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對節目的影響
時間:2022-02-26 04:42:11
導語: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對節目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要把握住時展的脈搏,大力開展創新改革,推出全新的行業發展理念。在創新改革的過程中,要從廣播電視編導環節入手,及時更新編導思維,掌握先進的工作方法與編導技術,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文章首先分析了廣播電視編導創新對電視節目質量的影響,之后針對編導人員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了相關探究,希望所提出的建議可以為廣播電視編導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電視節目質量;影響
一、引言
編導工作是一檔廣播電視節目的初始環節。因此,編導人員的思想理念、專業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關系到電視節目的最終質量。同理,一個好的編導團隊,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度及其市場發展空間。因此,要想讓電視節目在融媒體時代獲得健康發展,編導人員必須具備創新思維,賦予電視節目更強的時代感與新鮮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觀眾出現審美疲勞,提高電視節目的吸引力,促進固定收視群體規模的持續提升。
二、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對電視節目質量的影響
(一)促進節目質量的提升。從電視節目編導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職責上,他們是節目內容及節目形式的主導者與決策者。因此,編導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節目質量的好與壞。如果編導人員具有較強創新能力,那么節目內容和形式就可以做到常播常新,總是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新鮮感與期待感,從而避免出現審美疲勞。這樣不但不會造成忠實觀眾的流失,還會不斷擴大受眾群體規模,使電視節目呈現出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例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成語大會》這幾檔優秀節目,就是因為節目本身所獨有的人文關懷外加編導人員對于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的不斷推陳出新,得到了大批觀眾的認可與喜愛,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與發揚,肩負起廣播電視行業應有的社會責任。由此看來,要想長期保持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喜愛程度,務必從編導環節入手,憑借編導人員的創新思維使節目呈現出較強的新鮮感與吸引力,方可促進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二)塑造良好的節目口碑。對于電視節目而言,口碑的好與壞可以直接反映出節目質量以及觀眾對于節目的認可程度。因此,所有電視節目都需要通過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業內和觀眾心群體中樹立起良好口碑,通過口口相傳不斷擴大節目的知識度與影響力,從而是使節目呈現出更加旺盛的生機與活力。以湖南衛視《歌手》這檔音樂綜藝節目為例,不僅每一季都推出多名優秀的新歌手,在比賽形式和整體結構上也會進行相應的創新調整,在穩定原有觀眾的同時,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新鮮感與認同感,從而將這檔節目推薦給其他人,又吸引來了大批新觀眾。新一季節目播出后,不但獲得更高的收視率,還樹立起更加牢固的口碑,建立起良性循環模式。(三)不斷提高節目新鮮感。一檔電視節目之所以能夠長期吸引觀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觀眾對其具有較高的期待值和期待感。要想滿足觀眾的期待感,節目編導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賦予節目更多的新鮮元素。在延續節目精髓與精神內涵的同時,時常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一方面,《聲入人心》節目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首先,編導人員將原有的流行歌曲類型調整為新穎的歌劇形式,但又考慮到歌劇比較傾向于陽春白雪這種高雅藝術,為了讓節目更加平易近人,編導人員又在節目當中融入了一些綜藝節目形式。這樣一來,不僅讓節目內容和結構層次變得更加豐滿,還滿足了各個層次觀眾對音樂藝術的欣賞需求。在保障了節目收視率的同時,更推動了我國歌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對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意識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四)提高節目制作信心。很多廣播電視節目都具有拍攝周期長、資金投入大、人員參與多、拍攝期間不確定因素多、節目制作環節復雜的特點。因此,對于節目制作團隊而言,不僅工作量較大,還需要面臨著保證節目收視率和觀眾認可度的雙重壓力。要想從根本上緩解這一壓力,編導人員首先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與時俱進的編導思維,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節目制作,使節目從外在的視聽效果到內在的精神內核,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創作出一檔經久不衰的精品欄目,使制作團隊對節目質量和觀眾評價充滿信心,推動節目編導制作水平的整體發展。
三、提高電視節目編導創新能力的措施建議
(一)提高編導人員的專業素質。在以往的廣播電影行業內,之所以很多節目播出后收到觀眾的差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節目編導人員素質不過硬,專業水平有限,同時對觀眾的收看心理和市場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導致節目從內容到形式均不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最終一檔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的節目只能無疾而終,消失在電視觀眾的視線之中。因此,要想避免出現此類情況,必須盡快提高電視節目編導人員的專業素質。這里所說的專業素質并非單一的要求編導人員必須是科班出身,或者擁有較高的學歷。而是在專業知識水平、生活實踐經驗、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工作方法多樣性等各個方面均要過關。