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傳媒與農民工素質養成

時間:2022-06-27 08:45:14

導語:電視傳媒與農民工素質養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傳媒與農民工素質養成

由于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制度,使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戶籍卻仍在農村。農民工總是游走于城市文化的邊緣地帶,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大多生在城市,長在城市,也在城市接受教育,對城市社會的認同感高,對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期望更強,但他們的“二元身份”卻使他們的文化認同始終處于尷尬的境地。如何幫助農民工盡快真正地融入城市,使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盡快成為城市的“新市民”、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電視作為當今社會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在這個過程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電視是農民工接觸和使用的第一媒體

電視媒體由于形象直觀的特點受到農民工的歡迎。近年來的許多調查顯示,“看電視”在農民工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導性地位,對農民工具有較大的影響。據遼寧、海南、湖北、山西、云南等地的調查,農民工80%以上的業余時間是在看電視、打牌中度過的〔1〕。江蘇省在2011年初的一項關于農民工業余文化生活的調查也發現,農民工在打工之余的主要活動分別是:睡覺(35%)、看電視(34.7%)和聊天(25%),此外還有15.1%的人讀書看報,15.1%的人將閑暇時間花費在打牌或打麻將上,11.7%的人聽收音機,較少農民工上網(9.1%)、看電影(5.3%)、看錄像(3.9%)和上歌舞廳(2.8%)。農民工群體在業余喜愛的文化休閑活動依次是:看電視(33%)、睡覺(19.9%)、聊天(18.4%)、讀書看報(18.2%)、打牌或打麻將(13.6%)和上網(11.0%)。電視是農民工了解世界的渠道,在其信息獲得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調查表明,幾乎一半(49.9%)的農民工常看新聞類節目,其次才是娛樂類電視節目(47.8%)。另外,還有21.8%的農民工常看法律類電視節目,16%和14.4%的農民工常看體育類、科技類節目。這既體現了農民工希望通過電視掌握更多的政策和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權益,也體現了他們辛苦工作之余消遣娛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據官方統計,2010年全國農民工的總數已達2.42億,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約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60%以上,日益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3〕。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們相比,他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視野開闊,易于融入城市,他們的追求正在由物質生活向精神層面拓展。據貴陽市團委的一項關于貴陽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顯示,71.12%的受訪者在工作之余選擇看電視,而他們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的渠道,電視占到57.78%,其他途徑不到20%〔4〕。由此可見,電視是他們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徑,電視已然成為農民工接觸和使用的第一媒介。

二、電視媒介對農民工形象的構建

電視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影響力巨大的媒體,已成為人類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湯林森在其著名的《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說:“凡是沒有進入電視的真實世界,沒有經由電視處理的現象與認識,在當代文化的主流趨勢里都成了邊緣,電視是‘絕對卓越’的權利關系的科技器物。在后現代的文化里,電視并不是社會的反映,恰恰相反,‘社會是電視的反映’。”〔5〕電視對人們頭腦中的現實圖景的建構起著決定性作用。按照培養理論的觀點,電視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穩定社會行為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媒介及其所呈現的社會圖景及價值取向影響著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識形態。正如李普曼所說,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再也不是主要憑借直接經驗去認識周圍的客觀環境,而是通過大眾媒介呈現的“擬態環境”去把握它〔6〕。這一擬態環境是經過媒介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因此,媒介究竟呈現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什么樣的價值判斷,都將對公眾產生引導性的影響。同樣地可以說,農民工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整體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媒體塑造和建構出來的。許多研究發現,在大眾媒介視野中,農民工被塑造成弱勢邊緣群體和不安定因素,內容大多是關于農民工的欠薪討薪難題、農民工權益保障、政府部門有關農民工問題的會議和政策;或者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社會治安和刑事案件等負面議題。在這些報道中,農民工被打上了無力、無能、無助的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這種媒介呈現,不僅偏離了農民工的整體形象,損害了農民工階層,而且在社會大眾的心理層面上擴大了城市內部的城鄉二元對立矛盾,阻礙了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同時也會影響和扭曲大眾傳媒自身的發展,可能導致傳媒最終喪失作為公共領域的價值。電視媒介應該體現媒體的人文關懷,擔當起社會的責任。在關于農民工的報道中,電視媒介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尋找社會認同感,使其更快更和諧地融入城市文化。對此,一些電視傳媒正在進行積極嘗試和有意義的探索。如貴州電視臺的“中國農民工”欄目,就以平視的視角來反映農民工真實的狀態和心聲,以溫暖、真誠、樸素的講述風格,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個堅強善良、積極向上、健康勵志的新時代中國農民工形象。電視媒體中的農民工形象開始被重新構建和詮釋,他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在媒介中充滿自信的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也不再僅僅是城市邊緣人,而是一類新城市人。

