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5 10:51: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論語》;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意義

【論文摘要】:《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以繼承和創新態度去學習、理解論語、借鑒論語寶貴資源。《論語》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思想。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意義在于: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政以德”的政治觀;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其在治國中的重要。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須處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關系,這也是借鑒《論語》意義所在。隨著經濟發展,利己主義傾向抬頭,社會主流價值觀傾向于經濟中心論,物質意識被強化,經濟發展與經濟收入成為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全部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寶貴遺產。重視和借鑒《論語》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一、“仁學”思想重在在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仁”是《論語》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確立“仁”這個做人的最高準則,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交往的秩序:與人為善、與人為愛。

(一)什么是“仁”?

《論語》開篇就闡明“仁”的根本立足點。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血緣紐帶,指向個人品質、家庭倫理和治國平天下的有機統一,這個意義上仁的“孝”“悌”是整個儒家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石。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這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也確立了個人行為準則: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為仁之方也矣。”③這是對他人行為的要求,也是實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這里“以人為本”超越了個體自身,波及到整個社會關系之中。“仁”要求個體在行動時要從自身與別人兩方面約束自己,也就是實行“忠恕”之道。這是《論語》思想的基本原則,樹立了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④就個人性格來說,必須剛強、堅毅、執著;在行動上,必須語言謹慎、質樸、正直。從反面來看,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在這里“說”和“實際行動”脫離,內心缺乏正直、誠信。只有具備這些心理品質,才有可能孝悌、實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實現真正的“仁”。

(二)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論語》“仁”思想,貫穿“人本理念”:人與人之間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內在價值體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上是以仁的態度來對待所有人。這一思想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

“忠恕之道”啟示就是人與人之間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誠信為本;對別人要團結友愛、寬容大度,個人要具備與人為善、團結他人、寬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將兩者有機結合。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鑒意義。

《論語》對個體價值取向將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狀況作為出發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須能了解大學生當前生存狀態: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心理層面。更主要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肩負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時將思考他人、集體、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教育中,須重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溝通、交流,努力把引導人、教育人、改造人與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機結合起來。

二、“為政以德”的政治觀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

《論語》通過對“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為政以德”,即以“仁”為核心的“德政”主張。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⑤就是說,國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國家,他就會像北極星那樣,泰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使眾多的星辰環繞著他。國君只有具備“仁”基礎上的道德,實施德政,才能夠成為眾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實現被“眾星共之”呢?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提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們)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從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這里,孔子仍強調個人須具備優秀的品質、正直的品格。但這是不夠的。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⑥將德政擴展到和個人優秀品質、孝順父母、慈愛百姓結合起來,這樣,德政就擴展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德政是每個人的政治。

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教育體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內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處事,缺少長遠性的戰略眼光,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重視以下問題:

必須重視“孝悌”思想,這是為人的基礎。《論語》“孝悌”思想是超越時代、超越時空的。當前利益多元化導致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時,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個人思考。大學生在與人相處、參加社會實踐中,難免出現價值取向沖突。當前大學生誠信問題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戰,而《論語》“仁愛”“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論上啟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積極挖掘《論語》有益思想,重視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導意義。

大學生須培養“正直”、“誠信”、“責任感”、“理想信念”意識。當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種亞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學生的做人原則。價值取向也出現不良現象,這都是在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論語》中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培養及不懈追求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⑦“學”指什么呢?如僅理解為學知識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聯系《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一詞古代兩種含義:一是"博學";二是相對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這里所謂“學”,是指“明明德”的“大學”。人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習得的,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學習知識不是目的,在于對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揚和追求,努力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從而“止于至善”。

由“學”到“仁”,道德品質由抽象轉為具體:家庭倫理、個人道德行為及個人道德追求。在《論語》中,主張對個人道德品質追求須有一個學習體知過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見最重要是樹立對“仁”的態度,回歸到對自己的要求、規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將其視為不懈追求的過程。孔子贊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⑨的精神。歸結起來,在個人道德修養上追求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正是當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錘煉道德品質,發展自己。

總之,《論語》蘊含深刻的為人、修身、治國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鑒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繼承《論語》精髓,在創新基礎上將其應用于人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以及完善人格培養,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蘊的基礎上健康前進。

注釋

①⑦《論語·學而》.

②《論語·顏洲》.

③⑨《論語·雍也》.

④《論語·子路》.

⑤⑥《論語·為政》.

⑧《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