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途徑

時間:2022-04-03 10:23:01

導語: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途徑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以及來自就業的壓力等多種現狀給中職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職業院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最終就是為了向國家向社會輸送知識基礎及知識技能都相當扎實的實用性人才。在多重壓力下,中職院校選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必然。那么在素質教育觀念的引導下,怎么高效的讓學生接受吸收這些課程,怎么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德育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按照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尤其在中職心理健康方面,教師并沒有很好的將教課內容與其他教育建立正確的聯系,甚至出現與德育相割裂的現象,最經常的表現形式為單純將教材心理健康內容知識講述給學生。這樣是極不利于學生有效學會心理調節的方法來應對社會各方面的挑戰,同時更與職業教育的應有教學特點相違背。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課改鼓勵教師將德育與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各個環節有效結合起來。同樣,我們也需要將德育有效滲透到中職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中。

一、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兩者的關系

1.交叉關系。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的共同點在中職的教育教學中較為明顯。首先,“育人”是最終的目的。兩者的教育教學目的都是落在“育人”這一環節,那么這就要求教師為了積極引導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而努力,在組織教學活動上選擇合理的教學活動并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等。其次,內容上的正面性。兩者教學內容均比較積極,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良性發展而設計的內容。那么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我們就可以進行二者結合來提升教學效果,做到有效處理。2.互補關系。眾所周知,普適性是德育教育環節主要內容的特點之一,即主要是適應于大群體的普遍性原則,這樣容易忽視學生的個人認知特點及心理承受能力,學生容易出現抵觸心理及畏難情緒,這樣的心理矛盾容易造成問題的激化。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從這個角度就能很好地補充德育,它主要針對學生個體,它可以結合學生具體的負面情緒利用溝通開導等環節,解開學生的心結。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德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補充德育,將兩者結合起來是更為理想的教學方式。

二、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途徑

1.遵循教育方針,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尤其在中職心理健康方面,如上文所述,教師并沒有很好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而是單純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采取填鴨式的方式來進行理論上的“非因材施教”教學,與學生的具體認知特點和心理承受度相分離。在這樣的現狀下,就急需德育的加入,因為德育內容具有明顯的普適性,如果將其內容正確引入,不僅可以改變枯燥的純理論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進行立足實際的針對性教育。所以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在組織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將學生作為主體來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活動,觀察學生鼓勵學生,以發展地眼光來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緊跟新課改的要求。同時還要注意因材施教,發現學生不同的缺失點并且以此發現為基礎來對學生的德育活動進行設計,這樣不僅提高了德育與課程結合度,而且從學生角度來講,也對他們的接受起到了促進作用。2.正視師生關系,加強引導力量。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趨向成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會出現不自覺的、不受控制的沖動。這種情況的出現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專業能力,做到對學生積極的引導與安撫,讓學生理解這種沖動的普遍性及階段性,且能夠自主地去找尋應對方法及提升自己的應對能力。將具有生活價值的觀念適時地引入到課堂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為學生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教師還應該重視總結利用身邊的素材-日常教學工作的案例,用身邊真實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學內容,且能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以此來實現學以致用,可謂一舉兩得。3.科學完善課程內容及教學評價。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的實際開展情況看,應將德育在課程中正確融入。首先,以學生心理發展為基礎,保證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況,且保證能夠做到積極引導學生心理方面出現的變化,重視兩教育的并行良性發展。其次,完善傳統評價模式,不再單以分數名詞來判斷學生的認知能力,要進一步融入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如個人行為,個人情感因素,做到實現全面評價。最后,結合實際及學生的心理特征重新規劃設計課程的內容及重組課程安排,綜合提高學生素質。4.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提倡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有了明顯提高。首先,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優秀教學成果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時建立相互尊重與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師應該重視加強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以及多方面的能力,以此為方向,對于教學的內容合理規劃才有助于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5.鼓勵學生反思,形成正確認知。在日常的教學觀察中,有一種較為嚴重的現象,很多學生會由于自己的考試成績或者家庭條件等產生自卑心理,且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成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教學問題,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德育的力量,讓學生學會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使他們學會反思,形成正確認知,學會樂觀從容面對各方面的挑戰。

三、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做到能理解學生。教師無論在課堂授課還是課后開展學生教育工作,都應該尊重學生的發言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善自己的主導地位。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與理解,才能有效地將真實的想法表達給教師,這樣才能開展良好的教學過程。2.不應單純理論說教,要多用心感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良好開展絕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正確配合,如果學生的興趣及方向得不到適當引導,那就極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實施。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去了解學生,精心備課,選取學生愿意容易接受的角度去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3.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就讓學生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在設置課堂內容及形式的時候,要考慮可控性,且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步調與節奏,充分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小結

總而言之,中職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才能成為應用性的技能人才。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上,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及業務素質,做到能正確對待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讓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得以良性實現,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徐勤偉.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7,(16):174.

[2]顏廷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31.

[3]趙朋生.淺析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15,(29):206.

[4]黃愛群.青春中的落落野花——真切關注中職生心理健康[J].中學課程輔導,2016,(09):43.

作者:駱鑫 單位:伊犁技師培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