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寫作存在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5-24 09:59:34
導語:電視新聞寫作存在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寫出優秀的電視新聞,促使電視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成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入手,針對電視新聞寫作存在的問題,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以期促進電視新聞事業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電視新聞;寫作;問題;建議
當下,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公眾平臺、抖音短視頻、新聞APP等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促使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寫出優秀的電視新聞,促使電視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成為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正視的問題。電視新聞是以圖像和聲音為載體向觀眾傳播信息。因此,電視新聞寫作要遵循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才能讓觀眾既聽清楚又看明白。那么,電視新聞具有哪些傳播特性呢?在實踐中,電視新聞寫作常常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呢?
一、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
(一)聲畫并茂,視聽兼備
電視新聞以聲音和圖像為載體傳播信息。這個特性要求電視新聞寫作要“為看而寫”,也就是說要為觀眾在看電視畫面時能夠更好地理解畫面而寫作。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寫作不能根據電視畫面進行“看圖說話”式的描寫,造成聲音與畫面過多重復,同時也不能脫離電視畫面造成“聲畫兩張皮”的問題。
(二)線性播出,稍縱即逝
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不同,報紙新聞的讀者可以任意決定閱讀順序和閱讀速度,而且可以反復閱讀;而電視新聞是線性傳播、稍縱即逝,觀眾只能按照順序接收,而且思考的時間較少。這一特性就要求電視新聞寫作要行文順暢、線索清晰,多采用時間順序結構。
(三)覆蓋廣泛,群眾性強
電視新聞傳播的地域廣泛,且觀眾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另外,收看電視新聞的觀眾接收信息一般具有隨意性,往往不是那么專注。所以,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寫作要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多用口語化詞語,讓觀眾一聽就明白。
二、電視新聞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一)題文不符,以偏概全
標題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標題寫作是電視新聞寫作的重要一環。電視新聞標題寫作最基本的要求是緊貼主題、準確概括新聞中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在日常寫稿中,有的電視新聞記者寫的標題與正文內容不符,出現以偏概全的問題。如一條新聞的標題是《XX省地鐵列車本地化制造率明年達100%》,從標題上看,這條新聞主要是報道XX省地鐵制造的情況,但其主要內容是通過介紹XX省地鐵制造情況來由點帶面地介紹該省制造業的發展狀況。又如一條新聞的標題是《老年生活也有暖暖“夕陽紅”》,這條新聞報道了X市在養老方面所做的各種工作,包括建設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為特殊困難老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等。這條新聞的標題非常籠統,并沒有準確概括新聞的實質。
(二)導語牽強,文不達意
