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自媒體的德育教育探索
時間:2022-10-13 11:32:48
導語:基于互聯網自媒體的德育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養實踐中不可剝離的重要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關鍵部分。民航高校是社會優秀、高層次航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的有效發揮,因而及時、有效開展民航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以及大學生自身發展都有著顯著意義。由李刁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實踐創新研究》一書,以當代互聯網高校德育為核心,緊扣時展“脈搏”。
該書從“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至國家戰略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這一時代大背景出發,詳細介紹了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人們生活方式的多重變化,客觀探討了以“互聯網+”為依托,發展“互聯網+德育”深度融合教育探索實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該書為幫助讀者理解,還引入具體工作實踐案例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構建“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創新探索的多個實踐模型,針對高校德育實踐中的主要問題給出具體指導方案。更為難得的是,該書在梳理互聯網高校德育實踐發展歷程中的同時,還總結歸納了我國高校德育實踐在互聯網推動下積累的經驗和啟示,進而提出“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實踐探索創新的總體思路和可行性實踐路徑??傮w而言,該書理論豐富翔實,引入案例經典實用,研究客觀嚴謹且頗具前沿性和實踐指導性,故該書可作為互聯網研究以及高校德育融合教育實踐探索之有益借鑒參考書籍。
當今時代,在互聯網以及快速更迭的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滲透下,互聯網自媒體如同雨后春筍,迎來互聯網時展的又一高峰。自媒體即帶有私人化傾向、平民化、自主化傳播的媒體傳播者,自媒體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媒體和大平臺媒體信息傳播的部分空白,也革新了傳統媒體傳播的途徑。自媒體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在多個平臺向不特定的人群傳播規范或非規范信息。本文在2015年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科研基金重點青年基金項目(Q2015-002)的支持下,并參考《“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實踐創新研究》對高校德育實踐和“互聯網+德育”理論研究,嘗試從互聯網自媒體角度淺析民航高校德育教育創新探索之策略和實踐路徑,以期可為當前高校開展德育教育探索提供一定參考。首先,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由于自媒體是新興事物,我國相關網絡權威部門或組織還未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故自媒體信息的門檻很低,于是很多為博取關注和流量的自媒體不惜投放大量粗制濫造、夸大事實、未加證實的信息,對高校大學生造成一定不良影響。因而民航高校開展德育創新需要結合時展,在德育課程教育理論中有機融入互聯網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網絡社交的道德素養和防范意識。
其次,充分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德育教育實踐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一味強調德育理論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只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民航高校要與時俱進,充分了解學生具體學習需求,積極開展德育融合自媒體教育模式探索創新,切實改進、完善德育教育體系理論,才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實效性。最后,利用自媒體豐富德育實踐路徑。掌握自媒體特性是民航高校開展德育有機融合自媒體創新探索的關鍵。自媒體具有顯著的平民化、碎片化、便捷化特性,即人人都可成為自媒體傳播交互的制造者、發起者。
因而民航高校在正視部分自媒體給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不良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媒體的優勢所在。民航高校可以利用微博、QQ、微信公眾號等網絡社交渠道,開辟德育教育新的實踐路徑。在充分了解學生德育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利用自媒體平臺德育相關文章和信息,同時注重信息的凝練性、趣味性、多元性,科學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同時,還實現德育課程教育在空間、時間上的雙重延伸,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網絡社交行為習慣和意識。積極打造高校德育課程教育+互聯網自媒體德育教育的新型融合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將德育作為終生學習來追求,助力民航高校人才培養。
作者:程翔宇 單位: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飛行技術學院
- 上一篇:“五德并育”德育實踐路徑研究
- 下一篇:職業學校德育模式實施途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