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探討4篇

時間:2022-12-05 09:31:32

導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探討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探討4篇

第一篇

1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過分注重學生分數。目前,大部分的學校與教師為了提高知名度,太過于注重小學生的升學率,導致在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都是以提高學生成績分數為目的,來進行一系列的基礎知識培訓教學,從而忽視小學生的品德與情感問題,而這樣不僅使小學生無法取得理想的語文成績,還會使小學生厭倦語文教學課程,也就發揮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1.2教師尚未正確領悟德育教育的內涵。由于語文教師對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夠充分,也就無法全面掌握語文教材德育的內容與重點,導致語文教師對語文教材無法進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無法實現。與此同時,由于語文教師對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夠充分,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滲透德育也只是空談,這樣不僅會影響小學生的品德問題,還會降低小學生的素質水平。

1.3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夠豐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就必須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但由于小學語文教師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也就達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語文教師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不僅會影響小學生品德培養,還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升學率。

2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2.1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實施德育教育。語文教學課堂是培養小學生基礎知識與品德教育的最佳場所,也是語文教學課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首先可通過運用感情熏陶法,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豐富,并對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進行輔導與培養,進而可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素養。與此同時,感情熏陶法還可使小學生與語文教師的情感統一,促使小學生的想法與觀念得到盡情展示,這樣有利于語文教師德育教學的開展,使小學生有效地在語文教學課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其次,在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必須運用講析理解法,對德育和智育進行完美結合,在開展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發揮作為引導者的作用,來引導小學生自行思考與探究,并理解小學生提出的要求問題,最好給予肯定與支持。這樣才可促使小學生熱愛語文教學課程,同時也能使小學生了解語文教學內容的含義。另外,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做好榜樣,在小學生的意識里就培養良好品德,引導學生養成尊老愛幼、遵守紀律、勤儉節約、文明禮貌的好習慣。通過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提高道德情感。

2.2在實踐中中實施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課外活動,可以豐富小學生的課外知識,通過把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可以使小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與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語文教師可運用成語接龍、演講、文章朗讀等多種方法,來實現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培訓與品德教育目的。與此同時,從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這樣還可促進小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升小學生的心理素質。

2.3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外閱讀中實施德育教育。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是培養小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部分,通過把德育融入在語文教學課外閱讀中,不僅可豐富課外閱讀語文內容,還可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在語文教學課外閱讀中,語文教師首先應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小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興趣、不同愛好來準備不同類型的課外閱讀資料。其次,在語文教學課外閱讀過程中,語文教師還應發揮引導的作用,引導小學生的正確思維,提升小學生的思想覺悟,促使小學生能在課外閱讀中獲取語文基礎知識與品德教育。另外,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外閱讀課程中,還應安排各種類型的課外閱讀活動,來激發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進而使小學生能夠熱愛語文課外閱讀,促使小學生品德的提升。

2.4從教師角度出發實施德育教育。為了能夠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要從語文教師角度出發對學生開展品德培養,這樣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實質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語文教師具有正確的言行與觀念,主要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為只有語文教師做好榜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另外,在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還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實現對語文基礎知識與德育教育的完美結合,促使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應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并制定培訓計劃,這樣不僅可使小學生的特長得到全面發展,還可促使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每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積極探索,尋找有效策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課外活動、課外閱讀、語文教師四個角度實施德育教育,不僅可以使得德育貫穿于語文教學全過程,而且也可使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李亞萍 單位: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中心校

第二篇

1.德育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分析智伯死亡原因時也曾寫到:“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圣德謂之小人。”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性。而小學生正處于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其對思想品德和道德價值的認知與理解還不夠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道德體系。正所謂:“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由此可見,對于德育的教育就要從小開始。因此,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中的德育教育不僅能夠是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為他們建立一套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能使小學生們能夠從小就擁有美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質,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2.1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古語有云:“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們在將德育內容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僅僅拘泥于教材。教師們應當深刻的認識到教材之外有一個更加廣闊的育人天地,并且小學生們也正處在一個活潑好動的時期。因此,教師們應當多多開展課外活動,將德育的教育滲透到活動中,讓學生們能夠通過活動來學習德育、理解德育。,如,教師們可以開展一些應時的活動,根據當時對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江蘇省漣水縣李集中心小學朱爭艷所發生的社會時事,讓學生們做一些獻愛心等有意義的活動,使他們能夠從活動中有所收獲。除此之外,教師們也可以開展一些課外讀書的活動。教師們應當充分的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們去讀一些關于人性、命運與家園的小學生叢書,讓學生們認識到書籍的重要性,并從中體會一些人生的哲理與感悟,使他們能夠學會判斷是非曲直,擁有正義感與責任心。

2.2結合實際生活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因此,教師們在將德育內容運用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性。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根據學生們的實際生活來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而不是單純的說教。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程度都還不是很高。如果教師們僅僅是對小學生們講一些哲理性的知識學生們是很難理解的,也會導致教師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們也要認清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語文教育,所以,教師們不要只是注重德育教育而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要以自然的形式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