三、電視媒介促進農民工素質養成的途徑

文化融入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標志。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明確要求“保障農民工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權益”,通過文化權益的保障來提升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以提升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意見》還第一次對我國農民工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原則,將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7〕。因此,作為廣大農民工第一媒介的電視媒體在促進農民工素質養成、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方面應該有積極的行動。

1.電視媒體應開辟更多的農民工頻道或欄目,全方位地服務于農民工群體按照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某一問題若被大眾媒介所關注,那么該問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便得以提升和強化,大眾傳媒對事件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媒介可以通過提供某類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這些事實和意見的程度,正如麥考姆所指出的“新聞不僅告訴我們該想些什么,而且告訴我們該怎樣想”〔8〕。因此,媒體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版面來報道農民工的真實生存狀態、喜怒哀樂、訴求等,以引起社會各界和普通市民的關注,引導輿論,使農民工真正成為公共輿論焦點。第一,以大量的正面報道來重塑農民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逐漸改變公眾對農民工弱勢邊緣的刻板印象,幫助農民工積極融入城市社會和城市文化,增強他們作為城市新主人的文化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二,放低姿態,以平視的視角客觀反映農民工對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表現他們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的優良品質,挖掘農民工身上的閃光點。第三,呈現方式應更加貼近農民工,不要把農民工僅僅看作是農民,而要把農民工看作是城市人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除城鄉間的隔閡,展現農民工的新風貌。第四,加強節目內容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媒體報道時要多報道一些與農民工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和合同法等,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幫助農民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切實為農民工解決實際困難。

2.注重對農民工電視媒介素養的培養媒介素養教育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國家,其含義是指公民能夠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媒介素養是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包括媒介認知、媒介使用、媒介評價和媒介參與四個方面。公民對媒介有了認知和實踐后,可以影響傳媒、優化傳媒環境,它賦予了公民更高的責任和主動權,使其真正成為“媒體公民”———有能力加入資訊生產、善用媒體并進行公共監督的公民。在西方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根據中國當下的情況,對2.42億農民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更加急迫和必要,必須培養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理性地接收和處理媒介信息,運用大眾媒介為個人工作和生活服務,進而參與媒介產品的生產實踐活動。因為在目前這樣一個由各種媒介信息充斥的現代社會,一個不善于使用媒介的人,不可能實現個人進步,不可能持續成長,也無法完成現代化。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A•卡爾所指出,現代人應該具有七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會盡可能地運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①。通過媒介文化產品的生產實踐,可以促進農民工群體以文化切入的方式更快地融入城市社會,更加有效地獲得社會認同,完成農民工群體真正實現“個人現代化”的目標。目前,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還剛剛起步,尚未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之內,社會有關方面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而對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卻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任務,需要調動政府、行業協會、社會團體、高校、研究機構等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意見》規定,應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原則,將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切實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第一,政府財政劃撥專門經費,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婦聯、團委等機構具體執行。第二,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編寫適合農民工文化水平的電視媒介素養教育教材和學習資料,免費發放到農民工手中。第三,組織高校影視專業的大學生和電視臺記者志愿者團體,有計劃、有步驟地主動走進農民工聚集地,以系列講座、短期培訓、示范指導等方式,對農民工進行電視媒介素養教育;介紹電視臺的運作體系及相關節目和欄目的特點,講授有關電視媒介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引導他們正確理性地解讀和使用電視媒介信息,掌握電視節目的制作流程和技巧,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電視節目內容的生產。第四,農民工數量較多的行業協會(比如建筑協會、餐飲協會、輕工制造協會等)動員行業內的企業單位,組織農民工定期積極配合和參與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活動,并將這一活動納入日常的工作管理范疇。

3.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電視媒介文化實踐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人正是在尋求意義的文化實踐過程中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正如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9〕鼓勵和引導農民工親身參與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活動,能夠使他們從更高的精神層面上獲得自我肯定和思想提升,獲得尊嚴感、認同感、歸屬感和精神愉悅。“人們需要各種符號來滿足自己的文化想象,構建自我的文化身份。其中影像生產不可避免地與意義的生產相交織,通過意義世界的建構,來找尋自我的存在價值。”〔10〕因此,除了對農民工提供看書、看電視、看電影的初級文化服務外,還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幫助和鼓勵農民工主動參與電視媒介產品的文化生產活動。

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他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職業發展的期望值也更高;他們更加認同城市文化,渴望融入城市,更加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和輿論工具維護自身權益;他們能通過自拍自制電視節目,反映自己真實鮮活的生活,利用電視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媒介機構應拿出專門的時間和版面,辦一些為農民工服務的公益性欄目,播發農民工自己采制的電視節目,讓農民工在創造電視媒介文化產品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自我價值,完成角色轉換,促進全社會對農民工的文化認同,使農民工能夠更好更快地實現文化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