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6:07:00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運用系統聯系和比較的,在與漢族文化背景的對比中,論述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空間層次之間以及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間的民族差異性,嘗試在更深層次上揭示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一、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概念
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的任何類型和層次的教育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少數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和個性形成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根據文化學的,這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是可劃分為不同類型和層次的。
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本質上,而且也表現在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間,特別是與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國家宏觀文化大背景的特殊聯系上。這兩種“特殊”構成了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這是少數民族教育特殊本質和特殊存在的實踐論據。
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不是關于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本身的本質和類型差異的概念,也不是關于少數民族文化背景與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本質和類型差異的命題,而是屬于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與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國家宏觀文化大背景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文化背景之間聯系特點的范疇。
所謂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指的是少數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間層次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少數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與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屬性方面本質一致性不同,往往表現出民族性差異或民族屬性方面本質的非一致性。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是與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屬性方面本質一致性相對應的概念。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屬性方面本質一致性指的是:主體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間層次的文化背景之間以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育的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就總體或大部分而言主要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區域性或社區性差異,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性文化差異,因而就其民族屬性方面講,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少數民族教育則不然,少數民族教育不同空間層次、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文化背景,不僅具有區域性或社區性差異,而且往往表現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區別。
二、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的基本
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的基本內容主要表現和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同空間層次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異性
了便于對進行分析,根據我國的通常習慣,筆者把我國教育的文化背景從空間上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微觀指縣和縣以下行政區域文化背景,中觀指省、自治區區域范圍的文化背景,宏觀指整個國家文化大背景。對絕大多數主體民族成員即漢族成員而言這三個空間文化層次的教育文化背景就民族屬性而言往往是一致的,即同屬于漢族文化背景(或準確地說是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均使用共同的漢族語言文字等。這三個空間層次的教育文化背景的差異主要是同一類型文化的不同區域文化的差別。
以筆者的故鄉山東諸城縣,筆者度過青年的遼寧東溝縣和現在居住的北京市海淀區為例。山東諸城縣可謂人杰地靈,曾出現一些有名的文人墨客和家,小小的數十里方圓之縣有其獨特的社區文化。但這種文化與濟南市為代表的山東省區域文化,在民族性方面是一致的,這種區別只是社區性差別,而不是民族性差異。遼寧東溝縣位于黃海之濱,是遼寧有名的魚米之鄉。東溝區域文化浸滿了“海蠣子腥味”,飄散著“稻谷芳香”。它與整個遼寧省區域文化的關系和差異,主要體現為社區的差異,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性差異。現在居住的北京海淀區教育的文化背景與北京市文化背景在民族性方面的一致性或共同性,也是無須贅述的。進而把這兩縣一區教育的文化背景在宏觀空間上再向廣度擴展,就是全國的宏觀文化大背景。這兩縣一區的微觀文化背景與全國宏觀大文化背景,就主導方面講,也主要是區域性或社區性差異,而不是民族性差異。
少數民族教育則比漢族教育復雜得多,其教育的微觀、中觀、宏觀文化背景往往存在著復雜的民族性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微觀文化背景與中觀和宏觀文化背景之間的民族性差異。這類差異主要表現在非自治區的各少數民族自治縣的教育文化背景方面。這些少數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些縣的少數民族文化背景中少數民族文化成份占有較高的比重。從這種意義上說,這些縣的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民族性。
但這些自治縣所屬的省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低,這些省的區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漢族文化為主(當然也有一定的少數民族文化因素,但比例較小)。
自治縣范圍的少數民族性文化背景與省范圍的漢族文化為主的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民族性差異。
