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殖民地批判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1 09:07:00
導語:電影殖民地批判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每天緊張的工作讓我沒有時間想家,雖然很累,但是我很開心,甚至有了定居好萊塢的想法。”目前正在洛杉磯拍攝《藝伎回憶錄》的章子怡如是說。在好萊塢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還有多少優秀中國電影人會留守華語影壇?專家指出:華語電影已經到了十字路口,不堅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就會迅速變成好萊塢的“殖民地”。
出洛衫磯,向太平洋方向飛,一路天際蔚藍如海,蘑菇云生滅不息,經過10多個小時后,飛機降落在燈火通明的廣州。回憶起近日的歸國之旅,華僑李先生滿臉興奮,呆在美國三十年,已幾乎被當地文化同化的他,回國后第二天,就特地上碟市購買了《十面埋伏》、《天下無賊》、《2046》等幾部影片:“電影是一個民族的私生活,正好用來解鄉愁。”
但他的美妙心情很快被打擊了,“哪里有東方文化內涵?把演員換成外國的,穿上現代服裝,就和好萊塢影片沒什么兩樣了。”談到觀影感受,李先生的口吻突然尖銳起來。他不知道,幾乎與他發牢騷同時,一位內地導演在奔赴美國參加影展的路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我覺得自己像去西天取經,不知道是福是禍!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提供的資料,今年中國電影產量突破200部,內地電影總票房超過13億元人民幣。但我們能隨口說出的,恐怕不會超過10部,而13億票房里,進賬最多的依舊是進口好萊塢影片,港臺片也取得了3億元左右的票房,拋開《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功夫》三大“暴發戶”,其它國產影片總共只有幾千萬收入:“有些導演亂套西方庸俗片公式,這和解放影視生產力恰好反向而行,要知道,中國過去的電影票房就曾達到20多億元。”中國影協主席吳貽弓如是說。
1.中國名導幾成“黃種白人”
在一篇談及張藝謀的文章里,陳凱歌寫到:“我常和張藝謀開玩笑地說,他長得像一尊秦兵馬俑,假如我們拍攝一部貫通古今的荒誕派電影,從一尊放置在咸陽古道上的俑人大遠景緩推成中近景,隨即疊化成藝謀的臉。”但就是這張具有中國特色的臉,2004年卻被千夫所指。
奧斯卡華裔評委盧燕說,得利于電影《臥虎藏龍》的成功,以及《黑客帝國》中的中國功夫元素,現在美國到處都是功夫片了,“奧斯卡評委對東方文化很有興趣,但中國電影人卻不顧積淀,跟好萊塢去玩什么視覺高科技。”和盧燕的委婉不同,很多網友們的論調直指張藝謀“變節”,為了獲得國際認同,放棄了以前文化表達的欲望,剩下了“圖解”———看圖說話或簡單圖釋:“相見不如懷念,他錯就錯在把觀眾的胃口調得老高,但最后給觀眾的卻是豬食。”
而在一些影評家眼里,陳凱歌、馮小剛、王家衛等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天下無賊》上映后,與票房一起高歌猛進的是如潮惡評:“馮小剛的特技是在眼花繚亂中瞞天過海,節奏式拼湊剪輯,特技做得毛毛糙糙,合成痕跡太過明顯。”逼得馮導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高科技方面是個小孩,學習好萊塢學得好難看。陳凱歌的《無極》雖然還沒上映,但就像一位評論家所指出的:“它當然是一部商業大片,陳凱歌肯定會拿它來說事”,西式魔幻題材加青春偶像主演,朝輕淺的方向滑去顯然是考慮到歐美和日韓的票房環境。
影評人章杰說:“浮躁引發了對文化根的忽視,導演們會漸漸變成黃種白人,集體向好萊塢傾斜、投機。”對于這種異化或曰偏移的沖動,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明會更直白一些,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一書中,弗洛伊德談到了壓抑問題,并認為,現代文明依賴于對沖動的控制。而不加控制導致的后果是今年生產的兩百多部影片里,只有50多部進行了規模放映,其余近兩百部影片消然失蹤。“基本因為質量問題,面對轉型期的商業沖擊,有一些電影工作者放棄了藝術創作,制作水準粗劣。”這是吳貽弓的解釋。
2.新導演熱衷于“出去遛遛”
在今年6月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許多海外電影界人士表示,如果說“第五代”電影展示了中國的古老和開放,那么“第六代”電影則展示了中國和世界的接軌與變化,他們善于將鏡頭對準普通甚至卑微的小人物。這些贊美的話語里,似乎隱藏著一個曖昧的笑容,眾所周知,第六代導演為人詬病的,也是在于“專門販賣小人物故事等社會暗面,向西方獻媚”,對海外電影節過度熱衷,在電影體制尚未變革的初期,他們甚至不惜通過違規操作的方式,從海外獲得電影拍攝資金,確定選題。
根據統計,算上重復展映的影片,今年參加各大電影節的中國影片總數超過兩百部,但獲獎的卻寥寥無幾,國人寄予厚望的《世界》、《戀愛中的寶貝》等統統鎩羽而歸,數據讓人很尷尬。“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導演們總覺得出去遛遛,就能從驢變成馬,這很像是走光秀,裸露出的其實是自卑和功利心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導演說,很多中國影人以參加國外電影節為榮,獲獎成了唯一的目的,他們只想著這樣可以有個交代,根本不管觀眾們的真正需求,也不會去思考中國電影應該怎么突破自身。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所謂的得獎影片成了某些導演“自娛自樂”的游戲,票房和反響證明了這一點:去年霍建起的《暖》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卻只能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放映,最后票房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至于今年在一些小電影節獲獎的影片,坊間盛傳是國際操作的結果,和影片本身價值無關。
3.當紅演員紛紛挺進好萊塢
“中國電影的夢想沒法說,好萊塢的夢想又說不得。”這是上一代內地演員的嘆息。時至今日,連馮小剛都說,這輩子只要能進入好萊塢,就可以安心閉眼了,演員們向往美國不再是忌諱話題。一位專業人士指出,好萊塢文化對中國電影的侵入破壞,還包括在“掠奪”優秀演員上:李連杰、甄子丹、成龍、周潤發、張曼玉、楊紫瓊……那些我們熟悉的身影,一個個滑去陌生的西方,已很難在華語片中見到;2004年,包括張震、鞏俐、章子怡、劉燁等人在內,又有一批當紅演員沖向歐美,劉德華也告訴記者,最近有十個劇本找他,但他最想演的好萊塢片,卻一個都沒有!
