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3-09 11:18:01
導語:精神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德育教育部分嚴重缺失。為了提升高校學生畢業的就業率,大部分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都將焦點集中于專業課程的講授及實踐,因此多數時候忽視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教育,造就學生高分低能,不懂得感恩、沒有生活目標、無人生價值、唯有從學習、考試中獲得自我滿足,對其他的一切“事不關己”。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精神擁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是這股力量推動了我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同時他的精神對高校的德育教育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精神堅持把遠大的理想和腳踏實地結合起來,在注重嚴格自律的同時提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和精神品質。就是這種勇于創新、嚴于律己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要將這巨大的精神力量貫穿其中,弘揚精神的全新理念,讓大學生學習堅持追求真理的精神,重視科學研究,重視道德自我修養,體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真諦。
1.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原因
1.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道德構建之間有重要關系,經濟全球化下強調更多的是物質方面的需求,致使人們片面地追求物質化和利益化。因此,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例如,理想缺失,急功近利,過于追求自我利益,經濟全球化將西方理念帶到中國。這些西方國家也追求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和市場經濟往往是“配套”的,追求市場經濟要求實現利潤最大化,從消極面說,極端地強調個人主義是不利于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德育教育開展的。因為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愈來愈強調物質化,而這些俗氣的東西無論怎么評價,都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現在大學生逐漸被某些不良風氣侵蝕,將德育教育這件事拋在腦后,又怎能期望他們身體力行地筑起一道德育的防線呢?
1.2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于大學生的道德建設。對于大學生違反道德的行為,我們總是一味地責怪學生,卻從來不深究造成這樣不良后果的原因。他們今天的行為,社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們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受害者。現在社會上不誠信、奢侈浪費、投機取巧的現象隨處可見,人們普遍缺乏社會理想信念,更不懂得何為責任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原本只是耳濡目染,卻漸漸地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隨波逐流,已經辨不清道德燈塔指引的方向。
1.3大學生的基本素質的降低給德育教育增加了難度。文明守法是當今校園的主流,只是部分學生還存在不良的作風,這些壞風氣嚴重影響校風、學風,當代大學生的形象也遭到影響。由于高考政策的放寬,許多學校都擴招了,這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入校學生只憑分數錄取,而道德水平卻是高低不一,甚至存在部分大學生道德缺失,沒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還有學生由于個人主義的影響,自律性差,集體主義觀念非常薄弱,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集體主義感,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是為了個人的前途,為了父母的面子,卻很少將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未來聯系起來,把個人利益上升到國家利益。而在學習過程中學校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漸漸地,各種道德缺陷問題就暴露出來,所以出現一些具有“道德缺陷”的學生。
2.在精神觀照下怎樣加強德育教育
2.1把樹立學生的遠大理想與堅持腳踏實結合。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在學校教育中應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意識的建設,開展各種以德育教育為基礎的課程,從而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德育教育方面的學習。并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為社會奉獻的遠大理想,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但是要教會他們,學習不是一味地好高騖遠,而要堅持從自己的具體實際出發,明白自己的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并腳踏實地地朝著既定目標不斷前進。這就要求在樹立遠大目標的同時腳踏實地。
2.2學校要在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前提下,開展德育教育。德才兼備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高等學校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德育現狀實在令人著急,社會形勢不斷變化,大學德育教育的缺陷日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德育教更應該創新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尋求新途徑,切實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將德育工作面向整個社會而非個人,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德育原則,就是要把遵循道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科學的方法相結合。在復雜的社會中,德育工作面臨各種各樣問題和對象,因此必須懂得將相關學科如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學科相結合的方法,而跨學科的教學更需要老師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對知識的全面掌握,這樣才能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堅持現有的教育原則的基礎上,要具體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靈活地進行德育教學。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已經暴露出我國教育制度的缺陷。灌輸式教育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可能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厭學,甚至更嚴重的后果。我們必須創新教育模式,德育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改變原有的忽視學生自身需要的傳統形式,以適應人的發展,盡量避免教條式灌輸和單一的德育模式,而是采用現代化的大學教育模式。高校德育要突出人文精神,從具體生活出發,靈活地運用各類可行的方法。在靈活性與原則性相結合的前提下,加強德育的滲透功能,有效地開展德育教育。
2.3加強社會道德文明建設。整個社會是道德建設的重點,外部紛繁復雜的大環境是道德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社會有責任為個人,尤其是學生的道德建設提供文明的道德環境,引導學生關注有益的道德事件。首先,可以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力量,傳播道德模范的力量與榜樣的力量等。社會有關人士要組織學生學習道德摸模范,積極參加各類道德活動。其次,要圍繞一些與時下政治有關重大的問題,影響時局穩定的問題,發表鮮明的評論,積極地進行引導,對錯誤的道德觀進行嚴厲批評;再次,學校和社會要利用一些積極的傳媒手對文明道德觀和社會主義價值觀進行有力的宣傳,使大學生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對道德建設的責任感。最后,可以在學校和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道德模范頒獎晚會,網絡道德文化知識競賽等,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加強社會道德文化建設。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是國家新生的寶貴人力資源,也是整個社會最有活力的有生力量。他們肩負著巨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即建設祖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的建設需要大學生的積極參與,無私奉獻,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能很好地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相反,如果讓少數大學生的道德誤區繼續發展、忽視德育工作,則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利,阻礙國家的道德文明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以偉人提出的正確的思想觀、道德觀為指導,做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認真努力地探尋新途徑、研究新方法、加強道德建設、改進教育方法、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促使大學生更快更早地融入社會,身體力行地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和核心價值觀。
作者:胡迪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早期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2]王家云.試論精神之內涵.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3]王家云.鄧小平理論研究.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參照,2008.
[4]吳貴春,李寶城.安徽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的德育精神,1999.
- 上一篇:中職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自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德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