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思考論文
時間:2022-05-19 05:28:00
導語:職業教育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近年來,在我國界、學界再度對教育產業化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許多工作者從教育的屬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特殊、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深入探討教育是不是產業,能不能產業化。對于國民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門類的職業教育,是不是產業,能不能產業化的問題,在討論中則尚未專門涉及。作為一個課題,職業教育產業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密切關系職業教育改革與的極具現實性與實踐性的問題,因而更能引起做實際工作的管理者與辦學者的興趣。不同觀點的討論可以促進認識的深化與提高,這里編發的文章,旨在引起職教同仁的關注與思考。
【正文】
在我國面臨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短缺、教育資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擴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時候,如何有效發展教育,盡快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實現“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的平衡,引發人們對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索,“教育產業化”問題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闡述了不同的觀點。作為有別于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是否具有產業化的屬性?筆者認為:
一、產業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何謂“產業”?《辭海》中解釋說: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財產;二指各種生產、經營事業。生產經營事業既包括生產性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性活動;非生產性活動既包括直接參與生產的服務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性服務活動。產業化運作主要是市場化運行模式,不管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的產業化運行,都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即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競爭規律。
教育作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的服務部門,具有產業屬性。教育產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即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從事的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促進其勞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從而使受教育者獲得更多的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二是,教育機構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運用于生產、生活中,或教育部門直接開辦或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直接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與教育活動相關的活動,如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學生就餐、接送、娛樂休閑等后勤活動。第二類、第三類活動的產業屬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類活動卻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產業化運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產業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教育產品——一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備潛在性、遲發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點。即是說,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其勞動力的增值只能在生產活動中體現出來,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體現,還要受到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備公益性。特別是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價值取向尤為明顯。教育非產業論者,據此認為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更不能產業化。但是,與社會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產業化,而且必須產業化運作,這是因為:
1.職業教育有突出的生產性。
《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化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職業教育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勞動者,主動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直接為企業、行業培養新生員工,對員工提高及轉崗、跨崗進行培訓服務,使受教育者通過從事生產活動獲取經濟回報,社會及企事業單位獲得高素質的勞動者,進而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和計會效益。職業教育的教育產品直接進入社會生產或服務領域,使得職業教育產品——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遲發性、潛在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職業教育的生產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資者很快就能獲取回報。
職業教育必須滿足三種需求:一是,社會對知識、技術、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對知識、技術及創業、就業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場的需求。可以說職業教育自產生那一天起就與市場結下了不解之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專業的設置、課程的安排、教法的選擇,無不突出實用,無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瞄準社會需求、受教育者需求兩個需求,人才市場、教育市場兩個市場,力爭使兩個需求、兩個市場互動、協調發展,否則,只能把職業教育引進死胡同。
2.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使其發展困難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職教與普教的重要區別在于職教更注重學生關鍵能力和做作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實驗實訓的比重較大,教育教學設施更新頻率較快,由此所需投入較多,職教教育成本遠大于同級普教。我國教育投入總量有限,職教投入與其需求相去甚遠,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其二,辦學機制不活,不能適應企業、行業及人才市場的需求。職業教育作為教育與社會、經濟的橋梁,必須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培養目標的確立、專業的開發、教學體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開展等必須隨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單一、辦學體制不活,嚴重束縛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其三,職業教育內部的惡性競爭,導致職業教育在低水平上運行。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必須從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上入手,進行徹底的改革,推行產業化辦學,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職業教育。
職業產業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資。把職業教育當作一項產業來辦,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職業教育公益性與投資尋利性的有機統一。二是有利于職業教育與的進一步結合。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個人投資,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化、市場化的格局,而且企業、行業的加入,有利于職業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經濟信息,尋找到教育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三是,有利于職業教育克服內部無序競爭,逐步走上規模效益發展的道路。產業化發展,就是要使職業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時,也要遵循經濟規律:競爭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辦學質量差、效益低、規模小、供過于求的職教單位將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實現職教資源優化組合,促進職業教育走規模效益型的發展之路。四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費現象,減少教育資源浪費。在職業教育完全作為公益性事業,由政府包辦的情形之下,用人單位作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卻沒有直接進行教育投資,用人也較少進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學歷、高水平,盲目攀高,導致我國人才浪費現象大量存在。人力資本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是生產性投資”,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企業、行業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投資者之一,使其在預算產品成本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其中所包含的“活勞動”即“人力資源”的成本,促進其用人向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靠近,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實踐證明,在產業化辦學思想指導下出現的英豪學校的“教育儲備金”模式,浙江臺州探索的股份制辦學模式,南洋發展集團的“集團投資,連鎖辦學,滾動發展,適度產業化”的發展模式,葛州壩建立的教育集團等成功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職業教育產業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為。
二、職業教育產業化應注意的。
職業教育作為特殊的產業,既不能完全市場化,又不能按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辦學,職業教育產業化運作,主要是指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場,進行投入與產出,并對其成本進行嚴格核算;徹底改變傳統國家統包統管的教育體制,使職教投資主體多元化,學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按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學,真正成為自主管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資)——“生產”(教育教學)——“銷售及售后服務”(推薦就業及業后培訓)一條龍自主運行的機制。在這樣的產業化運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擺正政府位置。
職業教育以強勁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濃烈的公益色彩,全社會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應當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投資者。當前,有些人主張教育產業化就要減少政府投資,實現“以教養教”,筆者認為這是不合適的。政府投資不但不能減少,而且只能逐漸增多。政府作為職教投資者,對職教發展負有宏觀調控、監督、管理的權利和義務。政府通過制定宏觀的、指導性的方針、政策,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確保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學校應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作為獨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經費籌措、使用權以及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在招生、就業、人事任用、財物使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等方面的決策權、執行權,學校實現自我管理、自主辦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2.完善職教法規。
依法辦校、依法執教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職業教育法》的出臺,對我國職教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職教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應根據變化、社會經濟及職教自身發展的要求,對職業教育投資、辦學性質、培養目標、招生、就業、收費標準、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評估、辦學利益分配以及職校的宣傳、竟爭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確保職業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體現,確保投資者的適當利益,確保職業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職業教育產業性與公益性的最佳結合。
3.規范職教市場。
職教市場的建立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職教市場主要包括:職教投資市場、職教師資市場、職教生源市場、人才市場和職教服務市場。各職教單位吸引投資、聘用師資、招生就業、后勤服務等活動必須在相應的市場上公正、公開、公平地進行,政府通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以監督和管理,既有利于促進職教產業化發展進程,只有效防止職教辦學功利化、人事關系化、競爭無序化。
4.建立恰當的職教保障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要不斷地,以獲取新知識、新技術,提高轉崗、跨崗、跨職業能力。政府應加快職業教育產業化步伐,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個人以及國外、海外投資,并加大教育預算及費、稅等職教經費籌措力度,為社會成員提供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的機會,平衡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
- 上一篇:信息技術學科管理論文
- 下一篇:教育產業化爭議分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