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之聲”中的德育教育

時間:2022-03-03 04:01:39

導語:“和諧之聲”中的德育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之聲”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和諧之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方式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感染性等特點,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人格。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德育效力的不足和德育系統的鏈接缺阻。筆者以“和諧之聲”工作室為平臺,建立“和諧之聲俱樂部”,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音樂文化熏陶,高品位校園音樂文化環境的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增強師生凝聚力,激發學生潛能,達到規范學生言行,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的德育創新效果。通過此項目建設,創新德育教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工作者德育創新能力,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升華,使之成為產、學、研相結合的德才兼備的卓越大學生人才。

〔關鍵詞〕音樂教育;和諧之聲;德育教育;深化;創新

新時期正確認識和把握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內涵,是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學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職院校的不斷增加,擴招學生的不斷增多,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實用型人才。音樂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感染性等特點,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人格,達到人的心靈溝通與融匯。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對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升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德育效力的不足和德育系統的鏈接缺阻。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激活學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開辟多樣的德育途徑等措施,來解決和提高高職院校的德育效力。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點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音樂教育推動并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問題。“和諧之聲”工作室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創新手段對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益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德育教育是用共產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思想和道德規范教育學生。運用“和諧之聲”的這種音樂教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優于任何說教形式。“和諧之聲”讓音樂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它將教育的內容形象生動地表現在優美的旋律之中,深入淺出,讓人易記易懂并能起到很好的滲透作用。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和諧之聲”用音樂作為教育手段對促進人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是培養“和諧的人”的有力手段,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培養“和諧的人”是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首先,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必須是“和諧”的,哲學上說“美就是和諧”,音樂之美就表現為和諧之美。其次,人們在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時,可以使自己的德性、心靈和行為變得更為完美和高尚,人們可以由心地按照高尚的審美去審度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和行為,同時根據真善美的標準和尺度去判斷事物的丑美,使整個社會審美心理的普遍形成,由此形成一個人和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環境。再次,音樂表演是培養合作能力的適當的并有效途徑之一。個人表演可以展現個性和創造性;群體表演則能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彼此尊重,共同創造整體美的團隊精神,培養互相競爭和相互激勵的良好意識,使學生具有全面的駕馭和組織能力,這是學生今后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能力。開展“和諧之聲”工作室,設立“和諧之聲”俱樂部,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的可實施的創新方式,能夠有效的開發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功能,更是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深化和發展。開展“和諧之聲”工作室,創新音樂教育的滲透方式,可從多方面展開音樂教育工作,使高職院校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開發。

一、校園鈴聲的美化

很多校園的鈴聲已經做出了很成功的實例,不再以刺耳的“叮鈴鈴”的古老作為上下課的提醒方式了,代之以優美的旋律或者和聲。通過“和諧之聲”工作室,我們也不妨可做以下嘗試和更新:上課的信號音樂采用較舒緩一些的,以安定學生情緒,有利于快速穩定上課秩序;下課的信號音樂采用較快速些的如《藍精靈》等,以調動學生活潑的情緒,讓他們擁有快樂的課間時空;放學的音樂用《回家》等,播送通知的音樂用較雄壯的音樂等,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這些鈴聲的改造中,再不會看到學生聽到鈴聲就有緊張的情緒現象了,用和諧之聲取代噪音,讓優美的聲音占領學生的耳朵,減低他們煩躁的想發泄的欲望,也有利于校園的秩序管理。

二、課外音樂的播送

校園里課外音樂,很多時候是用校園廣播站來傳送的。現在的廣播里很多時候都在播送著當紅歌星的流行樂曲,比如熱播中的《花千骨》類的流行歌曲,雖然我們很容易接受它,但我們在時間的縫隙里更容易遺忘它,從純粹的藝術欣賞角度來講,它對學生心靈的啟發和熏陶沒有太多的價值性,所以,我認為對此可以適當的接觸,卻不可狂熱的追逐。況且,更多的時候,學校廣播是如同啞巴一樣的悄無聲息。我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充分運用廣播發出“和諧之聲”。例如,早餐時,播放我國民間輕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史記》云:“宮動脾,商動肝,角動肺,徵動心,羽動腎”。在歐洲,伴餐音樂由來已久,巴赫的音樂能治療胃神經官能癥;奧地利的餐廳里彌漫著優美的音樂,很多國家更將“伴餐音樂”推廣至現代生活中;這是因為音符愉悅的音樂,對周圍的噪音有減弱作用,讓學生一天都擁有好的心情。上午第一節課前和下午第一節課前播放一些輕松活潑的歌曲,疏緩學生緊張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中午放學和下午放學期間播放一些優美寧靜的歌曲,讓學生的心靈從緊張煩躁的學習中解脫出來,獲得平靜,從而減少因煩悶而發生不幸的校園事件,讓學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園文化里,自然中增進學生對校園的感情,在愛校的同時自覺遵守紀律,愛護公物;在音樂中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在音樂中汲取人類大愛的情操,關注苦難,與人友善,保護環境及與各類生靈和睦共處等高尚的情懷。

三、校園歌曲的推進

歌曲的演唱在整個音樂教育教學中有其優勢,因為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創造及描述的藝術景象等都是鮮活的,學生能夠容易與之產生共鳴。并從歌曲中獲得德育教育的力量。例如,《學習雷鋒》等樹立了樂于助人的美德;《我愛你,中國》、《祝福祖國》、《黃水謠》等奠定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我和你》等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思和友愛之情。在學校定期舉行的歌唱比賽和排演大合唱等來推進校園歌曲的發展,不僅可以使學生從歌曲中陶冶情操,在合唱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校園器樂曲的普及

通過對器樂曲如《百鳥朝鳳》、《廣陵散》等的欣賞,可以使學生加深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了解;在《四渡赤水》中學會獲得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通過伴奏、集體演奏等訓練,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和諧之聲”將理清高職德育教育理念,明確德育的遠近目標,結合各種形式的教與學,使德育功能不斷滲透;努力開發課內外的環境,并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德育的作用。

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也隨之不斷發展和進步,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就更需要隨之不斷發展和進步。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我們更要用發展的視角不斷推進音樂教育德育的滲透功能。作為高職院校“和諧之聲”教育者,我們要以學生為本,樹立一種不斷發展的時代精神,用“發展”的視角來推出符合時代和現實,也符合學生心理特色的德育精神與德育理念,而這種德育精神也要與時俱進,符合我國的現狀和科學發展觀,并力求與世界德育教育接軌,為實現整個家庭,整個校園、整個社會的和諧不斷奮斗努力。

作者:顏楓 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閻立欽主編.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汪流等.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天津日報,2006-10-19.

[5]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