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話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9 08:43:00
導語:紀錄片話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中國紀錄片方面的研究
關于中國紀錄片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前從事學者較少,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型紀錄片的熱播,對紀錄片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
1紀錄片發展史的研究
《中國紀錄片發展史》(方方,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闡述和總結我國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的形成歷史、發展過程,獲得成就、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何蘇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把中國電視紀錄片從誕生的1958年到2004年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即政治化紀錄片時期,人文化紀錄片時期,平民化紀錄片時期和社會化紀錄片時期。并就每一個時期最富特征的一些點進行剖析,使四個時期前后連貫,形成脈絡。博士論文《紀錄片下的中國——二十世紀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李靈革,浙江大學2004年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用歷史學的眼光來解讀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在歷史學與紀錄片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博士論文《影像中的20世紀中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唐晨光,南開大學2001年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畢業論文)以近百年的社會發展為背景,論述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歷史以及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此外。《在觸摸歷史與實錄變遷間轉換——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簡述》(肖平,《中國電視》。2005年9期)探討了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發展和創作問題。《中國文獻紀錄片的演變》(單萬里,《電影藝術》,2005。6期)論述了中國文獻紀錄片近80年的歷史演變。《對中國紀錄片的回顧與展望》(黃慰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8期)、《關于中國當下紀錄片》(魚愛源,《電影文學》,2003,2期)、《90年代電視紀錄片發展概覽》(劉樹勛,《電視研究》,2000,8期)等論文對中國當下的紀錄片發展進行了論述和探討。這些關于紀錄片發展史的研究,有的是對中國紀錄片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的論述,有的只是對某個紀錄片很短發展時期的論述,探討了紀錄片發展與社會變遷、文化發展等社會因素的關系,大多以年代和作品創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傾向為斷代依據,對中國紀錄片形成、變化和發展勾勒了一條明晰的脈絡。
2紀錄片理論和創作的研究
紀錄片理論和創作方面的研究占了紀錄片研究中大部分,《中外紀錄片比較》(張雅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J999)通過對于中外紀錄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經典作品的縱向回顧與橫向比較,概述了紀錄片創作的四種基本結構方式,探討了紀錄片之于現實、紀錄片之于真實、紀錄片之于歷史的關系、紀錄片應反映怎樣的文化內涵等問題。《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呂新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對十多年來在中國掀起的“新紀錄運動”進行了實踐上的展示與理論上的分析。此外,《紀錄片創作論綱》(鐘大年,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電視紀錄片制作》(吳保和,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生存之鏡》(姜依文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0)等書都對紀錄片特別是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這些紀錄片理論和創作方面的研究,可以對紀錄片的創作手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國目前紀錄片創作的理論以及美學狀況,對于研究近三十年紀錄片的創作理論與美學特征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現階段對紀錄片的研究中,關注點比較分散,大多著眼于表層分析,鮮見深入、系統對紀錄片進行考察的文章,而對紀錄片發展史的研究中,大多是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考察紀錄片的發展,對紀錄片發展史進行剖析的就更為少見。但是,以上學者對紀錄片方面的研究,為紀錄片話語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史實基礎,為問題的闡述提供了更多視角和切入點。
二、關于話語與話語分析
1話語理論和話語在國內的運用
