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傳媒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問題
時間:2022-03-25 03:25:00
導語:深究傳媒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傳媒文化的各種突出現象入手,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分析當代傳媒文化對于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其中包括視覺傳媒文化對青少年思維的影響,消費文化給青少年帶來的理想困惑,民主趨勢對青少年參與信息討論等,并希望通過分析能夠給出有效的建議,來實現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視覺文化消費文化培養理論被迫成熟擬態環境
一、當代傳媒文化的特點及突出現象
學術界對文化的定義很多,不同領域對文化的定義不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符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他主要強調了精神或社會心理層面。吉爾茲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為了傳達關于生活的知識和態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表現的、繼承性的觀念體系”。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文化的符號性和象征性。
就傳媒領域而言,傳媒文化是象征符的集合,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如精神層面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及習俗等,物質層面的如傳播媒介、傳播機構、乃至傳播“情境”等。傳媒文化區別于文學和藝術等精神產物,有其功利性,大多不具備珍藏價值,其品位取決于受眾,缺乏早期傳媒的“精英意識”和思辨特性。為迎合大眾口味,它甘于簡單化、商業化,及同質化。
傳媒文化是這個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傳播運行的血液。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演進同樣影響的傳媒文化;反之,新媒介的不斷出現、信息的傳播也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隨著傳媒科技的進步,傳媒文化由印刷文化演進到視覺文化,而經濟形式由過去的工業形式到消費社會,傳媒文化呈現出消費文化的特性。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矛盾加劇,媒體自身的發展也出現了兼并潮,讓媒介文化出現了霸權特性。
1.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區別于文本文化,其傳播載體不是傳統的印刷物,而是各類機器媒介系統,包括從早期的電視、電影到現在如電腦、電子看板等視頻載體,乃至受廣大青少年喜歡的PSP、手機等掌上電子產品。呈現模式也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符號不僅僅是文字,更主要的是動態圖像。
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指出:“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形成知識的印刷和視覺的相對比重中卻存在著對一種文化的聚合力的真正嚴重的后果。印刷媒介在理解一場辯論或思考一個形象時允許自己調整速度,允許對話。印刷不僅強調認識性和象征性的東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概念思維的必要方式。視覺媒介—-我這里指的是電影和電視——則是把它們的速度強加給觀眾。由于強調形象,而不是強調詞語,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戲劇化。電視新聞強調災難和人類悲劇時引起的不是凈化和理解,而是濫情和憐憫,即很快就被耗盡的感情和一種假冒身歷其境的虛假意識。”“整個視覺文化因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眾所具有的現代主義的沖動,它本身從文化意義上說就枯竭的更快。”
而因為視覺媒體傳播內容的形象性,它的符號內涵也更為廣泛,其暗示意義往往在不經意中傳入受眾的心理,并在反復傳播中獲得受眾的認可、甚至模仿。對電視影響的研究以伯格納的培養理論最具有代表意義,其核心意義是:傳媒文化可以培養、建構受眾的世界觀。研究組發現在1967年和1968年的黃金時段節目大約有80%以上的節目中包含一次或二次以上的暴力事件。伯格納通過分析大量的樣本發現,看電視多者會比看電視少者覺得這個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的。
2.消費文化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中,明確提出大眾傳播的經濟功能,指出大眾傳播通過經濟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釋,能開創經濟行為。法蘭克福學派指出文化的生產已經和商業密切結合了,文化產品就是消費品,傳媒文化就是一種消費文化。通過消費將客體、群體和世界建立聯系,鮑德里亞說消費是“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性行為”。傳媒文化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自始自終都滲透著商業的趣味和結構,通過吸引受眾來獲得經濟利益。