從全國范圍看,則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共同文化背景與這些自治縣范圍的本民族性文化背景,也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以吉林省的長白山朝鮮族自治縣、黑龍江省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以及筆者曾考察過的云南佤族自治縣為例。這些縣的朝鮮族教育、蒙古族教育以及佤族教育,其微觀文化背景(即本自治縣的文化背景)主要是由朝鮮族文化因素,蒙古族文化因素以及佤族文化因素所構成,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其所屬中觀區域文化背景即省區的文化背景,則分別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吉林省、黑龍江省、云南省區域文化背景,微觀文化背景與中觀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民族性差異。從全國范圍看,這三個縣的少數民族教育的微觀文化背景與省區中觀文化背景、全國宏觀文化背景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這種差異最明顯地表現在語言差異上。微觀教育文化背景是屬于這些少數民族本民族語言文化區域。在這個小文化區域里少數民族往往使用本民族語言。而在中觀和宏觀文化大背景中,則主要使用的是漢語。
2微觀和中觀文化背景與全國宏觀文化大背景之間的民族性差異。這類空間文化背景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自治區范圍內的各少數民族自治縣。
西藏自治區是我國少數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區人口的95%以上,其中90%以上是藏族,還有少量的門巴族、珞巴族等,漢族人口比例僅占5%。除人口外,加之青藏高原的地理屏障,與其他自治區相比西藏自治區少數民族文化成份所占比重最高,漢族文化的影響相對少些。也就是說在西藏自治區范圍內,其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藏族文化成份,西藏自治區內的以藏族人口為主的各縣教育的文化背景與西藏自治區區域文化背景在民族屬性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說以藏族人口為主的西藏各縣教育的微觀文化背景與自治區中觀文化背景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他自治區的中觀文化背景中,其他民族和漢族的文化成份比西藏自治區區域要多些,微觀文化背景與中觀文化背景的民族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比西藏自治區相對低些。這是西藏自治區教育文化背景的重要特點,西藏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特點。
但是從全國范圍看,西藏自治區各縣教育文化背景的藏族性和整個西藏自治區的以藏族為主的中觀文化背景與全國多民族共同的宏觀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總而言之,主體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空間層次的差異主要是區域性差異,而少數民族教育不同空間層次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是區域性差異和民族性差異并存。這是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空間層次差異的重要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上海市、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陜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等少數民族成份較少的省市,其省市教育的文化背景與全國宏觀大文化背景的差異主要是區域性的,而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廣西等自治區的少數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與全國宏觀大文化背景之間則是民族性差異與區域性差異并存,有些主要是民族性差異。
所謂跨文化教育“指在某個環境中生活成長的學生,到另一個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環境中接受教育,或專門設置跨文化的環境,讓學生接受非本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教育”。對漢族來說,不同省區的學員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或接受教育,其改變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屬性并沒有隨地區的遷移而改變,因而不存在跨文化的問題。而少數民族則不然,他們離開本民族文化區到東部發達地區接受教育,不僅僅是區域文化的變更,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變更。由某個民族的文化背景進入另一民族的文化背景,從而產生了跨文化問題。少數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間層次的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異,是少數民族教育跨文化性特點的重要決定因素和實踐依據。
(二)不同類型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異性
根據教育學理論,教育可劃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三大系統。對主體民族而言,同一區域的這三種不同類型教育系統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北京和上海為例,對占北京和上海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來講,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市區的社會教育,其文化背景,總體上都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民族性差異。對全國絕大多數漢族來講也基本是這樣。
但對少數民族而言,同一區域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往往在文化背景上存在著某些民族性差異。
1少數民族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學校教育(某些地區的小學低年級除外)教學內容中關于本社區和本民族知識雖然占有一定比例,但主要還是傳授全人類共同的和以漢族為主的我國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識。就學校傳授的知識所體現和反映的背景,主要是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的共同因素,而以本地區和本民族文化為背景的知識內容,在總量上不占主導地位。我國如此,世界其他國家的學校教育大都也是如此。學校傳授的知識所體現的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與學校實際所處的社區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和差異性。