在西方傳統上,話語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修辭學和濤學,主要研究演講和文學藝術。隨著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傳播方式超越人際交流,話語概念及含義有了很大變化,表現在:其一是超越了對話語的工具性認知,即認識論的話語觀;其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在對話語的認識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以意識形態批評為中心),索緒爾、羅蘭·巴特的符號學(以語言、文本為中心)以及后現代各種文化理論形成匯流,使話語成為當代文化與傳媒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較早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涉及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在兩種形式中一在統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現為上層建筑的國家機器,后一種形式則體現為文化領導權或日話語權。突破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二元結構的意識形態理論奠定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一系列話語的研究中,福柯通過《瘋狂與文明》(1961)、《詞與物》(1966)、《知識考古學》(1969)、《規訓與懲罰》(1975)等著作,不僅對話語做出一般性理論描述,而且對特定領域(如啟蒙運動及其制度化的成就)的話語活動作了“考古學”或“譜系學”的歷史分析。福柯的分析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話語是權力的關系”。在話語的權力結構或權力關系中,一些話語處在優先的、顯著的、合法的或自然的位置上,另一些話語則從邊緣的、被壓制的地位努力抗爭以便獲得社會的承認,從而表現出不同話語之間的意識形態的斗爭。在這里意識形態一詞包含著更為廣泛的制度化意義。某些話語通過意識形態的斗爭最終制度化為社會的共識,并以中立、自然、理性、科學等名義確立為普遍接受的知識系統,某些話語則被忽略乃至否定為謬誤、瘋癲或愚昧。
國內對“話語”(discourse)的運用,主要在四個領域:一是語言學領域,有一種話語語言學,其中的“話語”一詞,指的是:句子,語句。言語,或者篇章。一是文藝研究中的敘述學領域,申丹在《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一書中,對敘述學中的“話語”與“故事”、敘述學中的“話語”與文體學中的“文體”分別進行了區分。劉安軍認為,敘事行為即為話語生產行為,“用名”被意識形態生產的話語市場所決定,并由這個市場權力消費的特性決定其文化身份。第三個領域主要是哲學和思想史等領域。陳曉明于1994年出版的博士論文便以《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主體》為題,陳曉明認為話語恰恰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學概念,它更主要的是一個多元綜合的關于意識形態再生產方式的實踐概念。嚴鋒在《現代話語》一書中使用的話語資源也來自于福柯,他認為福柯沒有提出一般的話語理論,強調的是話語實踐。第四個領域,也是現在話語研究中最為關注的,便是媒介話語的研究。郭路的《對傳播話語權的一點思考》(《東南傳播》,2005年,10期)中認為現階段媒介具有權力,這種控制人們思想意識的權力體現在它擁有傳播話語權。并探討了在市場經濟社會,媒體如何把握手中的傳播話語權,承擔媒體還公眾以知情權的社會責任的問題。吳曉明的《媒介傳播中的話語權傾向》(《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3期)中探討了當代的信息傳播中,信息的存在著的話語霸權現象和話語歧視現象。李敬波的《淺談大眾傳媒之雙刃劍——話語權》(《寫作》,2003年,21期)一文中探討了大眾傳媒及其話語權的影響力和弊端問題。劉曉偉的《媒體的話語統治與傳播效益》(《當代傳播》,2003年,6期)一文中指出大眾傳播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社會政治的需求和公眾輿論的要求,使它在被賦予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的使命的同時,也被賦予了“統治話語”的地位。
2語話分析和媒介話語分析的研究
“話語分析”(DiscourseAnalysis)這一術語首先由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哈里斯(Harris)提出,他在1952年發表了一篇題為“話語分析”的文章,通過分析一篇關于生發水(hairtonic)的廣告,探討了解釋句子與句子之間關系的規則,以及語言與文化、文本與社會情景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這可以看成是當代話語分析的發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英美等國家,許多學科的學者紛紛加入到話語分析的行列,從而促成了這門學科的快速發展,并形成了眾多研究方法和學派。20世紀70年代,在哲學和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影響下,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rCDAI異軍突起,其中代表是福勒(Fowler,R.)、克雷斯(Kress,o.)、費爾克拉夫(Fairclough.114.)和梵·迪克(vanDijk)等。他們把現代社會批評理論引入語言學,不把話語當作反映社會關系的純潔工具,而是接受福柯(Foucault,M.)的定義“話語是有系統組織起來的、反映某一社會集團的意義和價值觀的話語。……這些社會集團限定、描述、并控制關于它自身什么是可以說的,什么是不可說的。不管是邊緣的還是中心的。”(福柯,1971)。通過分析話語結構,尋找其突出的意識形態的特征,以此揭示話語是如何建構和再現權力(Powcr)關系的。從不同角度,借助不同方法,以上四位學者都曾經或正在以新聞報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批評性話語分析中獨具魅力的一個分支,稱為“批評性新聞分析”(CriticalNewsAnalysis)或“媒體話語分析”(MediaDiscourseAnalysis)。其中梵,迪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嘗試將其話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媒體文本,發表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例分析的著作,如《通訊種族主義:思想和言談中的種族主義偏見》(1987)、《作為話語的新聞》(1988)、《新聞分析》(J988)、《種族主義和報紙新聞》(1991)、《精英話語和種族主義》(1993)、《意識形態》(1998)等等。把話語和話語分析引入傳播學研究和媒介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把基于媒介運作和傳播過程的研究轉變為媒介文本研究。費爾克拉夫(1995)在《媒介話語》一書中,把媒介話語分析的方法歸納為:語言和社會語言分析,對話分析,符號分析,批判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社會一認知”模式,文化一類型分析等等。菲斯克(1987,《媒介文化》)在討論電視文化時,開篇就“電視、話題和術語”作了準備性的闡述。他說,為了理解節目的生產以及由此而來的意義的生產,需要理解話語的運作。在媒介研究中,話語一詞最簡單的含義是語言的組織,語言的擴展使用。當語言擴展到非語詞文字的表達時,我們可以說攝影的話語、照明的話語、鏡頭剪接的話語等等。然而話語的形式層面不能取代它的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層面。在后一個層面上媒介研究對話語一詞的使用涉及到媒介產品的意義表征。媒介產品作為一種“話語的實踐”,總會在某個重要的話題范圍內涉及到意義的生產和流通,并表現出不同社會群體和主導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因此,對話語或話語實踐的任何思考必須包括三點:它的話題范圍、它的社會來源和它對意識形態的作為。