這種消費文化負載著政治或廣告任務,通過逼真的視覺效果、音響形式來吸引公眾的關注。在這一隱含的消費意義下,媒體常常在電視中營造出公眾向往的場景來刺激公眾的欲望。
美國的經驗學派提出了受眾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了受眾通過媒體來滿足自己特定的需求,這些“滿足”的背后是傳媒的消費主義,物質利益悄然改寫政治理想和人文關懷等媒介追求,媒介內容開始適應利潤增長的需求,是商家和資本的合謀。鮑德里亞指出在消費時代的傳媒文化有一個重要特點:媚俗。“媚俗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貧乏,而這種價值貧乏是與一種最大的統計效益聯系在一起的:某些階級整個地占有著它”。
3.霸權和民主的博弈
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角逐及媒介機構的兼并潮,必然帶來經濟壟斷和傳播霸權,傳播內容不管他們如何標榜客觀、公正,常常掩飾不了其意識形態和集團利益,例如,西方社會樂于在新聞節目中常出現的場景,“貧民窟”、“流離失所的難民”、“飛機轟炸的場景”、“激動的政治發言人”等符號,使西方世界把第三世界與貧窮、落后甚至愚昧聯系在一起。而忽略第三世界自身獨特的文化和民族特性。
但與此同時,傳播霸權并不能阻隔來自大眾的聲音,傳媒文化帶有消費特性——人人參與。隨著IT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也不斷更新,很多門戶網站紛紛開通了新聞討論渠道,出現了不同過去單向傳播模式的雙向溝通機制,而這一民主特性從電視播出節目的平民化,到集體討論的BBS,再到眾人參與的微博。這種趨勢在以一種擴張的力量在增強。他們以自己的力量在反抗著傳播霸權。
因霸權要考慮受眾的需求,而受眾由于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渠道有限,也要考慮媒體的力量。而這力量不斷在發生磨合,形成平衡。
二、傳媒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1.信息環境環境化
青少年對于社會的認識有片面性,無法達到客觀,其對于社會的了解主要來自媒介信息,他們對社會環境的了解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合復雜化,人們由于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無法對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事物保持經驗性接觸,對于超出自己感知范圍的事物,只能通過大眾傳媒去了解。大眾提示的環境并不是全部的現實環境,而是一種“擬態環境”。換言之,經驗不足的青少年對環境的了解更多的依賴于傳媒文化。正如前文所述,當代傳媒的視覺內容更多的是迎合成年大眾的口味,暴力及各類低俗內容頻出,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少年很難將媒介內容與現實情況加以區分,如果按照日本學者藤竹曉提出的“信息環境環境化”,即人們根據擬態環境來適應環境,則各種擬態環境很可能就演化成現實環境。這也正是美國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與其節目中暴力場景出現頻率上升相關。
傳媒文化的霸權同樣造成青少年對其真實性的懷疑。隨著他們的社會實踐越豐富,他們會發現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區別及相似,他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對這個社會的理解。而當發現現實與自己想的差別過大,他們往往會有一種焦灼感、甚至逃避心理。
2.偶像崇拜
而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學中提到兒童性心理的發展要經過口腔、肛門、生殖器三個階段的自戀期,在告別自戀期進入他戀期,如果人格發展正常,就會具有理想人格,符合社會規范。這一過程“移情”、“補償”起了關鍵作用。如果不能很好的“移情”,就會陷入“戀父”或“戀母”情結而成為精神病患者,青少年需要一個移情對象,而學習、游戲、偶像崇拜均成為移情對象。而大眾傳媒具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在反復播出某個人的“美好形象”時,會逐漸被青少年接受,并成為其追星族。而這種偶像制造功能,又能進一步刺激青少年對其附屬產品的消費,來實現傳媒的經濟功能。而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說,青少年追星是一種尋找自我、尋找感情投射的幻覺安慰。
媒體對偶像的不斷推出,并不是如過去宣傳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傳播方式,它所宣傳的不在世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奮斗歷程和精神境界,而是一種或陽光、或憂郁,美麗大方或帥氣的形象。因為媒體的目的無非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刺激消費。各種選秀節目頻頻,成功的偶像除了不斷展示自己令人賞心悅目的才藝和美麗外,另就是展示自己成名后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刺激的是青少年的欲望。