而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家庭和社會教育則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這就是說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系統實際傳授的知識所體現的背景,與家庭教育系統和社會教育系統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差異性。1995年7月20日—25日在北京舉行的《跨世紀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有許多代表就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現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沖突問題發表了意見,并提出解決這種矛盾和沖突的理論和措施,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肯定。筆者認為以傳授現代科學知識和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識為主的現代學校教育,與以傳統文化背景為主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矛盾性差異性,以及學校教育內容的非民族性與社會文化環境的民族性的差異,是某些民族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的困難性、復雜性、特殊性所在。在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的原則下,這些地區現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一和諧、相互促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前途和希望,改革和發展,皆在三者統一之中。有些地區有些民族早已有了諸多成功的實例。
2少數民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在文化背景上的民族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散雜居區。散雜居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到主體民族為主的本地區的學校學習。該地區的社會教育也是以主體民族文化背景為主的。而他們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本民族文化背景為主。家庭教育的本民族性與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的主體民族性之間存在民族性差異。
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少數民族教職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大多是本民族的,他們在家庭中往往講本民族語言,他們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民族的生活習俗。但是他們所屬的北京市的社區教育系統的文化背景則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共同文化,與該校少數民族教職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存在著民族性差異。中央民族大學的漢族教職工家庭教育則不然,他們的家庭教育與北京市社區教育系統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少數民族教職工子女上初中、高中,大都到北京以漢族師生為主的學校中去,學校的文化背景與他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之間存在著民族差異性。而漢族教職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與學校教育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
3少數民族學校教育與所屬社區文化之間民族差異性。仍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中央民族大學是多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其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園文化。而中央民族大學所處的北京地區則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央民族大學的校園文化的民族性與北京區域性文化,存在著一定民族差異性。但相鄰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文化背景上,就與中央民族大學截然不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校園文化與北京地區文化之間不存在民族性差異。
在各省市舉辦的內地西藏班和北京的西藏中學,以及在漢族人口為主的地區舉辦的各類各級民族學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少數民族學校教育與所屬社區文化之間的民族差異性問題。
(三)不同層次少數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差異性
就全國而言,少數民族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區舉辦和實施。在這些層次的各類教育的區域文化背景中少數民族的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者說主要是少數民族的。但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則主要辦在自治地區的首府,而有些民族院校則舉辦在漢族為主的發達的中心城市。民族地區高等學府所處的區域文化,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較高,少數民族的成份和漢族的成份占有不同的比重。發達中心城市的民族學校所處的區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可見,低層次少數民族教育與高層次少數民族教育,在所屬區域的文化背景上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日本國的在日朝鮮人教育的文化背景也表現出上述特點,在日朝鮮人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主要舉辦的朝鮮族比較聚居的福岡、廣島、大阪、京都等地區,而在日朝鮮人的高麗大學則辦在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中心的東京都。
越是低層次的少數民族教育跨文化的因素相對少些,越是高層次的民族教育跨文化因素越多,越是能夠推動民族的改革開放和進步。
由不同層次少數民族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某種程度的民族差異性所決定,各層次少數民族教育之間,不僅與普通教育一樣需要上相互銜接和過渡,體現階段性和連續性,而且還有一個與普通教育所不同的文化背景方面的銜接、過渡和調適的。少數民族學員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區到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或民族院校,文化背景的跨度較大,文化環境和背景調適的問題十分重要。這種銜接、調適施行得如何,直接關系到民族教育效果和質量。僅僅看到文化知識內容和層次方面的銜接和過渡,而看不到文化背景方面的過渡和調適,是不夠的。
(四)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構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
這種文化背景構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異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少數民族教育以及少數民族學校外部文化背景構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異性。以云南省為例。云南省少數民族教育外部的省區文化背景是由24個民族亞文化背景構成的,其中漢族文化占有較高比重。
