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德育教育
時間:2022-01-12 11:10:39
導語:淺談語文課堂德育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教學與德育是統一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培養其誠實守信、平等互助的品德和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據此,本文將談談語文課堂中的德育內容以及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教學;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造》中說過,“近世所倡的自動主義有三部分:一是智育注重自學,二是體育注重自強,三是德育注重自治。”這里他明確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個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其主要職責早在唐代就被明確:“傳道、授業、解惑”。可見,在教書的同時,教師的另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育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終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可見,語文教學與德育是統一的,是同時進行的,在教學時應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將德育滲透其中。中學階段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正處于逐漸形成和完善的階段,可塑性較強,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對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就顯得尤為重要。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為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培養其誠實守信、平等互助的品德和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正如馮英子所說:“最最重要的,是教會自己和學生怎樣做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二、語文課情境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內容
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筆者認為語文的情境教學中蘊含多項德育內容,現以語文教材為例分析語文情境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內容。目前我校語文初中教學所使用的是人教版教科書,根據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即“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寫作•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兩部分。目前筆者將人教版教材研究所顧振彪先生總結整理的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內容分析表列出如下:由以上圖表可以看出,教材內容豐富多樣,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編排凸顯了人與自我、社會、自然的關系,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成長中的煩惱和問題,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增強責任感,明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等等。
三、如何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段話指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人文素質,同時也強調了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基本方法—“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據此,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下幾點方法:1.讀后感分享,體會情感。作為教學的起始環節,課堂導入就像一座橋梁,把學生引向課文。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中事半功倍。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好的課堂導入的設計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它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在經過一年的教學探索后,我們找到了一種適合我校學生的導入模式——讀后感分享。在學習每篇課文之前,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寫下最初的感受,然后課上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分享,每組推選出一到兩篇大家認為寫得好的、最打動人的篇目或片段在全班朗讀。這種課堂導入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課堂上的分享更能引起學生心靈上與作者的共鳴,從而課文的教學更加順暢,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傳遞的情感,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如在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時,通過讀后感分享,學生不但進入了文本設定的氛圍,而且還了解了斯科特一行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不但深刻理解了文本主題,而且,也達到了教學的德育目的:勇于探索,為他人著想。2.情境表演,感受情懷。美國學者愛德華•戴爾“學習金字塔理論”的研究證明,當把學會后的知識自我消化后再講與他人聽,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最高(90%),這一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最好的實踐就是情境表演。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調動學生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然后再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很多課文的故事情節都具有很強的表演性,讓學生根據課文創設一種表演情境,再現作品的風貌,通過活靈活現的表演,不僅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使其更好地體會作品的內涵,從而達到德育效果。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作品多為小說、童話、神話,所以學完本單元后,我們專門開設了一節情境表演課,讓學生根據課文自編自導自演。學生參與的熱情度極高,歡聲笑語中夾雜著領悟和思考:《皇帝的新裝》讓大家明白生活中誠實做人的道理;《女媧造人》讓每個人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使彼此更加懂得關愛他人的重要性……3.朗讀訓練,領略情志。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最好還是要美讀,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作為體察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徑,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些作品的內涵通過單純地講授學生是不能完全理解的,這時候就需要反復朗讀。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使其領悟到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如在教授《鄉愁》一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思鄉的愁緒,筆者在教學時配上了輕緩悠揚又透著些許憂傷的音樂,先示范朗讀,讓學生明確本詩的感情基調,然后再讓學生反復讀,讀著讀著,學生就體會到了詩人寫此詩時心中的思鄉愁緒和對祖國大陸濃濃的愛戀:“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會縈繞那片后土!”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4.寫作練習,體驗真情。“文如其人”說明了作文寫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一書中指出:“在作文教學全過程中都要注意培養學生做人。”讓學生寫出心靈的呼喚,說真話,抒真情,在作文寫作訓練中的德育教育就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在寫作教學中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感受德育。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分析社會,讓學生在寫作的選材、構思和主體挖掘過程中實行自我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品格,才能寫出令他人嘆服的好作文。如寫人的專題訓練讓學生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學習別人身上的優秀品格;設計有關感恩的題目,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等等。當然,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還有很多,筆者會繼續探索。
四、語文課中用情境教學進行德育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正確理清情境教學和德育的關系,運用正確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以德啟智,相得益彰。語文教學能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而德育則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而良好的德育可以促進語文教,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上”。德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還能使其產生求知欲,給予其向上的動力。首先,假如學生擁有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心態,就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樹立信心,堅持不懈。其次,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進步,精神世界得到豐富,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其寫作水平也會有相應的提高。其文章主題健康積極,內容有動人之處,即使文采不是那么出眾,若加以指導,再加上學生自身的學習和修改,相信寫作水平也會有所提高。2.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通過對語文德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學科性質,明確教育目標,改進語文教學,努力實現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進行人文精神熏陶的和諧統一。
五、結語
時代在不斷發展,語文教學改革也在不斷深入,筆者從事語文教育時間僅一年之長,雖經驗不足,但十分愿意探索語文教育中的一些規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說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棵樹對另一棵樹的搖動;一朵云對另一朵云的推動;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在新課改下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涵,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的熏陶,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楊四耕.論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適度藝術[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02.
[3]360百科.語文新課標..baike.so.com/doc/6384575.html.
[4]新三字經.baike.so.com/doc/4966714.html.
[5]夏博書.語文德育之我見[J].華章,2011,24.
[6][日]西棋光正.語言研究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學苑出版社,1992.
[7]360百科.白居易.與元九書.baike.so.com/doc/5569566.html.
[8]顧振彪.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解析.blog.sina.com.cn/s/blog-520ac03a0100w3q1.Html.
[9]黃云龍.教育在于喚醒學生追求真善美[J].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1,3.
作者:關南 單位: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
- 上一篇:淺析中職班級德育管理
- 下一篇:音樂教學德育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