不僅如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編導人員,還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市場敏感度和拼搏探索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電視節目常播常新,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例如近期播出的影視劇《慶余年》就是編導人員借助自身的專業素養對原著小說進行了些許改編,使劇本題材變得更加符合觀眾的需求與品位,為其播出效果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二)有針對性地開展節目創新。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觀看廣播電視節目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得資訊、休閑娛樂的唯一選擇。只要手中擁有一臺移動設備,人們便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廣播電視資源。例如觀看網絡直播或者回放某一期廣播電視節目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節目編導雖然面臨著巨大的節目創新壓力,但同樣要把握好創新方向,使節目內容呈現出更強的針對性與主題性,確保人們在進行網絡搜索和口口相傳時,能夠對節目內容和收視群體進行精準定位,從而促進節目質量、觀眾口碑、收視率的整體提升。例如針對那些不習慣使用移動智能設備的老年人而言,可以推出一些適合他們觀看的電視節目。例如養生欄目、美食烹飪節目、家庭訪談節目等等,以此來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晚年生活度過得更加愉快,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另外,還要面向廣大青少年兒童開設更多有意義、有收看價值的精品電視欄目,讓他們通過收看節目,獲得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出廣播電視行業的積極引導作用。(三)積極推動新舊媒體融合。電視節目編導作為媒體工作者,必須看到新舊媒體融合發展這一歷史趨勢。因此,在提高編導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將融媒體理念貫穿到各個工作環節當中,實現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例如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運用微信、微博、QQ等網絡社交平臺以及抖音、快手、火山短視頻等眾多自媒體平臺與電視觀眾進行實時互動,觀眾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電視節目的現場錄制、后期制作等環節當中,極大了提高觀眾了的參與感與融入感。因此,在提高編導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必須使其具備較強的受眾意識。凡事都要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和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需求,賦予電視節目較強的差異性特點,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節目風格;此外,還可以在節目當中增加一些人工智能元素,將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到廣播電視節目當中,使節目內容更具新鮮感與現代感,促進廣播電視節目的健康發展。(四)節目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在當前的網絡信息化時代,人們可以輕松獲取各種新鮮資訊,促使人們逐漸建立起網絡化思維。比如遇到不懂的問題,會第一時間登錄到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進行查詢,或者通過各類移動客戶端了解時政要聞、行業資訊等等。對于一檔電視節目而言,雖然憑借自身鮮明的節目主題和風格定位吸引來大批忠實觀眾,但隨著人們獲得信息渠道的不斷拓寬,在節目的內容上,要同時涉及經濟、文化、教育、政治、娛樂等多個領域;在這些內容的體現形式上,還要使其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色。例如在保留電視劇、訪談節目、紀實報道等傳統節目形式的同時,新增微電影、真人秀、綜藝節目、欄目劇等新形式。在節目編輯環節,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網絡語言、網絡歌曲或者網絡游戲元素等等,還可以引進一些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使節目本身既貼近現實生活,又具有較強的時代特色,滿足人們獲取資訊、豐富思想內涵、增長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等多樣化觀看需求。例如《一站到底》這檔節目就兼具了知識競賽與休閑娛樂這兩大功能特點。有效避免了觀眾對競賽環節產生乏味之感,又讓大家在放松身心的同時獲得很多新知識,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滿足了現代人的觀看電視節目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推動了廣播電視行業的整體發展。
四、結語
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節目的整體質量和思想內涵,甚至還會影響到廣播電視傳媒行業的整體發展。因此,作為一名編導人員,要順應時展潮流,在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提高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出更多高質量、貼近生活、傳遞正能量、符合觀眾收看需求的優秀節目,促進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芳.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輯的創新思維[J].西部廣播電視,2019(23):173-174.
[2]孫銀銀.談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對電視節目質量的影響[J].聲屏世界,2020(05):31-32.
[3]馬雨瀟.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路徑探究[J].記者搖籃,2019(08):91-92.
[4]申宇.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05):111-112.
[5]張曉文.試論如何培養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J].傳播與版權,2014(8):76-76.
[6]張青.分析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思維對電視節目質量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5,(012):176-177.
作者:李嘉瑞 單位:黑龍江工商學院
- 上一篇: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改進探析
- 下一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創意類課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