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創新實踐
時間:2022-04-21 03:21:05
導語:中學德育創新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中學生自身生長發育的特點。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最活躍的階段,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反應較為敏感,同時,他們對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動適應的態度,缺乏成人那種先用已有知識系統去審視,然后再逐步認識和承認的過程。同時,作為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傳媒的空前普及化、現代化、復雜化,又促進了他們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發育;另一方面,嬌寵又使許多孩子的部分心理滯后發育。這樣急于參與而又缺乏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學生必然對其所感興趣的事物兼收并蓄,從而受到消極反面因素的污染。
2、學校教育的缺陷是導致中學生德育問題的一個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重智輕德。一些升學無望的學生,產生了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這是德育問題產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教學上,內容單調,本本主義,加之教材要求高,難度大,學生感到壓力大,且枯燥乏味,無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與學生之間的差距,難于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有的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只教書不育人,有的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3、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不良的社會文化也會導致中學生的德育問題。一是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對中學生進行教唆、引誘,使中學生的德育行為失之規范;二是某些低級、庸俗的社會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網絡環境的不良影響。部分學生由于長期處于某種不良環境,耳聞目睹社會消極的反面現象,久而久之,誤認為黃、賭、毒以及坑蒙拐騙搶等違法犯罪行為是社會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從而形成扭曲的思維坐標。
4、家庭的不良影響是導致中學生德育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是培養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有的家長的極端個人主義等影響、甚至違法犯罪活動,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長甚至還給子女灌輸整人害人、損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潛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長對子女放縱護短,嬌生慣養,使之養成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稱王稱霸的個性品質。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粗暴,對子女動輒就拳腳相加,孩子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騙辦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與家長產生敵對情緒,棄家出逃。
二、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解決措施
1、提高師德修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老師要每時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學生傳達好的品德,這樣,才能給學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首先,教師要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增強為社會主義獻身的力量和勇氣,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生事物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主流,用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去教育他們、鼓舞他們,激發他們投身學習的熱情,自覺識別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加強課堂德育理論學習。學生除了在學校組織舉行的各類活動中可以感受與學習到良好的品德,還有一部分知識的來源是在課堂上學習來的。課堂上的教育傳輸的是理論知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可實施性,但是,理論知識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學生只有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后盾,在實踐中才不會出現盲從以及錯誤的事情。
3、制定獎勵制度,鼓勵學生。學校一方面要教育學生的品德,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關的鼓勵措施,使學生有動力、有激情向好的方面學習。這里的鼓勵措施針對的一方面是學生,一方面是班級。學校對于思想品德好、同時做過好人好事的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這種獎勵對于鼓舞身邊的同學是很有幫助的。
4、加大投入,優化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而中學生所處的時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關鍵時期。它不能單靠課堂的教育方式來解決問題,德育與整個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要加大投入,使學校成為學生生活的樂園、求知的學園、溫馨的家園、美麗的花園。同時還應重視創造德育環境,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凈化校園育人環境。校園與社會聯手,堅決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大力著手校園周邊“綠色網吧”的建設。
5、家校聯合,共同教育。學校雖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僅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重要因素。學校的管理體系往往是很難衍生到家庭中的,只能為家長提供教育方面的建議與指導,使家長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樹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確思想。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言行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長的不良行為和思想傳播給子女,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設置障礙。讓黃、賭、毒遠離家庭。家長應當平等對人,規范自己的行為,凈化家庭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一開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總之,中學德育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需要我們具有全局意識和歷史責任感,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需要不斷的創新方法和途徑。
作者:隋洪濤工作單位: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池西區第一初級中學
- 上一篇:儒家思想對中學德育的啟發
- 下一篇:傳統節日文化的道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