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學的戰略探討

時間:2022-12-16 04:18:25

導語:小學德育教學的戰略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教學的戰略探討

一、革新課程,更新理念

1.德育課程理論融合現實生活實際。德育教育內容無處不在,但現如今有許多學校倡導的卻是蘇格拉底的知識即道德,因此他們對道德品質形成只寄期望于大量灌輸知識上,而輕視實踐,造成嚴重脫離生活實踐的結果。這樣的德育是空喊口號,無源之水。作為小學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可以組織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的系列活動,旨在讓學生在生活中體味到尊老愛幼、團結同學、熱愛勞動的甜美滋味,或者根據學生中各種不道德現象進行隊會討論,暢所欲言自己的體會,讓他們自己感受道德的力量,進而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2.傳統德育教育更新人本教育理念。要想形勢革新,首先要革新理念,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德育理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新形勢下的德育首先倡導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從學生的思想和認識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德育方案。一次,某學校組織德育教育,大喇叭呼喊著孩子馬上到多媒體教室集合,集中看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宣傳片,學生們蜂擁而至,但不到半個小時,孩子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斷斷續續地往外跑,說是上廁所。一問才知道,孩子們認為太不好看了,只好說謊出來了。班主任教師把學生們領回教室,給他們放了一個動畫版本的德育片,孩子們都聚精會神地看起來,動都舍不得動。這樣的方式真正遵循了孩子們成長的規律,符合了現代人本教育理念,這樣德育效果是很有針對性,能夠及時引導,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呵護天性,固本求源

小學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最基本條件就是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年齡特征與心理需求為出發點,不能將其看成可捏可收的橡皮泥,違背孩子成長規律地去制定各種不可行的條條框框,扼殺孩子天性的同時德育工作還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布魯姆曾經將現代學校比喻成屠宰場,教育工作者與領導將孩子的個性和思想無情地扼殺,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其實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也希望通過一種方式實現德育效果,但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其實,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從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入手,蹲下身來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熏陶。

三、內心體驗,活力煥發

發自內心的東西才是深刻的東西,要把教師所傳遞的品德、規范信息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信息,讓學生在心里進行消化吸收,然后外化為實際作為。教師需要從各種實踐活動下手,組織行之有效、氛圍濃厚的德育活動,以激發學生內心切身體驗的興趣與成效。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實施“一日班長”的制度,讓每一位同學在這一天充分感受作為班長的成就感和為班級服務的榮譽感,進而激發他們內心有他人的全局意識和組織管理的團隊精神,這些寶貴的體驗,能夠煥發學生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對今后人生的看待也戴上了陽光的眼鏡。因此,教師的引導,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只要每天關注學生的生活細節,就能提醒學生走向健康、和諧的道路。任何思想道德教育,都要鼓勵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體會、總結、提高,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提升道德水平。

四、德育示范,熏染無痕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還不是很強,但他們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一個榜樣的力量至關重要,它比日常強加的知識灌輸與嚴厲說教效果要好很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一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讓學生開扣暢懷,那就自己每天端正衣著,不讓學生亂扔亂放,那就自己主動撿起,不讓學生口吐臟字,那就自己謹言慎行,這樣的德育工作耳濡目染地滲入到學生日常見聞中,給學生傳遞一種正能量的精神信息,這種不隨意責備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其德育水準會出現明顯的提升。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德育工作應切實本著以人文本、精心培養、德育深化的目標進發,領悟德育的真諦,探索一條小學生德育提升的光明之路。

本文作者:宋春曄工作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