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電視文化論文

時間:2022-09-09 09:58:13

導語:我國民族電視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民族電視文化論文

一、開辦地域文化節目是昌吉電視臺的立臺之本

1.區域權威性決定開辦文化節目的必要性

和眾多未上星的地市電視臺一樣,從縱向看,昌吉電視臺的媒體影響力,社會資源和平臺資源基礎較薄弱;但從橫向看,昌吉電視臺收視群體大部分是本地居民,其收視傾向于鄉土氣息豐富的本土文化節目。“地方地市臺受地域條件限制,在傳遞大事要聞上沒有信息優勢,其重點在于依托貼近群眾的地緣優勢,以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教育,服務地域經濟,提供綜合多樣的實用信息。”昌吉電視臺作為昌吉州最具權威性的電視媒體,是展示昌吉州地域文化藝術、風土人情、文化發展動態和藝術品位的重要窗口。開辦《藝覽昌吉》節目也是昌吉州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里,人們除了關注大眾文化以外,對本土文化的發展會特別關注。因此,昌吉電視臺具有開辦文化節目的必要性,其文化節目的定位和立足點應放在本土文化上,直觀反映本地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歷史內涵和文化形態,從而形成穩固的受眾群體。

2.地域文化藝術基礎決定開辦文化節目的充分性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享有“觀音故里”、“中國回民小吃之鄉”,“新疆休閑之都”的美譽。這里以回族花兒、新疆曲子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中維吾爾族的塔河麥西熱甫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有北庭都護府遺址、康家石門子巖畫等文物遺址400多處等人文和自然景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故事。正是昌吉州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底蘊,為昌吉電視臺開辦《藝覽昌吉》這樣的文化欄目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打造民族地區文化節目必須因地制宜

1.揚長避短,保持媒體平臺特點

作為地市電視臺,要認清自身媒體平臺的客觀條件,揚長避短。昌吉電視臺的《藝覽昌吉》節目的設計初衷就是要立足本土,靠近基層,貼近百姓生活和民風民俗,銳意創新,突出昌吉州文化文藝特色和個性,這也是《藝覽昌吉》欄目的靈魂和根基所在。

2.注重選題,提升節目質量與品位

優秀的文藝節目必須包含一定的文化底蘊。對文化節目組織者而言,在提高導演和主持人的自身文化修養和提升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更要在題材和主題上下功夫。《藝覽昌吉》作為一檔時長20分鐘的周播地方文化節目,采用演播室樣式,主持人與嘉賓現場訪談、演繹并結合部分短片。目前已制作的100期節目,至少有百名昌吉州各行各業的文化藝術名人、團體做客演播室。通過《藝覽昌吉》,這些名人名家被更多的百姓所了解、所認知、所認同。好的文化節目應有自己的特色,而提高節目獨特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遴選節目主題。每一期的《藝覽昌吉》節目設計方案始終關注昌吉州特有的文化背景。如在設計《奔放的山歌》——“塔合麥西熱甫”這期節目時,節目組就特意選取新疆維吾爾族山區草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塔合麥西熱甫”作為節目的題材,全部選用當地的農牧民演唱,保留了“塔合麥西熱甫”文化中現場即拉即唱的特質。另外,通過短片讓觀眾更多了解演唱“塔合麥西熱甫”人目前的生活狀況與發展前景。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地域性的題材,但是經過精心策劃、制作提煉,這種藝術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繼續發掘、保護、傳承“塔合麥西熱甫”藝術,在活躍本土居民文化生活、維系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加強互動,提升節目影響力

隨著電視媒體自身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消解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受眾開始傾向于希望在傳播中得到更多的權利。因此,掌握收視心理也是節目策劃與制作的方向,實現參與者有滿足的快樂,觀看者有觀賽的樂趣的目的。2012年《藝覽昌吉》節目制作組大膽嘗試走出演播室到田間地頭去,文化節目在和觀眾的互動中見證了文化藝術來自勞動中的美。村民們喜歡明星,更喜歡飽含濃郁鄉土氣息的本土文化藝術。比如《藝覽昌吉》有一期《流動的舞臺》——記濱湖鎮新疆曲子表演隊,這期節目主要突出一個主題——文化惠農,觀眾不但可以欣賞純正地道的新疆曲子唱段,臺上臺下互動熱烈,還能看到很多如葫蘆雕刻以及刺繡這樣出自農民之手的手工藝品。積極和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增加了與觀眾之間的黏性,有效得到觀眾的反饋和意見。

