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學德育評價問題淺析
時間:2022-10-24 11:40:58
導語:現階段中學德育評價問題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評價主體錯位
“所謂德育評價,就是教師和學生等群體,依據一定的社會評價標準,對學生的道德品質作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然而很長時間以來,中學德育實踐往往忽略了道德學習的主體,將德育評價的權利全部交給教師,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在德育評價中,如果只有教師才具有道德評價的權利,片面強調教師的道德權威,將會加大教師工作壓力,極大增長教師的主觀隨意性,從而可能會導致部分教師出現不負責任的態度;而學生一旦被當做客體來對待,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往往只會根據評價者發出的指令被動行事,而對評價結果則一聽了之,沒有申訴及辯駁意識,缺乏對自己言行反思的動力。
2.評價形式過于簡單
目前中學德育評價形式十分匱乏,往往都是通過教師的評語或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考核,以成績的好壞來決定思想品德。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實際上都是無法對學生的德育評價真正起到實效的。以教師的評語作為評價方式,是將教師作為德育評價的主體,依靠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所得印象來進行德育考核,賦予了教師極大的主觀性,有可能導致德育評價缺乏公開性和公正性。而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考核,將德育評價與量化的理論題目畫上等號,用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生的道德等級,忽視了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引導教育,不僅偏離了德育評價的初衷,更會導致學生一味地注重死記硬背,出現“高分低能”的尷尬情況。
3.評價內容偏失,脫離學生實際
綜觀學生的操行評語,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評定的雷同現象十分嚴重。社會上甚至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評語大全,幾乎從各個方面提供了評語,這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但也讓德育評價成為了工業化的流水線。類似“該同學成績優秀,學習態度端正”、“敬愛師長,團結同學”等一系列評語空洞而不切實際,內容模糊且多與學習成績掛鉤,不僅敷衍了事,而且缺乏針對性和適用性,脫離了學生的行為實際,無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從而失去了德育評價應有的教育、激勵功能。
4.評價目標缺乏科學性
德育評價受德育目標決定,德育評價的目標是德育目標的具體化,因而如何樹立起符合中學實際發展的德育目標對于德育評價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育評價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認知,激勵學生全方面、多層次發展,然而現階段條件下,中學德育評價目標出現了歪曲、難以操作等現象。學校所設定的德育目標過于功利化,認為既然要對德育作出評價,那么就必然要分出層次,評比出優秀的學生,而這將會導致學生一味追求成績,忽視了道德與社會能力的養成。德育目標在確定時大多只考慮到教育者的意志,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要,使得這種德育目標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顯得大而空,德育工作者往往側重于考慮自身的工作能否讓領導、家長們滿意,也以這種滿意度來衡量德育成績,使得德育評價形式化且功利化。同時,我國目前并沒有具體的德育評價標準,現行的評價標準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亟待修正完善。
二、改革中學德育評價工作的對策建議
1.注重德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中學德育工作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德育評價的主體地位由教師勝任,而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這種單向式德育評價模式具有極大的弊端,學生的品德評定往往是由教師憑經驗、印象給出,如果教師缺乏應有的素質,評定的準確度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評錯。因而,我們應當積極拓寬德育評價的主體,使之多元化。德育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一方面,中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過程也是其個人經歷的體驗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種種認知活動產生對道德的深刻認同,并逐步內化為個體的行為習慣,因而要加強中學德育教育,必須落實德育評價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評價過程中,采取學生自評以及互評等方式,相互監督相互促進,使德育評價切實發揮出功能,提高德育評價工作的民主性、參與性以及公平性。另一方面,我們當然也不能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樣不能忽視教師評價的作用。長久以來,我國中學的德育評價都以教師為主體,這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教師畢竟經驗豐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看得更遠更高,對于學生個人的品德發展能夠提出可行的建議,指導學生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總之,在德育評價實踐中,教師必須要發揮引導作用,同時還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在德育評價中能夠獨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權利,真正參與到德育評價活動中。此外,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等都是德育評價的主體,要重視德育評價主體多元化。
