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資源在中學德育中的運用

時間:2022-10-24 11:38:57

導語:大學文化資源在中學德育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文化資源在中學德育中的運用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成功的德育,便沒有成功的教育。”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知識能力,更是學習怎么做人。中學生思想正處于多變不穩(wěn)定狀態(tài),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將對其未來成長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一時期,中學生又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此時的德育,也就顯得有難度和格外重要。我們知道,高中生首要目標就是上一所心儀的大學,實現其人生的價值,他們對大學充滿期待和向往。所以,依托大學文化資源,引導中學生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提高鑒別力和鑒賞力,提高德育素養(yǎng),是實現中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目前中學德育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青少年逐漸形成了許多嶄新而進步的道德觀念,如開放意識、效益意識、法制意識、時間意識、衛(wèi)生意識……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在這個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急于追求成功的時代,每個人都過早地加入了競爭的潮流。家庭教育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發(fā)生傾斜,家長們過分地重視孩子們智力開發(fā)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注重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他們心靈的健康,望子成龍心切。中學教育因此逐漸偏離了素質教育的主線。面對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期許和評價,追求升學率,學校逐漸走上了應試教育的道路,學校以分數至上為教學目標,上級主管部門也以此作為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另外,社會價值觀念的一些消極、模糊和混亂,給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社會不正之風,不可避免地腐蝕了青少年思想的健康,必然導致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的下滑和無所適從。目前,中學生中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正確與錯誤并存,是非界限不清,思想傾向不鮮明的大有人在。思想品德教育是隱形的,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效果,不可能通過幾次談話、交流、幾次主題班會等來完成的。再加上缺乏專業(yè)的德育教師,教育方法陳舊單調,形式化明顯,難以與學生深度溝通與交流,以管代導,造成了學生對德教的不以為然,甚至是反感,這一切都造成了當前中學德育的缺失和存在的種種問題。

二、大學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積淀、自身的成長和多重時代的外部環(huán)境交替、影響,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知識內涵、知識權威、社會影響力等。它包含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主要內容,形成了以校園精神、校園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場所,精神文化就成為大學文化的核心,它蘊涵在大學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之中。大學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交融的場所,它深含著深刻的求真、求善、求美、寬容、民主、社會責任、學習批判等人類最能體現人性的精神要素。這種校園內特定的風氣和氛圍,是最具有滲透力的一種德育因素。它體現在學風、教風和校風中,凝練在校訓、校歌、校徽、校牌、校服、校史等之內。這種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因素。它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學子,追求精神境界的道德崇高。縱觀世界名校的校訓,無一不是體現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耶魯大學的“真理、光明”、哈佛大學的“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普林斯頓大學的“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哥倫比亞大學的“從你的智慧之光我們看到光明”、加州理工校訓“真理使人自由”等都充分積淀了這些名校的文化傳統與精神特質,經過幾年的學習、熏陶,大學的精神就會浸潤到他們的言行中,深入他們的頭腦和心靈,直至影響他們的一生。文化對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是無聲的、漸近的,更是長遠的。而大學文化更要通過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構筑群體認同的意識體系,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格調高雅的各種活動,逐步形成彌漫于整個校園并體現學校風范的、蓬勃的、進步的、健康的、文明的精神氛圍,以啟迪心智,陶冶情操。校園文化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作者:傅江 單位:南京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