2.3開展寫作教學

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也是滲透德育內容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們應當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好的文章不僅僅是單純的依靠良好的語言和技巧,其美好的人格品質也是十分重要。教師們可以多多為學生們提供具有積極意義的作文命題,例如:愛國主義、孝道、感恩、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做人等具有教育意義的話題,讓學生們能夠在寫作中學習和認識到德育的魅力。同時,教師們還可以要求學生們每天記日記,通過記日記的形式讓學生們進行自我的督促與德育教育。

3.總結

綜上所述,是對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進行的探析。當今的小學生們就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頑石,而教師們的任務就是要對他們進行不斷的加工而使其成為瑰麗的美玉,并讓他們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這也充分說明了德育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爭艷 單位:江蘇省漣水縣李集中心小學

第三篇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為了有效的使德育教育與語文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就要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德育因素,在講課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中蘊含的德育因素講述給學生,這樣會使語文課與德育教育的結合更加自然,不會使學生產生說教式的感覺,進而產生抵觸心理。比如在學習《我愛祖國》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借助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育的延展,為學生講述一些抗戰歷史,告訴學生我們當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學生對愛祖國有一個更加立體化的認知,這樣既進行了課文教學,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實現了德育教育與教材的完美融合。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德育因素,然后將德育教育穿插到語文課堂上,使其發揮“1>2”的課堂效果。

二、結合教學內容延展滲透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延展德育教育,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對老師的德育教育達到欣然接受的效果。比如在學習《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的課文時,老師可以根據雷鋒助人為樂這一教學內容為基礎,為孩子講述當代助人為樂的榜樣,可以是一些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講述給學生,以此來教育學生應該懂得助人為樂,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一把手。這種在教學中穿插榜樣故事的方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聽講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課堂知識與德育教育的緊密銜接增強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思想上的教育的接受程度,不至于使學生感到厭煩。

三、結合訓練實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實施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缺少針對性的訓練,老師可在平常的語文課堂上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明顯化和強化訓練。比如,在學生看書時,老師可以對學生的坐姿進行糾正;在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時,老師要適時對于這種行為給予夸獎鼓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同學回答問題出錯時,老師要對其他同學的過激表現進行指出并告知學生正確的處理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與人交際;在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告訴學生紀律的實施是有其科學的原因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違反了課堂紀律,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不僅是在課堂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紀律有要求的,讓學生接受紀律無處不在這一事實并做到好好遵守。德育教育的實施可在語文課堂的諸多情景下實現,只要老師懷有一種德育滲透教育的意識,語文課堂是可以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諸多機會的。但是,在訓練中老師也應注意,不能“為了德育教育而實行德育教育”,進而將語文教學放到第二位置,使德育教育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這也就脫離了在語文課堂實行德育滲透的要求,忽略了“滲透”的限制作用。因為語文課堂的教學重點是語文知識的傳授,德育教育只是在這一前提下與語文課堂進行有機融合,如果將語文課堂的教學重點放到德育教學之上,難免給人帶來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使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雙雙脫離了其基本要求,這無疑是違背新課改的要求的。所以,老師要尤其掌握好德育教育的“度”,使語文課堂與德育教育的結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語文源于生活又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因此,對于語文課堂的德育教育也可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下實現對德育教育的真實感悟。比如,老師可以模擬公交車場景,讓學生演示在遇到老人后應該怎么做,在不小心踩到別人腳后應該怎樣做,在碰到有小偷偷東西時應該怎樣做。學生的做法可能正確也可能存在某些不當之處,老師要對學生做的正確的地方加以表揚,對于做法存在不當之處的地方應該指出并告知正確的做法,以此達到對孩子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之前在課堂模擬小偷偷東西場景時,班上有部分學生直接采取了大叫的做法,我告訴學生,雖然他是出自好心,但由于他們還是孩子,在很多狀況發生時首先應該考慮的還是自身的安全問題,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再去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或者也可以采取一些不那么暴露自己的做法,比如可以在小偷看不見時偷偷示意被偷者或者可以告訴大人,讓大人想辦法進行告知。這樣這種將語文課堂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方式,在學生對課本知識充分運用之余,也在更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使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化。總之,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不能一味將孩子置身于道德的最高點,在教孩子做一些道德高尚的舉動的同時忽視對孩子的自身安全教育,這樣也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其今后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老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小學的語文課堂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在小學教學上實現普遍化。語文課堂的德育教育不僅不會妨礙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吸收,還可以使學生在老師進行德育教學時放松心情,對知識的學習和德育教育的接受效果達到最佳化。所以,語文課堂上德育教育的滲透是一種實現雙贏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袁華 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實驗學校