4.勵志溫暖,向觀眾傳播社會正能量

電視文化節目承擔著大眾傳媒、公共服務角色,擔負著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作用。在這一理念下,2013年《藝覽昌吉》欄目提出:讓熒屏前的觀眾,通過欄目感受到各種溫暖的社會正能量,感受到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傳遞人性“真善美”,感受強大正能量的目標。在播出的節目中,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純粹的音樂、舞蹈等節目,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在表演者的故事中引發共鳴,讓大家感受到一股勵志而快樂的能量。《藝覽昌吉》介紹過因幼年患小兒麻痹癥而行動不便的本土作家李建,他的長篇小說《木壘河》被稱為新疆版的《白鹿原》。還有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的著名花兒歌手丁占剛等藝術家不畏艱苦,為藝術獻身,堅持用藝術傳遞快樂的感人故事。這些故事一次次激勵著觀眾,讓觀眾在他們的藝術中感受到積極生活的一面和未來的無限美好。欄目還通過邀請部分本土明星積極參與,傳播本土文化,呼喚社會愛心,這些節目的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彰顯出《藝覽昌吉》的品牌價值。

三、根植本土文化藝術打造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藝覽昌吉》開辦兩周年來始終秉承弘揚本土文化為己任的理念,一方面始終遵循立足本土特色,汲取本土營養,從本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中挖掘新的文化內涵,制作了一系列具有濃郁昌吉地域特色的節目,帶動了更多以昌吉州為特色的題材的文藝作品的創作與生產,節目也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受到本地觀眾的普遍認同。事實上,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流行文化興盛的今天,不但沒有因為地域限制而被人遺忘,反而因為當代人個性意識的膨脹刺激了民族藝術文化的創作,文化環境的開放與包容、觀眾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共同營造了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而這正如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此可見,打造民族地區的文化節目有其特殊之處,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表現方式。不能生搬硬套同類節目的制作模式,而是要以展現和挖掘本土文化為目的,以區域的歷史文化為背景,立足社會現實和當地觀眾的收視習慣及需要,策劃和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風格的文藝節目。同時,要及時認識到當下傳播媒介和傳播語境的改變,主動傾聽觀眾的反饋,增加與觀眾互動的機會和方式,積極改變節目的形式,賦予傳統藝術嶄新生命。當前,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往往體現在民族文化之中。全世界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不盡相同,但人類的本性、人類的精神是共通的。因此,作為民族地區的電視文藝工作者,面對全球化的思潮,不但應該主動迎合本土觀眾的收視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還應該致力于打造適合本土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內容與形式,通過傳承、發掘、創新讓民族地區電視文藝文化節目綻放別樣光彩。麥西熱甫又稱麥西來甫,是“聚會、場所”的意思,它是維吾爾族牧民最喜愛的一種集歌唱、舞蹈、音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塔合麥西熱甫也叫維吾爾山歌,主要分布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博斯坦、平頂山、沈家溝等維吾爾族聚居地,是新疆維吾爾族文化中典型山區草原文化的象征,同時也是新疆維吾爾族文化中比較獨特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豐富多彩的舞蹈音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四、結語

新疆曲子,民間稱小曲子、曲子戲,是國家認可的新疆漢語言地方曲種和劇種,新疆曲子的表演以唱為主、偶爾有少量道白,在音樂結構上基本上分為平調曲子和越調曲子兩大類。新疆曲子自清代形成以來已經有100年的發展歷史,它作為我國稀有的曲種、劇種,在新疆這片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根發芽,成為新疆各族人民擁有的藝術奇葩。它不僅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陶冶著人民的道德情操,還生動展現了民族的民俗風情,也是新疆民族團結和民族交融的結晶。

作者:梁紅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