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13 11:39:00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作用論文

摘要:運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能有效達到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在德育實踐中,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應注意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機結合,探索德育新的方法途徑,從學生主體出發,樹立新的德育觀,注意各學科課堂教學貫穿心理健康教育,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容方法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學生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成長為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對做好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重大促進作用,在德育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達到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培養社會和時代需要的人才。

一、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

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學知識,不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更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德育方法失之武斷、簡單、粗暴,導致德育失效。為做好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深入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學生主體出發,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1、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普遍特點和規律

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除了積極參加進修學習,接受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外,還要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動溫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兒童成長發展特點和規律。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觀察、談話、座談及走訪等形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措施方法進行教育。

1、2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德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施加積極影響,使其形成健康思維、情感和性格的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緩解或消除對教育的抵觸情緒。目前,農村中小學德育由于單方面強調社會要求,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德育工作者純粹說教,強制命令,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德育工作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緩和師生關系,縮短師生心理距離。德育工作者能夠掌握學生心理需要和思想動向,把外在要求與內在需要有效結合起來,立足于學生主體,真正實現德育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1、3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

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把道德認識內化為自己道德素質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道德發展的程度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越大,學生道德發展程度越高,心理素質優秀的學生,其道德素質往往很好。很難說,一個認知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人,其道德水平會很高。德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通過學生主體自我意識、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質的有機調節,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滿足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

1、4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手段

德育過程中,由于心理原因會產生一些德育問題。如:有些學生對集體漠不關心、對同學冷漠、對老師不尊敬、不遵守紀律及不愛勞動等現象,通過深入了解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是由于諸如家庭教育失當、青春期困惑、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原因形成的,這些問題僅僅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難解決。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疏導,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教育氛圍,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指導,能有效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

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徑,以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目標為中心,使兩者形成合力,共同對學生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個人品德。

2、1從學生主體出發,樹立新的德育觀

在德育過程中,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習慣于灌輸、說教、批評,疏于溝通、說服、指導,學生無條件接受,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這種被動的教育方式,激發不起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情緒,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因此,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自身出發,關注學生內在心理需求,樹立以人為本德育觀。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學生的朋友和貼心人,指導學生健康發展。以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心態對待學生,使學生減少思想顧慮,能夠敞開心扉,樂于接受教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2、2注意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學校全體教師都應肩負的職責。任課教師在德育課和其他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而且要貫穿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善于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營造和諧課堂心理氣氛,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公務員之家

2、3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容方法結合起來

目前學校德育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等道德認知及行為規范,忽視了學生內在的道德體驗和道德發展的需要;德育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可以通過塑造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形成優良品德。德育的方法一般以說服教育、品德評價等為主,強調的是理論灌輸和外在強化,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運用談話、心理咨詢、溝通分析、行為矯正等方法,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得到體驗,激發學生要求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興趣和要求發展的主動性。

2、4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和教育學生的能力

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鉆研業務知識,加強自身修養,建立自我完善人格,保持樂觀健康心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方法。德育過程中,德育工作者要以一個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視角看待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細心、全面探究問題根源,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原因,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主動調適自己的行為。同時,德育工作者還要注重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及道德情操,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進學生成長。

總之,農村德育工作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德育工作的各個環節中,有意識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方法技巧,從學生主體出發,根據學生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發展需要,采取恰當德育方法途徑,使每個學生都成長為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