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時間:2022-09-06 09:34:00
導語:獨家原創: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對當今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學生思想轉變,培養其思維靈活起著很大的作用,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所以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關鍵詞】情感態度價值觀數學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師由過去單一的指導者變成了學習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為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提供可能性。為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將課堂溶于生活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和思維的發展。
例如: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后,我要求孩子們觀察在教室、家庭中的哪些東西上能找到我們認識的圖形;在認識了人民幣后,讓孩子們直接參與買東西的實踐活動,并說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觀察、發現、運用,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引發了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的數學價值觀得以萌發。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數學教學,學生們會覺得親切、自然,易于接受與理解。同時由于數學的生活情景化,學生會更感興趣。
2、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實際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自覺地應用教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年、月、日”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提問幾個學生:“你出身的時間是哪年月哪哪日?今年幾歲了?你已過了幾個生日?”“有個小朋友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望悠然而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時老師就查因勢利導,及時引導他們進入新課。
導入這一環節通過創設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在結課這一環節也是如此。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是這樣結課的:今天我們又認識了約數和倍數,學會了怎樣求約數和倍數,知道了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老師這兒有則故事,你們想聽嗎?(從前有個牧場主,他有三個兒子,他在臨死之前想把自己的11匹馬分給老大1/2,分給老二1/4,分給老三1/6。在不準殺掉、賣掉馬的情況下,應該怎么分呢?)到底該怎么分呢?等我們明天學了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后就知道了。這樣的結課無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懸念,吊起了學生的“胃口“,相信一定有很多學生課后會迫不及待地尋找答案。
這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老師讓學生面對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沖動,形成關于該問題的多種想法,提出問題的關鍵。將學生置于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在比較自由的氛圍中大膽地提出問題并進行問題的探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有人說,信心是奇跡,信心是心靈的第一化學家,也有人把信心比喻為“一個人心里建筑的工程師”因為當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潛意識就會拾起這種震撼,把他變成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對學生自信的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學好數學,在學習中能得到成功。數學教學要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這樣一位數學教師,他上了一堂關于“估算”內容的數學課。開始,在課堂上沒有幾個學生能說出估算的方法。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估,而是不斷地鼓勵同學們說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而且讓學生自己根據各種估算的特點給它們取名:“大估”、“小估”“調整估”……。在老師的鼓勵下,原本沉默寡言的學生也積極踴躍的發言,回答得不正確老師也給予正面的鼓勵,最后,一些還想出了令老師都沒有想到的估算方法。老師的鼓勵與肯定,增強了學生自信心和上進心,使學生得到良性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
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愉悅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才會主動地去探索數學中的奧秘。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探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學,我先復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然后提問:我們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識來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得出:(1)想辦法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2)具體轉化方法采用添線來分割多邊形,使之成為若干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1)你們有哪些具體的分割方法(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從一邊上任一點出發連不相鄰的頂點、從多邊形內任一點出發連各頂點等)呢?(2)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可以有多少條?那么一個多邊形一共應有多少條對角線?(3)根據對角線的條數你能確定是幾邊形嗎?(4)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通過學生思考探索,他們總結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還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的教與孩子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中進行的。溝通是實現教育目標、滿足教育要求、實現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師生之間如何溝通,用什么樣的方法溝通,決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產生效能的關鍵。教師只要懂得如何去與孩子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導孩子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動都可以使孩子產生興趣而被接受。
在數學課堂中,加強生生、師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表現自己,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補充,相互幫助,還有利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討論、加強交流,增強整體意識,在整體意識中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充分表現自我,使自身的信心得到有效的提高。
比如在“面積的含義”這一節課上,教學例2時,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兩個平面圖形和小紙條,方格紙等學具,要求學生想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方法。若采用小組合作法,則不僅可以節約時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互助精神,在比較兩個平面圖形面積時,幾人合作想出的比較方法明顯要比一個人想的方法多、全面;而且,一些學生對自己也不太肯定的方法,可以在小組里先討論,再和全班學生交流,從而感覺到自己方法的優越性。
現在很多老師都是挑選學生來教,如果是差的學生,老師是不聞不問,其實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么,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雖然老師與學生同在一個教室中教學與學習,但講臺之上與講臺之下的距離可能會因為我們的不經意而相差很遠。在從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平時成績不突出的同學,他掌握了某個知識,想表達,想獲得老師的肯定來激勵自己,但我們忽視了給這些同學創造發揮的舞臺和空間,久而久之,這些同學的思維就被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育給壓制了,封死了;還有,我們在采取一些教學措施的時候,比如很多老師在課后進行的補差培優工作,很多時候學生面上點頭了,甚至能做得挺不錯了,但回頭他們可能又忘了,這些往往我們又忽視了,于是,補差培優工作的實效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人站在講臺之上,把心放到講臺之下,用心去聆聽學生的心聲,用心去滿足學生的渴求,用心去完善自我的工作!
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1、在課內體驗成功
根據大多數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水平,找準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知識的生長點,把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確定為教學起點。在學生熟知的舊知識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既便于學生學,又能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例如:在教學完軸對稱圖形后,有一節實踐活動課“奇妙的剪紙”,聽到一位教師在教學這節課時,首先出示了老師自己設計的一個軸對稱圖形:4個手拉手的小朋友,讓學生討論:
①剪這串小紙人選擇什么形狀的紙比較合適?
②紙打算怎樣折?
③折好后怎樣畫圖形?
④怎樣剪才能使小人全部一樣而且手拉手呢?
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于是便去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開始,成功的學生并不多,老師并沒有心急,而是鼓勵學生向周圍的學生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越來越多,快樂的小臉蛋上洋溢著成功地喜悅。在后面的自由創作中,同學們更是信心十足,創作出許多具有觀賞價值的軸對稱圖形。在這節數學課上,老師充分發揮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探索知識、發現規律,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無疑是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著很大幫助。
2、在課外活動中體驗成功
數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的延伸和補充,但要注意這種延伸和補充不是課堂學習的簡單重復,否則只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厭煩。在這里學生全面、扎實的知識能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更多的是同學們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應用技巧和深層開拓得到更完美的展示,數學課外活動為同學們展現了一個更為美妙、更為吸引人的數學世界,課外活動成為他們的一種需要。
例如:《怎樣學好數學》、《趣味數學》、《數學奧林匹克輔導講座》、《通過問題學解題》等,廣泛的讀物成了我們開展數學課外活動的好材料.活動中選材要注意可接受性、重方法、有趣味、分層次,要本著“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則。題材簡單、方法新穎、富于啟發性的問題都易引發興趣。同時不要因為某些同學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的敏捷反應、獨特的思維方式等良好的表現而忽視課本教學內容這一根本,一定要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時時不忘教育學生打好基礎,才能做到根深葉茂。因此活動本身也要聯系教材內容,如課本的內容用新的方法解決:用課內所學方法去解決更為廣泛的問題;用較高的觀點把課內所學內容聯系起來,充分揭示規律,統一起來謀求普遍的解法。
【參考文獻】
[1]梁秋蓮.《小學數學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年第一期
[2]浙江/杭龍根.《把人性化數學教學帶入數學課堂》【J】.校長閱刊2005.06
[3]王曉燕.《讓課堂教學更具人性化》【J】.教改薈萃
[4]江蘇/竇步云.《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例談數學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學科教學2005年第11期
[5]何亞琴.《人文性在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07第一期
- 上一篇:成本管理良性循環機制研究論文
- 下一篇:貨運企業成本核算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