由于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是由多民族成份構成的,對這些省區而言,其省區文化之背景,就是由眾多的民族亞文化系統構成的,這些亞文化系統之間,這些亞文化系統與統一的多民族共處的中觀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差異性。
在多民族成份地區的少數民族學校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是如此。例如,云南西雙版納民族師范學校的外部文化環境,就是由傣族、漢族等多個民族文化系統構成的。這些民族亞文化系統之間以及民族亞文化系統與統一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差異性。
2少數民族教育和少數民族學校內部的文化背景構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性差異。我國民族地區大多擁有眾多的民族成份。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教育的實施者和參加者、管理者、接受教育者是本地區的各民族成員。各民族成員均有自己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這就是說在同一區域,少數民族教育內部包含著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成員,而且在少數民族教育內部各民族獨具本民族的亞文化背景。這種少數民族教育內部的多元民族亞文化系統之間以及這些民族亞文化系統與同一區域少數民族教育內部各民族共同的統一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這種民族性差異甚至在一所學校內部也明顯地存在著。民族地區相當部分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師生都是由多民族成份組成的,民族院校更是如此。中央民族大學教職工和學生隊伍就是由數十個民族成份組成的。數十個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的具有鮮明民族性的校園文化。在這個統一的校園文化中,各民族教職工、學生仍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特文化,各民族師生穿戴著本民族服飾,操本民族語言,唱本民族歌曲,開展本民族的文體活動,本民族成員經常往來保持著親密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多民族統一的校園文化中,形成了諸多的各民族的亞校園文化。各民族亞校園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差異性。
這種少數民族教育內部和外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異和同一少數民族學校外部和內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異,是由同一文化背景要素構成的多民族性所決定的。這種統一文化背景的構成要素和子系統的民族多元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統之間的民族差異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統與統一文化背景之間的民族差性的客觀存在,是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復雜性的實踐依據之一。
(五)國家的化信息傳播的以主體民族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與少數民族教育的民族區域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國家的新聞、廣播、影視、電訊、出版主要是使用主體民族的語言或者是多民族的共同語言來進行,其所傳播的內容和信息主要是以主體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具體到某一個少數民族的內容和信息,或者說以某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要背景的內容和信息,在整個國家24小時不停傳播的信息總量中,僅占一部分比例。即使某些民族地區現代化信息系統傳播的信息總量中,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要背景的內容和信息也只是占一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以主體民族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的信息和內容。筆者于1995年12月中旬到云南昆明參加少數民族教育國際研討會,由大會安排同與會代表一道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進行參觀訪問。景洪這個充滿傣族情調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新聞、電視、廣播、電訊采用的語言形式主要是漢語。我們所下榻的賓館的電視頻道絕大多數是在傳送中央臺、云南臺的節目,當地的傣族節目比例并不大。晚上我們到街上觀賞夜景,街頭的廣播、電器商店放的錄音錄像大多都是漢族節目。甚至我們到中緬邊境勐臘有關村鎮,滿耳聽到的仍然是漢族節目,當地傣族的節目仍不多。盡管當地的傣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保持濃厚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操用著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但他們從現代化的信息傳播系統中所得到的絕大部分信息都是用漢語播放和錄放的,其信息和內容主要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這充分說明,西雙版納的民族性區域文化與國家現代化信息傳播系統所傳播的信息和內容,在文化背景上存在著一定的民族性差異。
東部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與地處邊疆的西雙版納相隔千里之遙,但是通過現代化高裝備起來的文化信息傳播系統所傳播的文化信息,跨越高山大川,源源不斷地鋪天蓋地地傳向西雙版納。這種跨越空間而至的“文化”對當地的教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我們不僅要看到“地面”上相接或交叉、交融的文化空間分布關系和文化聯系,而且要看到“空間文化傳送帶”所傳送的文化。
而對西雙版納的漢族來說,與少數民族不同,西雙版納的漢族學生雖然受到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強烈影響,但他們在家里、學校和社區都使用漢語,學習和接觸漢族文化為主,而且從廣播聽到的、電視看到的也主要是漢族文化。對西雙版納的漢族來說,他們的教育甚至大部分學校教育內部的文化背景與“空間文化傳送帶”所傳送的文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民族差異。
這種“空間文化”與民族區域民族性文化之間以及新聞出版影像所承載的現代化文化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傳統文化之間在民族性方面的反差或差異,往往是少數民族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特殊性、困難性、復雜性之所在。
任何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的理論。少數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異性也不例外。它所反映的,從范圍上講,僅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教育的“部分”;從對象上講,僅是這種文化背景“聯系”的某些方面,某些環節。而且這一研究僅是初步性嘗試,不足之處在所難免,竭誠歡迎批評指正。
- 上一篇:質監局紀檢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旅游質監所上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