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環境創設分析
時間:2022-10-18 03:08:16
導語:小學德育環境創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何活動都是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環境育人”的功效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在所有的育人環境中,德育環境是最重要的環境之一。能夠對德育活動構成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一切因素的總和,構成了德育環境。在小學德育工作中,不斷優化德育環境,改進創新德育方法,有效整合家庭德育與社會德育資源,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一、創設良好德育環境的重要性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墨子高度重視環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說明有什么樣的環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樣的人,高度肯定了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作用;荀子也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擇鄰而居,三遷其所”……無不說明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環境對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反之,惡劣的德育環境則可能反向阻礙學生良好品德的生成。當前的德育工作基本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德育的內容過于空泛,自上而下“應景式”的道德教育使得學校德育如同“走過場”;二是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現象嚴重,德育功能被“弱化”和“簡單化”;三是承擔載體相對單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會教育的異化使得學校成了獨當一面的主要責任者;四是德育方法過于陳舊和枯燥,以口頭說教和填鴨式灌輸為主的德育方法對當代的中小學生收效甚微。因此,豐富德育工作的內涵,創新“寓教于樂式”的德育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德育質量勢在必行,應該引起廣大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
二、從三方面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
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包括學校德育環境的創設、家庭德育環境的創設和社會德育環境的創設三個方面。(一)學校德育環境的創設。首先,構建優美的物化環境,以物育人。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是隨便安排的,孩子周圍的環境對他應有所誘導,有所啟示。”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校園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個走廊、每一面墻壁,都應該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教育氣息,成為一種思想的傳遞、一種文化的表達。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使師生如沐春風,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激勵和約束的功能,豐富凈化師生的靈魂。其次,優化健康的人際環境,以人育人。在學校環境中,師生的行為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集體輿論導向的指引,因此,學校一定要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輿論導向,有目的地培養良好的校風和班風,營造師生之間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如果一所學校有著求真務實的治校方略,有條不紊的教學秩序,嚴謹治學的學習氛圍和尊師重教的道德風尚,那么,師生雙方會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教學相長。最后,構建和諧的活動環境,以愛育人。德育即活動,活動即德育。學校在重視課本滲透性德育的同時,要將德育做“活”,才能真正熏陶和影響學生的品行。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鍛煉堅強意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陣地。學生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式德育活動,進行自主探索、自我體驗和自我提升,體驗生命中的真善美,遠遠比說教式的德育方法奏效很多。因此,學校德育要緊緊抓住“主題活動”這一有效載體,并將“愛的教育”貫穿其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感受愛與感恩。(二)家庭德育環境的創設。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生活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目前普遍存在三個誤區:一是許多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規避自身責任,甚至將孩子的教育義務全部轉嫁給學校和老師;二是重智育,輕德育,一味注重考試成績,導致教育重心偏離;三是放任自流,順其自然,對孩子的不良習慣沒有加以及時糾正。家庭教育環境的改善對孩子的影響相對于學校來說,更為深遠。家長要想走出家教誤區,必須轉變家教理念,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切實自覺地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要為孩子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科學民主、幸福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更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身修養,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學會用正確和適當的方法去影響、教育子女,切實增強家教質量。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熏陶和引領孩子。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善于傾聽和溝通,要做孩子的朋友,學會理智地愛孩子,做到“愛而不縱,嚴而有格”。此外,家長還要密切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努力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德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家校聯合,齊抓共管,相互促進,才能真正取得效果。(三)社會德育環境的創設。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指出,“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社會環境是直接影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外部因素,學生也必須了解和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參與其中,才能形成將來為社會服務的學習動力。近年來,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各種社會失德現象也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成為困擾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積極營造和優化社會德育環境,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在社會教育中加強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加大凈化文化環境力度,推進成年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普法教育和法制環境建設,努力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與此同時,學校本身也要有所作為。首先,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內管理環境,尤其要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和師德建設,使學生的校外環境得到凈化和適時糾正。其次,要重視學校德育對社會的引領性作用。學校德育要以正面疏導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第三,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辨識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的道德認知能力、辨析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進行理性、獨立思考,做出恰當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
三、德育環境的創設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
小學教育,德育為先。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德育工作必須從小抓起。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的奠基性階段,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包括身體發展、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品德和性格以及審美方面的發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品德和優良的性格能夠為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許多國內外的研究也表明,智力發展好的人并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不是都很聰明,但他們卻驚人地擁有相似的優良品質,比如堅強果敢的決策力、百折不撓的毅力、非同尋常的自制力等等,而正是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促使他們走向成功。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并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學校必須不斷更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學生管理和學生生活全過程,切實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并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作用。同時,家長也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注重掌握科學家教的方式方法,盡可能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不斷優化德育環境,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與禮儀教育,這不僅關系著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也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作者:喻芳 單位:蓋州市東城學校
- 上一篇:心理健康在小學德育的滲透
- 下一篇: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