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意義德育論文

時間:2022-05-15 10:24:00

導語:學生閱讀意義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閱讀意義德育論文

閱讀其實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不同的年代,閱讀在人的生活中也表現出不同的重量。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道出了讀書對寫作者的重要。但當我們凝神于閱讀那“重”的一面時,其實也不該忽略閱讀的“輕”。這里我想起季羨林先生的一段話。前不久一位領導人看望季老,問起他正在研究什么?他說研究東方文學。這位領導人問:您這樣大年紀,研究東方文學有什么用呢?季老回答說,世上有很多的學問,不一定是立刻有用的。但是對有些人來說,知道也很重要。有些學問是你應該知道的。秘魯有一個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別暴烈,市民很有意見。市長沒有給那些警察任何處罰,他用了一個軟弱而無用的辦法:給他們放了三天假,同時贈給每人3部文學作品,希望他們在假期里讀完。警察們讀了這些書以后,性情竟有了改變,對市民的粗暴態度亦有所緩解。我并不知道他們讀的是什么作品,也許不經意的閱讀中他們想到了他人的存在,還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溫暖以及自身的價值……這便是閱讀的無用之用吧,它內在的文化含量并沒有因表面的“無用”而打折扣。這里的“無用”本身便是作用了。

一個人讀書怎樣,關鍵在讀書習慣、讀書能力和讀書情趣的培養。學生時期是一個人開發心智、引導情趣、培養習慣和技能的最佳年齡段,若能在這一年齡階段培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嗜好,并在連篇累牘的基礎上有所準備并鍛煉出一定的讀書技能,這將會影響起終生。

閱讀能使孩子懂得雅致和憐憫,這或許也是讀書的意義。在近代,中國又封閉很久了,打開窗戶覺得外面一切都是新鮮的,蜜糖與毒藥不分,一起吞下。而當一個人通過讀書獲得更高的智慧,達到自覺的時候,就可以真正形成一道看不見的文化、思想、感覺的銅墻壁壘。現在“軟實力”這個詞談得比較多,這個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他是就國與國的競爭、對抗而言的。讀書對內的作用:第一,閱讀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但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只靠政策不行,要靠我們共同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村村寨寨都有家廟、宗祠,五服之內的人都要拜。同一家族的人可能一年都不見面,甚至為房產、田產產生矛盾,但是家祭的時候都要拜祖。這是家族的凝聚力。第二,閱讀可以促進社會進步,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和諧。保證社會穩定和和諧主要是靠法律,但是當一個國家和民族只能靠法律來維護的時候,這個國家和民族實際上已走向崩潰。第三,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全民讀書??沙掷m發展除了環境、資源、人口等社會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創新需要有膽略,需要好奇、聯想和想象,這些都不是理工科的專業課程所能給予的,而是要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予以熏陶和啟迪。

當今中國需要讀書。目前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許多方面陷入兩難境地,怎樣解決?要沉靜,要從浮躁、浮夸中落到地面上來。第一要好學,第二要深思。讀書可以讓社會沉靜下來,讓人深思,而深思是催生智慧最好的途徑。我們目前面臨的不是發展不發展的問題,而是發展太快了就容易引發環境、資源、社會等種種問題,在社會層面上造成整個社會的浮躁,在每個個體身上的體現就是空虛、精神無所依歸。經濟全球化的弊病對我們也有很深的影響,在社會領域最具體的體現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淡薄以及個人心靈空虛,身與心的分離。

從社會、人類發展的規律看,我們需要沉靜,要從浮躁、浮夸、浮腫中落到地面上來。第一是好學,要多讀書。第二要深思,只有深思才能產生智慧。讀書可以讓社會沉靜下來,讀書可以讓人深思,而深思是催生智慧的最好途徑。深思就要反思傳統,從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幾個最著名的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這樣一個文明值得我們驕傲。在農耕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最為密切。進入工業化和全球化以后,人們遠離了自然,遠離了他人,也遠離了自己的心。長此以往,人何以堪,世界何以堪?我們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把古人的智慧拿來創造出適合今天、適合未來的“智”。這就需要我們讀書。這不是一年兩年十年八年的事,我相信通過讀書,中國會再次產生出像孔子、老子一樣的大思想家,貢獻出社會發展和人類前進所需要的智慧。

閱讀可以培養人的健康情趣,養成高尚的情操。事實上,有什么樣的情趣,就有什么樣的情操,少見情趣高尚的人,情操失守。情操是要“守”的,這就是守望與呵護。因此情操也稱“操守”。情理未順,情志未堅,情趣未正,其結果當然是情操失守。不同的時代都有時代性和社會性。不同時代都有與那個時代相合的情趣觀,同時也演繹出不同的對情志、情理與情操的看法。我們要牢記“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的境界,這是新時期人品的標桿、情趣的路標?!对娊洝分杏小秶L》篇,“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這是說,國家總是要提倡好風氣,好風氣的形成是一個教育的過程,“風,發乎情”,“發乎情,民之性也”。這里不妨“轉譯”一下:社會的好風氣乃以“情趣的端正為發端,最終以人民的要求為檢驗的標準。

讀書積淀了智慧,讀書成為了一種精神寄托,讀書應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也是提高個體文化素養的重要舉措。作為一所學校(一個家庭),總要考慮用什么機制來推動孩子們去讀書。據說,在每個猶太人家里,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就會讀《圣經》給他聽,而每讀一段后,就讓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從小讓孩子感覺到“書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