所包含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把知識和道德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網絡化的道德教育體系。比如,讓學生對先進典型進行學習,開展對先進事跡進行學習及感受的活動,讓他們了解先進道德規范。在生活上,可以把學生的實踐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從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為了學生能更好的認識并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要給學生建立道德行為的實踐活動,并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及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從實踐過程中了解到不同的行為方式及社會規范。學生要學習社會生活中必要的禮節、禮儀、禮貌等,并將所學充分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
四、結語
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要求高校對當代大學生傳授必要的網絡技術知識,確保大學生對網絡學習軟件的熟練掌握。但是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更重要的就是對大量網絡信息的辨別,必須慎重對待來源于各種渠道的網絡信息,否則,將會致使自己及他人受到一定的傷害。所以,各高校必須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確保網絡教育的順利實施,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作者:魏新欣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楊立淮,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1,(11):126-127.
[2]郁曉華,祝智庭.微博的社會網絡及其教育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12):143-144.
[3]谷建國,莫憂.加強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7):89-90.
[4]劉玉珠.積極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J].求是,2005,(1).
[5]施威,劉青.新媒體語境下的科學文化傳播機制[J].青年記者,2015,(20).
[6]張娜.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15,(15).
- 上一篇:學前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 下一篇:電視播音員職業道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