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問答法對德育工作的啟示

時間:2022-11-05 03:13:38

導語:蘇格拉底問答法對德育工作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格拉底問答法對德育工作的啟示

摘要:蘇格拉底問答法是一種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談話者將對事物的意見上升為真理的方法,它展現了一種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意義在于促使人從思考中接近和獲得真的知識。蘇格拉底問答法具有問答以常識為依據、對話雙方平等的特點。將蘇格拉底問答法中涉及的教學和德育思想運用到我國高校德育課堂教學和相關工作中可以解決大學德育中的被動和僵化問題,提升德育課堂教學的成效,激勵學生崇尚有德性的生活、追求靈魂的卓越。

關鍵詞:蘇格拉底問答法;高校德育;德性教育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德育工作的成效,關乎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繁榮興盛的大局。蘇格拉底問答法產生于對正義、節制、虔誠等德性問題的探討,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推進對德性問題的思索,對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產生有益的啟示

一、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內涵

蘇格拉底(Socrates)的問答法是一種不斷懷疑、修正原有見解進而越來越接近真知識的思維方式,它展現了懷疑和批判的精神。這一問答法體現于人與人面對面的對話和討論中,其進行需要智慧者的引導。(一)蘇格拉底問答法的概念。蘇格拉底問答法指在柏拉圖的《對話錄》展現的蘇格拉底主導和施行的一種通過提問和回答探尋知識的方法。通過蘇格拉底的問答法,談話的對方常常被迫發現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況,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回答,使其更加接近真理。蘇格拉底問答法后來被認為是一種科學的探究真理和進行教學的方式,旨在不斷驗證已有的知識,探尋真知識。它展現了一種懷疑和批判精神:不自滿于已經掌握的知識,不斷向新的可能性和方向敞開,探尋獲得德性的真正知識和途徑。(二)蘇格拉底問答法的例子。下面是一段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典型例子:蘇格拉底問玻勒馬霍斯,正義的涵義是什么?玻勒馬霍斯回答:是欠債還債,把某人的東西歸還給某人。蘇格拉底向他指出,倘若某人頭腦不正常,真想找刀子自殺,這時候把欠他的刀子還給他是不正義的。玻勒馬霍斯接著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如果還債會帶給朋友損害從而不正義的話,那么正義就在于幫助朋友,損害敵人。但開始時,玻勒馬霍斯按照通常的理解根據好惡將朋友理解為自己認為的朋友,而不是真正的朋友(好人),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幫助自己的朋友有可能是在幫助一個壞人,損害一個敵人可能在傷害一個好人,而這樣做不可能是正義的,因為好人就是做正義之事的人,壞人是做不正義之事的人。玻勒馬霍斯不得不重新思考朋友的涵義,朋友是真正好的人。隨著交談的繼續,玻勒馬霍斯的“正義是幫助真正的朋友,損害真正的敵人”的定義再次得到了蘇格拉底的修正。[1]蘇格拉底問答法體現于具體的對話和討論之中,而且都是蘇格拉底主導的,沒有別人,所以這種探索事物真知的問答法就被稱為了“蘇格拉底”問答法。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以正確的方式提問,不斷的懷疑,更有利于把握真正的知識。問答法需要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智慧教師的引導,才可能正常進行。