“每天緊張的工作讓我沒有時間想家,雖然很累,但是我很開心,甚至有了定居好萊塢的想法。”目前正在洛杉磯,和鞏俐、楊紫瓊等人一起拍攝《藝伎回憶錄》的章子怡,日前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不工作的時候,她喜歡駕駛自己的豐田Lexus車,聽著亞瑟小子和痞子阿姆的歌,在洛杉磯到處逛逛。章子怡還說:“我喜歡在美國自由自在的感覺,以前從來沒想過會在好萊塢拍電影,因為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章子怡的話引起了一些評論家的擔憂,在好萊塢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還有多少優秀演員會留守華語影壇?“在那里,任何一個中國演員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是迎合同化還是卓然而立。”影評人章杰說,美國人并不了解中國,他們筆下的中國人常常令我們難堪,陳沖、鄔君梅、白靈等女星就都是從扮妓女起來的;而專門為中國人寫的本子就更少,像《安娜與國王》這樣為周潤發量身定做的,可在美國的上座情況并不好。
在“如何打入好萊塢”的急功心理下,迎合西方口味自然成了中國演員的捷徑。只是這樣揚短避長,飲鴆止渴,時間一長,就會兩頭不靠岸。短暫風光之后,真正的事實是,這些人不但過不去,而且回不來了,鄔君梅和劉玉玲的遭遇是典型的例子。
4.好萊塢征服中國市場計劃全面啟動
據國家電影局局長童剛介紹,中國電影有150億元至200億元的市場容量,10年后更可達到500億元。但調查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有1萬多家放映單位,2001年只剩下3000多家,現在全國35家院線,只有900家影院、2000張銀幕,另外,我國平均每人至少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而美國年人均觀影次數已達到5.7次,韓國也達到了2.27次。
“它不只是座金礦,簡直就是一座未開發的鉆石礦。”盡管現在美國電影在中國分賬發行,只能得到票房收入的12%,而在其他國家則是50%,但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說,由于中國電影內部開采的匱乏,它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電影市場,“甚至在未來,每生產四部美國電影就會有一部針對中國和東方市場。”這不是空話,按照1999年中美雙方就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達成的雙邊協議,幾年內引進大片配額將增加到50部。而作為先行步驟,好萊塢近年來開始以一種“世界電影”的形象,為自己做了文化包裝:2000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世界10大影片,華人導演的影片占了4部;今年,被國人唾棄的《英雄》、《十面埋伏》又雙雙進入美聯社年度十佳影片;同時,就像NBA拿姚明擴大亞洲影響力一樣,越來越多的華語演員,不知不覺成了美國占領中國市場的急先鋒。“這種將東方情調國際化的策略,掩蓋了好萊塢電影的美國印記和征服野心。”著名電影學者尹鴻說,美國的大眾文化看起來甚至不像是一種進口的東西,這是非常可怕的。在10月份華納兄弟與中影集團宣布成立首家中外合資影業公司后,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明年還有幾家外國大電影公司會進入內地。另外,美國的電影人又把目光對準了中國歷史,《楊家將》、《孫子兵法》、《西游記》、《聊齋》等這些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幾年內將全部變成好萊塢大片!“這無疑是釜底抽薪。”文藝評論家雷達認為,華語電影已經到了十字路口,不堅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就會迅速變成好萊塢的“殖民地”。
結語
希臘詩人卡瓦菲斯在《伊薩卡島》寫到一句話:但愿你的道路漫長!對于中國電影,也許我們可以套用這首詩來祝福:當你啟程前往好萊塢,但愿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現……一路所得已經教你富甲四方,用不著好萊塢來讓你財源滾滾。用好萊塢賦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沒有它你可不會啟程前來。現在它再也沒有什么可以給你的了。而如果你發現它原來是這么窮,那可不是好萊塢想愚弄你。既然那時你已經變得很聰慧,并且見多識廣,你也就不會不明白,這好萊塢意味著什么。
- 上一篇:獨家原創:創新戰略管理,促進農村金融科學發展
- 下一篇: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