導語是新聞的開頭部分。電視新聞的導語要揭示新聞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內容,用以牽引全文、吸引觀眾。[1]電視新聞導語有很多類型,概述式導語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概述式導語寫作要求記者提綱挈領、高度概括新聞內容的核心事實。但是在日常寫稿中,有的記者寫的概述式導語卻很牽強,起不到統領全文的作用,更不能讓觀眾領會報道的主要內容。如新聞《跨越千里的愛心幫扶》的導語說“這個六一,遠在千里之外的和田縣巴格其鎮布砍拜村困難家庭兒童收到了來自水磨溝區葛家溝西社區捐贈的兒童節禮物。”這條導語讓觀眾以為這篇新聞要介紹困難家庭兒童收到兒童節禮物后的情況,但新聞介紹的卻是在捐贈活動現場,捐贈方捐贈了哪些物品,捐贈方將以快遞方式把物品寄給困難家庭孩子,并將在轉移就業等方面給予該村幫扶。這篇新聞的導語比較牽強,沒有準確概括新聞的核心內容。又比如《社區精準服務到戶到人到心》這篇新聞的導語說“XX社區積極開展心理健康防護工作,通過推行‘一分鐘休息放松法’等方法,為居民疏解焦慮情緒,做細做實社區工作。”但是新聞正文卻說的是“社區推出了‘一分鐘休息放松法’,讓社區干部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隨時活動、放松身心,舒緩工作壓力。”導語說為居民,而新聞正文說的是為社區干部,前后不一致,出現了張冠李戴的問題。
(三)選材欠妥,無法印證
電視新聞的素材選擇非常重要,素材是否典型直接影響報道的傳播效果。如果一篇報道的主題好,但是選擇的素材不典型,素材無法印證主題,無法為主題服務,那么報道的主題也就無法較好地表現出來。如新聞《市民政局多措并舉做好民生工作》的主題是“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備受關注,市民政局積極行動,及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福利金、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多措并舉做好民生工作。”但是報道選擇的素材是市民政局工作人員關注87歲老人張兆營的高齡補貼發放情況,這個素材并不能很好地體現民政局“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又如新聞《我市燃氣部門正常營業保供應》的主題是“在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市367個購氣點全部正常營業,滿足市民24小時購氣需求。”但是選擇的素材是一位一直用充值寶購氣的居民,這個素材完全體現不出燃氣部門正常營業保供應的作用,素材無法印證主題。
(四)脈絡不清,結構繁瑣
“線性傳播、稍縱即逝”是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這個特性要求電視新聞寫作要線索清晰,多采用時間順序結構。但在日常寫作中,電視新聞記者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如《核酸檢測采樣工作在我市全面推進》這篇報道,先說了早上8點30分,市中醫醫院核酸檢測采集第一組開始做核酸檢測的準備工作,然后又說到上午10點整,采集工作正式開始。然后,話鋒一轉,接著又說到早上7點30分,市友誼醫院90名醫護人員開展核酸檢測采集工作的情況。這篇報道的時間線索不夠清晰,讓觀眾感覺混亂。
(五)聲畫不搭,影響收看
聲畫并茂、視聽兼備是電視新聞獨具的傳播特性。電視新聞寫作要有畫面感,保證聲音和畫面互相配合,共同呈現新聞信息。在電視新聞寫作中,常見的“聲音與畫面不搭”的問題有兩種情況,一是聲音解說細節過多,與畫面表達信息重復,影響觀眾收看,甚至引起觀眾反感。如新聞《民族團結一家親——立井北社區舉辦聯誼活動,促進民族團結》,開場畫面展示的是社區群眾跳舞的場面,解說詞說“現場歌曲一杯美酒、舞蹈麥西來甫引得觀眾陣陣掌聲”,這句解說詞就顯得多余,甚至會引起觀眾反感。“聲音與畫面不搭”問題的另一種情況是聲音和畫面完全脫節,出現“聲畫兩張皮”的問題。[2]如聲音在介紹某市的交通便利情況,而畫面呈現的卻是樹木花草,就存在聲畫不符的問題。
(六)術語較多,不易理解
電視新聞因觀眾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和收看具有隨意性,所以要求寫作要通俗易懂,讓觀眾一聽就明白。但在電視新聞寫作時,記者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如《市植物園百種春花競相綻放》這篇新聞中出現了喬灌木、地被花卉、宿根花卉等多個專業術語,觀眾收看效果較差。又如《電力公司老舊小區電力改造》這篇新聞中出現了低壓出線、裸導線、供電半徑、容變壓器等多個專業術語,讓觀眾感覺晦澀難懂。
三、針對電視新聞寫作常見問題的建議
(一)標題要準確概括