二、蘇格拉底問答法的意義

蘇格拉底問答法的意義在于促使人從思考中接近和獲得真的知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通過他的洞穴比喻指出,我們都身處于洞穴之中,我們自以為所獲得的關于事物的知識,其實只不過是意見,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以為火光所反射出來的影子是事物的真相一樣。要獲得知識,需要從洞穴的限制中走出來,需要在太陽的照射下,看到事物本身,而不是影子。[2]因此學習、受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從意見上升為知識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有人的指導。這個人最先從洞穴中走出來,掌握了真實世界(理念)的知識,然后再返回洞穴,告訴我們不要自滿于自己的意見,因為那只不過是“敏于辨別影像、能記住過往影像的慣常次序,或者還能預言后面還有什么影像會跟上來”而已,[3]影像是不真實的,這個曾經從洞穴走出的人進而能指導我們慢慢地上升,走出洞穴,習慣于太陽照耀下的真實世界的景象。問答法就是一種能帶領人走出洞穴、上升,直到獲得事物真實知識的方法。它能使自以為抱有知識的人意識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其實是真實事物的影子,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而引導問答的人,就是那個第一次走出洞穴,知道辨別知識與意見之別者。蘇格拉底問答法設定的場景都是在市場、私人聚會等普通人的交談場所,所引用的例子木匠、鞋匠、醫生、船長等都是普通人熟知的人物,從這些常識和意見開始,蘇格拉底帶領著他的談話者開始了尋求知識之旅。正如施特勞斯(Strauss)所分析的,“蘇格拉底的出發點,不是本身就是第一位的(類似于理念之類)的東西,而是對我們來說最初的東西,進入我們視野的最初的東西,也即現象。蘇格拉底是從人們關于事物本性的意見來了解它們的本性的。無視人們關于事物本性的意見,就等于拋棄了我們所擁有的通向實在的最為重要的渠道,或者是拋棄了我們力所能及的最為重要的真理的足跡。”[4]蘇格拉底問答法實質上乃是交談或者友好辯論的藝術,這種導向真理的問答或辯論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們關于事物或者說某些及其重要的事物種類的意見,是彼此相沖突的。認識到了這種沖突,人們就得超出意見之外,而去尋求有關相關事物本性的融通無礙的觀點。那種融通無礙的觀點使得人們能夠看見相互沖突的意見中的相對真理”[5]。通過觀看蘇格拉底的問答,能夠看到蘇格拉底和他不同的問答者對于事物和隱藏在事物內部的常識和意見,但是隨著他們談話的不斷深入會發現對常識和意見的修正和完善之處,從而有驚異和愉悅的感覺,這種探索是不斷前進,永不止息的。蘇格拉底的問答從未直接告訴人關于事物知識的正確答案是什么,它只是始終引導人探索相對的、錯誤更少的結論,它不提供教條化的答案。蘇格拉底問答法的目的是探求善的生活方式,善的生活是一種有德性的生活。按照蘇格拉底的說法,想要成為有德性的人,就要具備有關德性的知識,一個人要想具有正義、節制、勇敢、虔敬的德性,就要先知道正義是什么、節制是什么、勇敢是什么、虔敬是什么。所以蘇格拉底主導的談話基本上以關于德性的知識為主題。蘇格拉底通過指出德性生活將享有至福,賦予了德性的生活以價值和重要性。

三、蘇格拉底問答法的特點

在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中,問答的雙方地位是平等的,以常識為論爭的依據,并且它是一個將意見不斷上升為知識的過程,每個階段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一)問答雙方是平等的。在問答法中,蘇格拉底與談話的對象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無論對方有何種身份或是地位,在談話中雙方始終像朋友一樣處于平等的地位。在談話過程中蘇格拉底一直認真、耐心地傾聽對方對自己的問題的回答,認真的理解,然后就對方的回答提出新的問題,最后使得對方自己意識到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或矛盾,從而修正自己之前的回答,給出新的回答。在這個過程中,蘇格拉底是以非常誠摯的態度進行的,不自以為有智慧,不具有任何的高傲,不因為對方的回答有憤怒、輕視或任何不尊重的表示,不提出教條直接全盤否定對方的看法,而是能以之為基礎進行新的交談。即使談話者說出一個自己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答案,蘇格拉底也不會說:“你的說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應該如何如何”,他會說:“為了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請你告訴我,你的回答中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會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來驗證其回答是否能經得起考驗,一旦在具體化、經驗化的情景中對方的回答或結論經不起考驗,那么對方自己就會意識到錯誤,從而修正。當對方陷入困惑,無從回答的時候,蘇格拉底從不對對方的窘迫幸災樂禍,而是能提出幾個方案,幾個可能的選項,讓對方不要氣餒,繼續思考,得出更好的一個答案,最終對方也能體會到知識進步的巨大愉悅。(二)問答以常識為論據。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中,為了說服對方所采取的理由和論據,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也不是遠離生活世界的東西,而是每一人都熟知的常識。正是依據常識,才使得對話雙方在分歧中能夠達成一致意見,因為雙方對常識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比如船長最精通航海、醫生最善于治病、工匠善于某方面的技藝。蘇格拉底如此的論說方式形成為一個特色,以致有人評價,“蘇格拉底把鞋匠都說爛了”。蘇格拉底的論說以常識為依據,是因為常識累計了人們對事物的意見,對真理的追求開始于反映和檢視人所抱有的意見。人所深處的世界如同洞穴一樣,而人對事物的意見構成了人判斷的基礎。從洞穴上升到太陽所照射的真實世界,需要認識到構成現象的影子的不真實開始,從反思人的意見開始。(三)問答是一個意見不斷上升的過程,在每個階段都蘊含著有價值的思考。以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所主導的問答過程,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對話者原有的意見和信念被發現局限和缺陷,然后對它進行修正,得出一個新的結論;接著對新的結論進行反思和檢視,又得出新的結論,直至最后得出一個相對而言比較接近正確的結論。在對話過程的每個階段得出的結論雖然離最終的結論有距離,但是它有著自身的價值和對人的思考的啟發意義。如,本文對于正義的含義進行討論的例子中,先后得出的幾個關于正義的定義,“正義是欠債還債”,“正義是幫助朋友損壞敵人”。“欠債還債”,“把屬于某人的東西歸還某人”,這是一個大多時候能成立的正義定義,但是當將要歸還的東西會給所有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歸還該物就是不正義的。因此正義要求知曉占有物的品性,這要求占有者的智慧,它要求判斷什么東西對人是好的,什么東西是壞的,這直接與柏拉圖在后文所說的正義的人是哲學家王者的說法有關。還有幫助朋友損害敵人正是護衛者階層的品德,但是如何辨識朋友和敵人正是難點所在,這也與后文所說的,正義之人必須是有智慧的受過哲學教育的人。因此,在每個問答階段所達成的意見不僅自身有價值,而且蘊藏了未來達成真的知識的可能性。