我們會發現,青少年逐漸將欲望與理想混淆了,或者說他們把欲望放在理想之上,一旦發現自己的理想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時,他們會馬上做出調整。他們喜歡說:“我要過怎樣的生活。”而不是說,“我要獲得什么樣的成就。”他們在自我人格完善的過程中變得迷惑,想獲知的是如何滿足欲望的途徑,而不是如何努力來成就自己甚至社會。消費文化的粗線和功利,讓青少年變得浮躁而虛妄。而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對他們而言變得可有可無。這也是很多青少年步入社會而無法適應的原因之一。
但同時,我們又會發現,因為傳播渠道多樣化和民主化,相比90年代對四大天王狂的熱,現在青少年的偶像追逐多少帶點審視的目光,我們會發現在快男、快女的討論群里總有不少人持有反對和批判態度,在宣傳他們“美好形象”的同時,又會出現他們的“難堪舉動”。大家對“炒作”一詞也日益敏感,對于明星經紀公司的種種策劃,他們并不是趨之若鶩。
3.被驅逐的純真與畫面式思維
而在以成年人為信源、信宿為主體的傳媒體系中,青少年所獲得的信息與他們的年齡所接觸到的信息并不相符,無論他們多么具有選擇權,但是在不斷擴大的傳媒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帶有商業目的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傳播內容。大眾傳媒內容的消費主義讓其走向媚俗,各種缺乏質量的節目和電視劇不斷上演,主持人為取悅觀眾而大提“前衛”問題,電視劇不顧古典名著的原汁原味,上演各種“床戲”。
美國學者梅羅維茨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情境論”他認為電視這一大眾傳媒形式促成了社會情境交融,最突出的一點是公私情境合并,原本屬于私人領地的事件開始暴露到公眾視野里。成年人生活中的“秘密”—平庸、邪惡、暴力、欲望不斷暴露在青少年面前。他們不得不去理解本不屬于他們理解范疇的事物。種種這些現象很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性心理早熟,或潛在的暴力傾向等。
傳媒文化的視覺化,讓青少年的思維方式也在不斷地改變,他們開始走向非邏輯思維模式的后現代,以文本來描述動態的畫面,以畫面來描繪自己的心情。網絡上流傳著屬于他們的畫面感十足的語言:“我淚奔”,“我暈”,“我以45度銳角仰望你”。同時,敘事式的漫畫比文字更受追捧。
因為傳媒文化的變遷,他們接觸到超出年齡的信息,看似有著比過去更加成熟的心理,卻又帶著種種非邏輯化的“單純”的思考方式,并以他們的方式思考著、成長著。
4.更多的參與機會
傳媒文化的民主特性也在不斷發展,雖然網吧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進入,但是現在家用電腦和手機上網的普及讓他們更多的參與到社會信息流中,很多論壇里出現了各種有他們年齡段特色的文字,他們更加樂于展現自我、發表評論。他們在受傳媒文化控制的同時,又反過來挑戰著成年人的主流思想。如一直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韓寒,從反高考、反成人世界的虛偽和腐朽開始一直受著廣大青少年的追捧。他們的聲音也逐漸受到重視。
而現在各種電視節目也熱衷于將青少年加入進來,早期有有“校園派”的三星智力快車,到現在各種選秀節目。他們開始不斷展現著自我。
三、如何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環境
青少年因社會經驗有限,心理不夠成熟,而更加渴望了解這個社會的真實,在面對傳媒文化的種種沖擊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或激烈、或困惑、或麻木、或模仿,正因為如此,傳媒文對他們的影響更值得整個社會的關注。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備成熟的把關人體制,對于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傳播內容要把關,這里說的“把關”并不是讓青少年完全杜絕接觸各種傳媒信息,而是采用一個適度原則,而并非草木皆兵,媒介在對公眾公布信息時,要考慮到青少年人群,對成年世界的性、暴力或邪惡事件要加以過濾。學校和家長在青少年已獲知的不良信息后,在告知實情的情況下,同樣,要尊重青少年的選擇權,并對青少年可能產生的偏激心理加以引導。
其次,青少年在接觸各類傳媒信息的同時,要進行相應的媒體傳播教育,告知媒體的主觀性和功利性,將課本傳播和課外信息傳播加以區分。
最后,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要學會調整青少年獲得信息的途徑,不能讓他們一味依賴書本、報刊或電視來獲取信息,鼓勵青少年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通過自身的接觸來了解這個社會。
參考文獻:
[1]陳力丹,閆伊默.傳播學綱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龍.傳媒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小議山城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策略
- 下一篇:資產經營公司稅收籌劃分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