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措施

時間:2022-02-10 10:00:03

導語:德育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措施

【摘要】現階段,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發展,課堂教育已經開始逐漸走出片面灌輸學科知識的誤區,更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復合教學方式的重要性。目前,在《英語新課程標準》當中已經明確指出,英語教學除了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英語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從學習態度、學科素養以及學習方法等多角度入手,全面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科綜合素質,從當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目前德育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德育教育并沒有在英語教學中實現巧妙的滲透,如何在保證學科教學質量的同時,高效完成德育教學的滲透,是相關教學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德育教學;滲透探究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

1.全面激發學生熱情積極的學習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情感是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驅動力。在熱情積極的學習情感當中,學生的思維敏捷程度會更高,同時能始終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而通過德育教育的巧妙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從而在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演講為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演講是重要且極其高效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演講可以從詞匯、口語、閱讀等各個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枯燥的演講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倦的情緒,對于英語學習反而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而在演講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需要在演講的選題方面下一些功夫,選擇一些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領域,讓學生按照演講主題自行準備相關演講材料,這樣一來學生在德育教育的滲透作用下就會對英語演講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這種模式進行演講教學的話,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生活中比較典型的積極向上的事例融入自己的演講稿中,這種德育教學的持續滲透,促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會不斷高漲,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2.全面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英語的學習在于不斷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勢必會遇到比較多的學習困難,也會付出比較多的努力和汗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適當的激勵措施的話,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受到心智發育的影響,進而失去對英語的學習信心。而通過德育教育的滲透,通過既定德育目標實現以及德育內容精準輸出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隨著英語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情境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當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的要點,結合德育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創造一個合適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價值和必要性,在德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小學生會對當前階段的英語學習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知,進而在這種情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完成相關的課堂學習任務,這也是英語教學實現質量提升的一個必要條件。在德育教育的渲染下,學生會在掌握相關英語知識的同時,真正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二、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學存在的問題

1.英語教師對于德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目前,之所以一些學校在英語教學中無法與德育教學深度結合,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對于德育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灌輸式教學觀念的束縛,將教學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科知識的灌輸上,大多數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應試”這一終極目標展開的。很多教師也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片面地只重視自身的考試成績,一旦考試成績下降,就可能出現心態失衡的情況,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功利性越來越強,缺乏德育教學的調節作用,長此以往,對學生在英語學科領域的發展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2.英語課堂中德育滲透的方式比較單調。在新課改大背景下,英語教學出現了很多的新要求和新思路。新課程標準當中也明確指出,德育教育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這也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傳授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已經對德育教育引起了充分的重視,開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但是在德育教育滲透過程中所用的方式比較單一,單調地為學生灌輸一些大道理,小學生受到心智發育的影響,很容易會產生厭倦的心理,這樣不僅無法發揮德育教育滲透的積極作用,同時還會對正常的英語教學產生影響。此外,在很多教師的固有觀念當中,德育教學被視為一種附加性質的教學工作,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將德育教學和英語學科知識教學進行剝離,將二者割裂開來,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同時也沒有發揮出德育教學應有的作用。

三、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學理念滲透的具體措施

1.全面探尋教材當中的德育教學因素。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想充分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當中的教學核心,精準找到教材當中隱藏的一些德育教學因素,并通過融合、滲透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將這些德育教育因素充分融入學科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英語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啟蒙性的知識,這些知識點在理解方面是沒有太多困難的,教材當中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保持思維的靈活性,精確探尋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切忌不要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德育教育,要充分結合課本當中的內容,利用自然滲透的方式開展相關德育教育。例如在“Hello”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日常禮貌問候用語,如“Hello”“Goodmorning”“Thankyou”等。這是小學生接觸英語時首先要掌握的內容,也是打下英語學習基礎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創設貼近于生活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接近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開展英語操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講文明,樹新風”為切入點開展德育教育滲透,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講禮貌、樹新風。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當中的禮貌用語交際練習就成為德育教育的主要載體,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不僅掌握了具體的英語基礎知識,同時還明白了講文明、懂禮貌的重要性,進而全面體現了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教學滲透的實際效果。2.不斷強化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意識。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只有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才能夠高效地學習相關知識,最終實現個人知識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的教學意識就尤為重要。現階段,很多教師雖然在課堂上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教育滲透,但是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德育教育滲透沒有引起根本上的重視,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進行。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方面需要對教師進行督導,讓教師全面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全面提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滲透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個具體的英語知識點,然后對其進行發散,進而很好地完成德育教育的滲透。例如,在“Myfriend”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單元當中的內容,告訴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與自己的朋友相處,如何做身邊人的好朋友等,同時還可以講解一些與朋友相處過程中的小技巧,以及與朋友發生矛盾時如何進行處理等。教師將這些德育教育知識點與英語知識點進行完全整合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課堂教學當中的德育滲透,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德育滲透的接受程度就會越來越高,最終在英語學習的同時培育起個人優良的人格品質。3.充分發揮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師教學質量評定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特別突出的話,就會對學生產生一個感召作用,學生會在教師的引領下自覺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德育教育的滲透不僅是為學生講述大道理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學生陶冶情操和心智成長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需要展現出一種良好的精神風貌,這對于學生本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手漂亮的板書和優雅的氣質儀表,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優良的氣質本身就是道德品質的外化展現,而優秀的板書更是個人文化氣息的體現,這些方面都屬于德育教育滲透的范疇。此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體現的激情,也會為學生帶來一種美的感染力,在無形當中完成責任德育滲透。總而言之,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科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注重教學細節,以良好的精神風貌開展教學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僅有所提升,教師本身所帶來的人格魅力會形成一種榜樣的力量,指引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在聆聽教師日常講課的同時,會在教師的身上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這會給學生工作和學習提供一個非常明顯的驅動力,對學生本身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滲透的重點在于積累,如果一味采取灌輸方式的話,非常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倦情緒。因此,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掌舵人”,時刻關注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最終幫助學生在學習好學科知識的同時,將德育教育的內容轉化為自身道德品質的培育。

參考文獻:

[1]馬進龍.德育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學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21):173-174.

[2]金蘭.讓德育之花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絢爛綻放[J].清風,2021(14):44.

[3]張元珠.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1(21):130-131.

[4]嚴敏.“浸潤”德育,建構魅力英語課堂[J].教育界,2021(29):81-82.

[5]邢歡.農村小學英語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28):185.

[6]秦春花.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英語微課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23-224.

作者:李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