四、蘇格拉底問答法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

蘇格拉底問答法能解決目前我國高校德育面臨的德育內容陳舊、教學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將其引入德育課堂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道德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德育問題的積極思考,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認同德性生活的價值。將蘇格拉底問答法應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能激勵學生崇尚有德性的人生和追求靈魂的卓越。(一)解決大學德育中的被動和僵化問題。目前我國的高校德育工作比較僵化,教師將一些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學生對德育知識缺乏內心的熱情和追求,也對德育本身和它的意義缺乏內心的尊重和認同,這嚴重影響了高校德育的成效。蘇格拉底問答法促使德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探討,它能給學生以尊重并極大的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推進對德育知識的深入理解。學生因為參與問答法體會到了知識和理解力的增進,所獲得的智識愉悅促使他們在德育學習中找到了樂趣。蘇格拉底問答法能變德育中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消極學習為積極學習,賦予德育教育以豐富的內涵和吸引力。(二)提升德育課堂教學的成效。在德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借鑒蘇格拉底問答法。目前,德育的課堂教學經常可以看到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上課進行個人展示的現象。這種上課方式雖然避免了完全由教師講授,無法發揮學生上課的主動性的缺陷,但是依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依然忽視了從學生已經抱有的意見或信念著手,層層引導、推進,最后接近相關方面真的知識。教師還是將教學內容用一套教條和體系的授課方式通過上課的時間灌輸給學生,而不是將其變成教師與學生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德性真知的過程。大部分教師不具有蘇格拉底式的寬容和耐心,能夠忍受學生對自己傳授的知識產生懷疑和進行批評,也缺乏追求德性真知過程中那種應有的謙遜和克制。事實上,國外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以蘇格拉底的問答法為范例的。從許多國外大學的公開課可以看出,從事教育課程的教師都是提出某個問題,學生們嘗試著回答,然后對回答進行評析,引入新的知識點,再向學生提問,學生再回答,教師再修正,推進。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大家彼此協作以真正的知識為目標。而使得這一探尋的過程能夠成功的,還是主要在于教師在授課的技藝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他能適時的提出問題、提出合適的問題,并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不斷引導,將對問題的討論和探索不斷引向深入。最后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甚至不太像是教師教給他們的,而像是學生們自己本來就有的,這種效果實際上是由教師授課技藝的催生,這種蘇格拉底問答的技藝,就被比喻為“助產術”。(三)激勵學生崇尚有德性的生活、追求靈魂的卓越。蘇格拉底問答法給德育工作的另外一個重要啟示無關于技巧,而是關于生活的目的和價值方面的。問答法教育給人的價值觀是:要不斷的探尋和追求智慧和靈魂的善,而不是金錢、榮譽、肉體的快樂或其他。德育工作應該能夠對學生在什么是重要的東西上提供指導,從人的卓越和完善的角度對學生提出標準。德育應該鼓勵學生致力于研究過去最深邃的思想家的著作,因為他們的著作構成了我們為了保持教化而必須保存的學識主體,因為任何嚴肅的新東西都必須根基于它或考慮它。如果沒有這樣的研究,一個人的心靈就幾乎必然受限于他身處的特定時空給他的視域。[7]正是通過探究和學習偉大思想家們的著作,學生們才能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做一個人和一個公民應該知道什么的問題上得到真正的引導。他們也就明白了不斷的學習求索是真正科學精神的內涵所在,從而不會有迷惘和猶豫,能夠一往無前的投身于它,最終成長為令人尊敬的人。

參考文獻:

[1][2][3][6][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15、275、419.

[4][5][美]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125、128.

[7][美]布魯姆.巨人與侏儒[M].張輝,選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403.

作者:馮惠惠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