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活動性德育課程的開發及實踐

時間:2022-01-05 04:00:34

導語:小學活動性德育課程的開發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活動性德育課程的開發及實踐

一、建立活動性德育課程的意義

當前道德教育實效的低下是不爭的事實,學校德育現狀主要是知識性的德育,說教式的德育,這樣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視主體性、把“說教”“、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學校德育的學科化、知識化、認知化,雖在某些方面反應了學校對德育工作的重視,但從德育自身所承擔的任務、功能來看,光有這種形式是不夠的,它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學生不僅對此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學生還因為這種教育形成了雙重人格,他們可能掌握了相關的知識,但做不出相關的行為,甚至是反向的行為。

二、活動性德育課程的指導思想:主體發展

個體道德是人的發展的本體,人是個體道德發展的主體。活動性德育課程是以培養人的道德主體性為中心,通過德育過程促進人的道德主體性的發展。其指導思想恰恰是作為主體的人類個體———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學習、自主交往、自我管理、自律選折和自由創造的素質全面發展的過程。活動性德育課程以開放的實踐為核心內容,一方面多樣性地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開拓廣闊空間,另一方面靈活地通過學生自主活動來組織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實踐,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充分自主的活動過程。活動性德育課程以“從活動中學,從做中學”為基本原則,以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為主體核心,學生在活動中更多的主動參與實踐、體驗、研究、表演等,是一種真正全新的創造過程,這個過程是他們自主學習、自我體驗的折射,也是他們自我確認、自我管理的彰顯。

三、活動性德育課程的本質特征:實踐性與體驗性

所謂活動性德育課程是指以兒童的生活活動為德育課程的內容,以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編制課程的出發點,由兒童通過自己組織一系列的活動,進行學習,取得經驗,發展兒童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各種道德品質的一種教育方式。活動性德育課程最大的價值在于可以彌補知而不行的弊端,它著眼于學生自主和諧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和行為習慣為主要任務。其基本特征是實踐性,即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這種體驗不同于一般的經驗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在價值觀上,又重視人與人的理解與合作,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行為上,就是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與道德體驗,這是形成道德規范的基礎。比如:教師要求學生遵守紀律,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紀律必須遵守,違反紀律就得受罰,”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行為。而可以通過設計實際的、新穎的教育情境,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感受到有紀律與沒有紀律的不同情感體驗,逐步認識紀律的內在價值,并要求學生通過反思、討論,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規范。這種教育方式改變“教師目中無人,學生有口無心”的教育狀況,擯棄“過度重視灌輸式說教”,使那種忽視實踐體驗的教育陋習得到根本改觀。

四、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學習生活

實踐、家庭生活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實施活動性德育課程,首先必須具備明確的目標,這既是學生活動的要求,又是課程的規定。作為活動,目標(目的)是第一構成要素。作為課程,必須規定一定學段學生最終達到的預期水準,否則,就不能有效實現自身的價值。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目標總體上受教育目的的制約,另外在制定目標時還要研究學生目前的狀態,主要包括:學生當前的需要,學生當前的興趣,學生當前的發展水平;而且還要研究社會現實生活,要瞄準有長遠積極意義的現實社會生活,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活動性德育課程的實施還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即以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只有采取恰當的德育形式,才能有效地貫徹德育原則,運用德育方法,實現德育內容,達到德育目標。

五、活動性德育課程的保障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活動性德育課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多樣性的,個性化的。它強調學生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去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的會因體驗到成功而快樂,有的會因體驗到失敗而沮喪。如何讓學生在體驗到成功后不驕不躁,在體驗到失敗后重新振奮,此時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活動性德育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作者:蘇應媯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城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