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中自我教育模式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5 04:45:00

導語:學校德育中自我教育模式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中自我教育模式探討論文

摘要:學生自我教育是一種充分張揚主體自主性的學校德育形式。本文探討了新時期下開展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途徑,也提出了學校實施自我教育的一些原則和著力點。

關鍵詞:自我教育學校德育教育活動

近年來,自我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個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并逐漸成為教育的重心。學校德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正面引導、灌輸外,也離不開自我教育手段的運用。因為從根本上說,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學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離不開促進和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一、主體意識的提升和學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德育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信息來源多元化,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活躍,其思維的時空領域不斷擴大,學生的思維不斷由依附型轉向獨立型,“上尊下卑”的傳統觀念受到民主平等觀的挑戰和沖擊,過去那種單向灌輸,填鴨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簡單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為本,從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關注學生主體成長的實際,關心學生主體成長的需要,已成為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體,都只有通過主體的心理過程才能起到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主體內心心理過程的發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樣,學校的德育過程必須經過學生主體的認同,化為主體的自身意識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動上表現出來,否則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過激發,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改變學生在學校德育過程中的消極,被動地位,看到學生是具有主體意識,能動選擇能力的獨立個體,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功能,學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積極探索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學生自我教育是一個主體主動地、自覺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學生通過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自我實踐等方法,自覺地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理論,克服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使自己的政治覺悟,思想品質等向良性方向轉化發展的教育過程。它包括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和集體的自我教育。個體自我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對象,集體自我教育是指學生集體內部的互相幫助,互相教育。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對于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學風、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學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

(一)自講自演式

自講自演活動是一項很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一方面,它可以改變學生在傳統的學校德育中一貫所處的“觀眾”,“聽眾”地位,鮮明地體現民主,平等的原則,另一方面,讓學生自講自演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自講自演式的具體途徑很多,既可以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大型宣講活動,如迎北京奧運的宣傳,抗震救災的宣傳,完全可以讓學生出場擔任主角,也可以在團隊,班會活動中組織學生就某個校園話題、社會話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自講自演”,如舉辦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組織學生討論:十八歲對你意味著什么?通過填寫“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礎上,再選幾位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發言,在師生以及家長的互動中增強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等。

(二)自學自教式

這里所指的自“學”自“教”,既包括學生學“有字書”,又包括學生學“無字書”,既包括傳統的文化載體,也包括現代的網絡資源。學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學自教,首先體現在學生文化涵養的提高過程之中。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多樣化,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境況,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尤其是對其課外閱讀的內容采取一些清“源頭”,引“源頭”的措施,搭建“書香校園”之類的活動平臺,除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長,思想內容健康向上的書目及網站外,同時也可引導學生組織諸如“修身文章推薦”活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的個人網頁評比活動等,交流彼此的收獲,以促進其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學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學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學生主體自身積極參與構建、優化德育環境的實踐。在這方面,目前一些學校的具體做法有: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包括寒暑假組織的社會調查,“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校內組織的勞動實踐周活動,各種形式的學生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各類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以及班級自治活動等。通過自主參與、自我管理,不但可讓學生增長實際才干,更可推動學生在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中實現和諧發展,塑造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理想人格。

(三)自勵自警式

“自勵”包括目標自勵和榜樣自勵等。自我教育離不開目標激勵,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十分注重引導學生自己樹立目標,尤其是階段性的目標,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進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樣的引領,這種榜樣,離學生距離越近,可比性、可學性越強,就越容易被學生接受,越易形成學先進,趕先進的良好風氣。榜樣的確定,不少學校不少老師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自己,比如評選“校園標兵”,推薦“感動校園的人物與事件”,評比班內方方面面的“最優”,等等。學生自己選出榜樣,自己學習、效仿,不經意間,實現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錯和糾錯。魏書生老師有許多經典的收法。如指導學生“堅持道德長跑——寫日記”,“每天點燃盞思想的明燈(有針對性地抄錄一條座右銘),“犯錯誤,(下轉第230頁)(上接第222頁)寫心理病歷”等,作為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經驗,常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樂道。

(四)自娛自樂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經的教育”,根據青少年的天性,與“玩”嫁接在一處,一些時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見成效。美國的迪斯尼樂園,就體現了這種理念。如何讓學生“學會休閑”,自己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文娛、體育等活動,寓教于樂,陶治情操,增強其集體意識和對生活的熱愛,許多學校都作了認真的探索。如開展雙休日校園文化廣場活動,每周都安排一項“重點活動”:或通俗歌曲大賽或戲曲晚會或英語口語交際或現場書畫展示或工藝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賽聯誼等。在活動組織上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一切由學生“當家”。通過這些活動,閑暇生活可變得充盈起來,校園文化也可因其亮麗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學生”,育德育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自評自議式

如果把教育過程比作一個螺旋上升的鏈條,那么,評價就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環。評價要自評他評兼顧,從“德育以促進主體現代性發展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評”與“他評“之間,更應注重的是自評,而非他評,如組織“我眼中的自己”主題班會活動,“跟自己說悄悄話”的征文活動。尊重差異,讓學生自已規范評優內容,選擇自己最具優勢的兩項和最待改進的兩項來參加班內評比,以便調動學生內在的能動性,集中時間和精力發揚優點改進不足。在實踐活動的總結上,更“重在自評自議,如學生的教育見習、實習活動。在見、實習結束后,學生的自評自議的主要內容包括:(1)通過見、實習對自己的學識、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認識?(2)在見、實習中,你發現自己還有哪些缺點或不足?(3)見、實習中你的突出收獲是什么?最大體會是什么?等等。由于總結來自學生的切身體驗,所以針對性也強,實效性也大。公務員之家

以上所羅列的幾種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學校德育中較為普遍采用,隨著實踐的深入,我們還需不斷探索一些有效途徑加以完善,補充。

三、學生自我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學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統一,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閉門思過”或“反躬內省”,而應強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鍛煉和修養,應把學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實踐基礎上的“思”與“行”的辯證統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發教育”。學校德育中的學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著削弱或放棄學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導的作用,放棄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領導、組織,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須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圍繞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進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地、自覺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學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證自我教育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關鍵取決于能否培養和壯大學生中的積極分子隊伍,只有通過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覺悟,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進而通過學生間的自我教育形成群體共識,才能保證學生自我教育的導向和成效,為良好班風,校風的形成創造積極條件。

學生自我教育作為一種充分張揚主體自主性的學校德育形式現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認同,在新時期下積極探索如何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強化其個體責任感,提高其控制個性行為的能力,規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將成為提高學校德育整體功效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唐去增等主編.班主任專業化讀本.漓江出版社.2006.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1993.

[3]張含顥.實施自主教育,讓習慣培養落到實處.班主任.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