媒介話語分析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充分關注,丁和根的《大眾傳媒話語分析的理論、對象與方法》(《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1卷1期)主要從理論背景、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三個方面,在宏觀上闡述了將話語分析應用于大眾傳媒話語研究的相關問題。潘章仙《多學科、多視角的語言研究——話語分析》(《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6期)對主要的幾種話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評述,徐赳赳介紹了VanDiik的話語觀,馬博森評述了Schiffrin&Hamilton關于話語的看法,等等。國內學者不僅對媒介話語分析進行了大量的介紹,而且更多的學者開始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媒介話語分析實踐。王華的碩士論文《英語報刊雜志經濟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語篇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以福勒等人在1979年提出的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為理論框架,結合新聞事件發生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對摘自中外出名報刊雜志的一些對于同一經濟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劉文英的碩士論文《從批評性語篇分析角度淺析中國政府記者招待會:朱镕基政府記者招待會個案研究》(北京語言大學,2007)采用“批評性語篇分析”中的“三維”方法論對于朱镕基的五次記者招待會分別從文本層面,話語層面和社會文化背景層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邱春安《電視新聞訪談節目話語分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9期)通過對借用美國會話分析理論對英美國家電視新聞訪談節目語料進行分析,發現在新聞訪談節目中,采訪者和受訪者在新聞訪談特殊的話輪轉換規則的制約下構建了特殊的互動模式。孫倚娜運用伯明翰話語分析模式對美國電視談話節目(talkshow)的話語語料進行了分析。慈祥《電視娛樂節目結構的話語能力初探——兼論<非常6+1>的話語生成機制》(《紅河學院學報》,2007年4期)將電視娛樂節目視為依照特定程序對語言符號進行編碼的文本,依據語言學和結構主義方法,從娛樂節目的本體特征進行文本要素一結構性分析,闡釋了潛隱在娛樂節目文本之中的形色話語的生產、運作機制和流通、控制過程,等等。
以上國內外學者對于話語和話語分析理論的研究,為紀錄片話語研究提供了理論的支撐,而學者話語分析特別是媒介話語分析的實踐更為紀錄片話語的研究提供了視角參考和方法借鑒,對紀錄片話語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幫助。
三、紀錄片話語的研究
可喜的是,近年來散見于一些學術刊物上的零星論文。已經開始正面涉及紀錄片話語領域。《作為類型的政治運動——十七年電影中的象征與意識形態關聯》(柏佑銘,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4期)、《從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到多元文化的復興——我國軍事紀錄片發展模式初探》(黃莉莉,現代傳播,2004年,4期)、《親民傾向——主旋律紀錄片的一個選擇》(杜軍,《中國電視》,2005年,7期)、《警惕DV影像的國家形象誤讀》(張昌旭,《青年記者》2004年,10期)等論文探討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紀錄片中的表現,以及紀錄片如何更好的構建意識形象問題。《歷史影像與現代新式知識分子的政治行為特征》(印少云,《中國電視》,2006年,5期)、《自任以天下之重——論當代中國紀錄片創作主體的知識分子品格》(嚴芳,《藝苑》,2007年,1期)、《視角更加多元創作更趨自由——淺析中國獨立紀錄片創作》(李薇,《山東視聽》,2005年,10期)、《邊緣紀錄——人文思想的影像詮釋》(韓燕君,《中國電視》,2005年,10期)等論文論述了紀錄片與精英知識分子的關系,并探論了精英知識分子怎樣更好地融入紀錄片的創作中去的問題。《大眾文化語境下紀錄片的生存對策——加強對話性》(梁頤,《新聞知識》,2006,2期)、《電視紀錄片大眾化走向思考》(王秋馥、任慧、許冰,《新聞傳播》,2007年,1期)等論文對大眾文化在紀錄片中的話語表達進行了探析。因為紀錄片的文化特性,一些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紀錄片的話語和話語方式從宏觀上進行了探討,張紅軍的《90年代中國紀錄片的三種形態及其發展態勢》(《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1期)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紀錄片--之所以有翻天覆地的這化,與當代中國的三種文化形態密切相關。官方主導文化、民間大眾文化及學界精英文化這三種文化決定了中國紀錄片的三種主要形態:主旋律紀錄片、大眾式紀錄片及精英紀錄片。90年代中國紀錄片的這三種主要形態在當今文化的影響下,經歷相互間的沖撞與融合,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并日益明顯地呈現出各自的發展態勢。張同道的《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90年代中國紀錄片的文化形態與美學特質》(《電影藝術》,2000年,3期)認為,90年代的紀錄片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文化形態:主流文化形態、精英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形態、邊緣文化形態。這四種文化形態的紀錄片共同構筑中國紀錄片的文化格局,品質各異,風格多樣,矛盾而又豐富,匯成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
以上學者們的研究不僅為我們進行紀錄片話語研究提供了資料和史料基礎,而且一些學者在媒介話語與紀錄片話語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更為我們提供了方法和視角上的借鑒。
摘要紀錄片話語研究是媒介話語研究中的一個分支,主要是運用話語理論和話語分析的方法來揭示紀錄片發展背后的權力與控制問題。現階段相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紀錄片的研究,另一個是關于話語與話語分析的研究。這兩個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出現了相互融合和滲透的趨勢。
關鍵詞紀錄片話語紀錄片研究話語研究
- 上一篇:電視頻道包裝分析論文
- 下一篇:消防工作暨春季防火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