標題是新聞中最有價值的事實的凝練,具有直接表達新聞主題的作用。準確是電視新聞標題寫作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記者在撰寫標題時,要對新聞內容有準確把握、高度概括的能力,做到用詞準確凝練。[3]如上文提到的“XX省地鐵列車本地化制造率明年達100%”這條標題,只關注到了局部而沒有顧及整體,如果用“從XX省地鐵列車本地化看XX省制造業”作為標題,新聞主旨將更加鮮明。另外,上文提到的“老年生活也有暖暖‘夕陽紅’”這條標題,非常籠統,凡是報道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新聞都可以用這條標題;如果用“X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凸顯”作為標題,新聞主題將更明確。
(二)導語要切中核心
電視新聞記者在撰寫概括式導語時,要切中新聞內容的核心,使導語起到統領全文、揭示核心內容的作用。如上文提到的《跨越千里的愛心幫扶》這篇新聞的主要人物是捐贈活動現場的捐贈方,而不是接受捐贈的困難家庭兒童,所以這篇新聞的導語如果說“這個六一,水磨溝區葛家溝西社區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和田縣巴格其鎮布砍拜村困難家庭兒童寄去了兒童節禮物”,這樣,導語和正文就呼應了,也避免了“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另外,導語要準確概括,不能張冠李戴。如上文提到的《社區精準服務到戶到人到心》這篇新聞,既然“一分鐘休息放松法”不是為居民推行的,在導語里就不要提這一句了,在正文里也可以略去社區為社區干部推行“一分鐘休息放松法”的相關內容。這樣,既做到了一事一報,也讓導語概括準確、切中核心,避免了張冠李戴的問題。
(三)選材要印證主題
典型的素材能讓新聞主題更有說服力,典型的素材是新聞報道能否達到良好傳播效果的關鍵。在上文提到的新聞《市民政局多措并舉做好民生工作》中,因為不管有沒有疫情,民政局都要發放高齡補貼,所以關注87歲老人高齡補貼發放情況這個素材并不典型。如果要體現民政局加大救助力度,就應選擇一個疫情期間因經濟困難得到更多救助的居民,這樣的素材才能更好體現新聞主題。又如新聞《我市燃氣部門正常營業保供應》,為了體現“燃氣部門正常營業保供應”這個主題,就應選擇一位到購氣點買天燃氣的市民來采寫,以為新聞主題服務。總之,電視新聞記者選擇的素材一定要能印證主題。
(四)結構要按時間順序
電視新聞是線性傳播,觀眾按時間順序收看,這一特性就要求電視新聞的時間線索要清晰。上文提到的《核酸檢測采樣工作在我市全面推進》這篇報道,如果先說早上7點30分發生的事情,然后再說早上8點30分和上午10點的事情,時間線索就更清晰,也更符合電視新聞傳播的特性。如果不想調整事件的順序,在兩件事情之間加上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上下文也能更好銜接。
(五)寫稿要“為看而寫”
電視新聞通過畫面和聲音向觀眾傳達信息,觀眾觀看畫面的同時,收聽與畫面相關的解釋和說明。電視新聞“聲畫并茂”的傳播特點決定了電視新聞寫作要“為看而寫”。要做到“為看而寫”,首先要做到少而精,不能有太多的解說,否則會干擾觀眾對畫面的理解,甚至畫蛇添足。如《民族團結一家親——立井北社區舉辦聯誼活動,促進民族團結》這篇新聞的開場,完全可以略去“現場歌曲一杯美酒、舞蹈麥西來甫引得觀眾陣陣掌聲”這一句解說,而用帶有同期聲的畫面開場,帶有現場聲音的畫面比解說更有感染力。其次要依據畫面而寫,要為觀眾更好理解畫面而寫,而不能脫離畫面,使聲音和畫面各行其道。[4]這就要求記者寫電視新聞時,要充分了解所拍攝畫面的內容,注意文字與畫面之間的配合關系。
(六)用詞要避免過多術語
電視新聞寫作時,用詞要注意多用通俗易懂的詞語,避免過多使用觀眾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如果有些專業術語非用不可,記者可以用例舉法對專業術語進行解釋。如《市植物園百種春花競相綻放》這篇貼近性很強的新聞,就可以避免用太多專業術語;如果非要用,可以稍作解釋,如說宿根花卉,可以說宿根花卉是指芍藥、大波斯菊等能夠“冬眠”的多年生花卉。如《電力公司老舊小區電力改造》這篇新聞中的“裸導線”,就可以說成“僅有導體而無絕緣層的裸導線”,觀眾就更容易明白。當下,新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觀眾對電視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遵循電視新聞傳播特性,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電視新聞寫作的經驗,從而不斷提升電視新聞寫作水平。
作者:孫曉婷
- 上一篇:網絡營銷發展邏輯及發展策略
- 下一篇:新媒體時代電視記者的采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