第四篇

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1)領略祖國山河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如《日月潭》、《桂林山水》、《廬山的云霧》等課文描寫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在教育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掌握寫作方法的同時,通過多媒體演示,帶領學生領略它們的美,使學生更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2)以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如《王二小》、《小英雄雨來》、《文天祥》等課文反映了祖國人民在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英勇抗敵的民族精神。(3)關注祖國的風貌、歷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如《山海關》、《萬里長城》等課文描寫了歷史遺產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4)激勵學生從自己做起,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詹天佑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深受感動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在和平年代,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關心環保的意識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熱門話題。學校承擔著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學習《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開始時小村莊里的村民生活得怎么樣,周圍環境怎么樣。然后讓學生目睹、了解山村被洪水沖毀的慘狀。緊接著提出疑問:是誰把小山村奪去了?原來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亂砍濫伐樹木產生的惡果。這是人為造成的,我們怨不得別人,只能自食其果。教學時要聯系生活實際,比如,菲律賓的特大臺風“海燕”,北京的霧霾等惡劣天氣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組織學生觀看視頻了解近兩年來發生的“沙塵暴”、泥石流等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引導學生關心環境。結合短文《榜樣的力量》的學習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讓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自從我們呱呱墜地,我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省吃儉用,即使是捉襟見肘,也想方設法讓我們吃得好、玩得好。我們享受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但同時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嬌縱任性和不知感恩等缺點。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關愛父母,懂得感恩呢?在學習《花邊餃子里的愛》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作者童年時,媽媽為了讓“我”和弟弟能吃上肉餡的餃子,故意把肉餡的餃子捏上花邊;成年后,給母親過生日,作者也包了一個帶糖餡的花邊餃子,討得年邁母親的快樂和開心。借此,我提問:你們的父母是怎樣愛你們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地、驕傲地回答:“他們給我買最漂亮的書包”,“最漂亮的衣服”,“帶我去旅游”,“好吃的都留給我”……我順著孩子們的答案,大聲說:“是啊,父母是多么的愛我們,我們多么幸福啊!”停頓了四、五秒鐘后,我接著問道:“同學們,你們是怎樣愛你的父母的呢?”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個都把頭埋得低低的,偶爾聽到一兩聲小小的聲音:“媽媽叫我給她倒水,我做了。”看到這一幕,我驚呆了。但仔細想想,他們都是家里的皇帝啊。于是,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題:回家給父母揉揉肩或捶捶背或洗洗腳等,把父母當時的神情和說的話記錄下來,也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第二天,看著同學們的作業,我覺得他們一夜之間好像長大了不少。

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現在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只要有一點不如意或不順心,或家長達不到他的要求,就草草地結束了自己美好的生命。這讓家長痛心不已,也讓教育工作者們深深地惋惜。這些悲劇提醒我們:教育,不止是教給孩子知識,還得教會他們珍惜生命。《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催人淚下的課文,課文寫的是母親對“我”深深的愛和“我”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教學時,我讓學生思考:對母親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展開對生命的理解和珍愛生命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所以,不管我們的生活怎樣,遭遇怎樣,都應該好好地對待我們的生命。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在經濟發達的今天,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特別是現在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節約,要想改變這一不良現象,還得從學校教育抓起、做起。我們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生節約,還得把節約帶到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憫農》一課時,教會學生朗讀、背誦后,還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并結合生活實際了解詩句描繪的情景,讓學生體會“粒粒皆辛苦”。在此基礎上開展“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活動,引導學生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是如何生活,如何對待食物,平時是如何花錢的;看一看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樣辛勤勞動的。說一說看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做法后你是怎樣的心情,自己平時是怎么做的?這樣做對不對呢?以后應該怎么做呢?把自己的打算寫出來,并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與自己做個比較,與同學做個比較,看看誰更勤勞,誰更懂得節約。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節約有了很深刻的認識,懂得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堅毅的道德品質

現在的學生有獨生子女,也有兩兄妹的,就是說,在一個家庭里,多的也就兩個孩子,相比以前,他們的生活條件優越了很多。但是,很多家長以孩子為中心,一切聽從孩子的:孩子想怎樣就怎樣,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久了就形成孩子的任性和惰性,就會缺乏堅韌的毅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養孩子堅毅的性格,就要使孩子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就要從生活與學習中的點滴里積累、培養。作為教師,我們清楚地知道“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沒有堅毅的品格,就無法成就輝煌的事業,只有具有堅毅的韌性,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語文學習本身就需要堅毅:剛入學時學習拼音的枯燥到讀好完整的文章,從一筆一畫練字到寫成一篇篇優美的作文,其中浸透著學生的汗水,凝結著學生付出的辛勞,這個漫長的過程使學生無形中練就了恒心與毅力。小學語文教育不僅是知識的教育,更是道德情感的熏陶,社會道德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問題是長期而復雜的,實施起來并不那么容易,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必須有堅持不懈的恒心,足夠的耐心,過人的智慧與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葉長麗 單位: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蓮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