2.推動德育評價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中學德育評價的內容包括德育管理及其效果評價、德育實施過程及其效果評價以及學生道德素質評價,而傳統的中學德育評價往往過多地注重前兩者而相對忽略了學生道德素質的評價。對此,首先應該提高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水平,對于教育者要提高準入門檻以及加強執教能力的考核,而對于受教育者則要加強道德批判能力的培養,具備評價素質;其次,要豐富德育評價內容,從單純重視道德認知成績的評定轉向綜合素質的考評,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日常表現以及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還要加強學生自主德育實踐及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評價。而根據評價內容的豐富,在德育評價形式上面我們也要進行不斷創新,采納吸收國內國外優秀的實踐成果。例如:(1)巧用亮點卡,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將評價細化到個人,由專人統計每天的個人德育情況,每周進行總結,根據加減分的情況,選出本周之星,通過頒發亮點卡的方式來激勵學生。(2)引入家長評價。家長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鼓勵家長參與德育評價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真實情況,及時糾正,也能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3)勤用激勵性評價語。激勵性的評價語能夠讓學生的自尊心感覺受到尊重,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勵性評價效果會遠遠好過與老師的批評,因而要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鼓勵,促進其奮發上進。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記錄,建立德育檔案,把學生基本情況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活動記載、教師評語、反饋意見等放入檔案,為學生的品德評價提供依據。
3.制定發展型的德育評價目標
德育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看到,一路走來,我國的德育目標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其總體走向是“從社會本位走向人與社會的和諧,從依附個體走向獨立人格,從模式化德育走向個性化德育”。同樣地,我國中學的德育評價目標也在不斷發展并將繼續發展下去,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促進學生思想政治道德認知水平的發展提高。為了提高中學德育評價的科學性及可持續性,我們必須制定有針對性的、適度的可持續的評價目標。一方面,作為德育評價工作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掌握德育評價的度,既要表揚學生,又要進行適度批評,過分頻繁的表揚與批評也不利于學生的德育發展,真正有效的德育是順應學生的天性,引導并糾正其道德行為,站在生命哲學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去喚醒他們的道德生命,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另一方面,要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要有針對性,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例如,對低年級孩子的激勵以精神鼓勵為主,可以用微笑、點頭或親切的語言進行并且這種激勵應該持續不斷;對于中年級孩子則要給予其更多受激勵的機會和舞臺,讓其從展示自己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自信;而對于高年級學生的激勵,真實誠摯的語言比什么都重要。因為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生長時期,他們的心理敏感程度相當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與其多多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
4.建立完善的德育評價體系
針對我國現階段的中學德育評價工作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必須建立并完善目前的德育評價制度,將中學德育評價作為一項制度納入到相關管理部門的實際工作之中。第一,建立中學德育評價信息系統。信息溝通是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同樣地,收集并整理出相對完善的德育信息是進行中學德育評價的基礎工作之一。由于中學生的數量相對較為廣泛,且其思想帶有很大的可塑性及復雜性,相對變化較快,中學生德育資源雖然很豐富,但若要收集整理中學德育信息卻是一件相當復雜且困難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對中學德育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運用現代化手段,建立起中學德育評價信息網絡,對各類德育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交流使用,時刻改進評價系統以便使德育評價活動更加科學有效。第二,建立完整的中學德育評價工作制度。中學德育評價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的管理活動,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評價工作制度,將各個部門的各項權利與義務制度化,規定工作的范圍,針對不同的德育活動開展程度不一的德育評價工作,定期檢驗考核評價活動的主體,才能夠相對確保中學德育評價工作的透明公開與順利進行。第三,建立相對獨立的德育評價組織。中學德育評價工作的開展必然會觸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建立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評價組織有助于確保德育評價工作較為公開公正,可以使學校德育的組織者更清楚得認識到自己的得與失,對自己有更準確的定位,提高德育評價的準確性,從而真正發揮德育評價的目的。此外,我們可以建立專門的德育評價基金并由這個相對獨立的評價組織進行保管,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評價人才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確保其工作的開展有著強大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監督中學德育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作者:孫丹 單位:揚州大學
- 上一篇:大學文化資源在中學德育中的運用
- 下一篇:小企業會計制度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