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中國成功之路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11:17:00

導語:贏在中國成功之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贏在中國成功之路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贏在中國節目模式主持魅力評委點評

論文摘要《贏在中國》是央視二頻道打造的一檔商業勵志類真人秀節目,歷時兩年三個賽季的熱播吸引了無數大眾的眼球,獲得了極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發展成為了一個品牌欄目。《贏在中國》獲得成功的三個主要原因分別是:新穎的節目模式、獨特的主持魅力和精彩的評委點評。它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電視節目擁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只是短暫的成功,它帶來的社會價值也就是給予受眾的精神財富才是其永恒的成功。

《贏在中國》是央視二頻道打造的一檔商業勵志類真人秀節目。它從2006年第一賽季開播以來就吸引了眾多的目光。隨著這檔節目第二和第三賽季的推出,引起了更多的矚目《贏在中國》開啟了真正意義上中國電視創業真人秀的先河。它點燃了千萬中國人的創業夢想,激勵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創業勵志的品牌欄目。它以“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為節目主旨,從我們身處的這個創業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需要出發,聯手中國最具創造力的企業、集合國際最具活力的創投資金。調動全方位的推廣手段,為中國的創業者打造了一個展示才華、實現理想的舞臺。在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三家權威機構歷時一年推出的《中國電視網絡影響力報告(2008)》中,《贏在中國》位居前列。同時,《贏在中國》還獲得被認為是“中國最公正、最權威、最具民間立場和創意力”的電視評選《新周刊》2006年中國電視榜最佳創富節目獎、電視創新論壇最具影響力大型電視活動獎、中國廣告協會第四屆中國媒體企劃獎全國大獎、第四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金融投資榜2007中國最受金融界關注電視欄目獎。在這些榮譽背后,《贏在中國》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有數不勝數的忠實擁躉:有高居不下的收視率:有源源不斷的廣告客戶:還有幾千萬的風險投資基金:有眾多知名企業家的經典點評……這一切都不得不說《贏在中國》確實是贏在了中國。

一、新穎的節目模式

《贏在中國》比賽分為海選、面試、初賽、復賽、決賽、總決賽六個階段。海選是從報名選手數據庫中先篩選出3000人。又通過人工從3000人中選出1080位選手進入面試,面試后有108位選手聚集北京參加初賽并選出36名選手進入復賽,36人經過一番競爭會有12強進入決賽真人秀階段,他們將參加7場真人秀比賽,最終有5人晉級總決賽,總決賽經過專家評審、電視直播、觀眾短信參與評選決出最后的座次。這樣的比賽設置涉及面廣、影響大,三個賽季共38萬余人報名,最大的70歲。最小的只有18歲,其中不乏有來自臺灣、海外還有外國選手的參與,另外通過網絡投票遴選選手的方式也達到了全民參與的目的。更引人注目的是真槍實干的真人秀商業實戰、巨額的創業基金以及豐富的電視表達手段讓節目倍加精彩。

(一)真人秀節目商業實戰

真人秀節目,廣義的理解就是真人在鏡頭前非職業性的表現。它被西方媒體叫做RealityTV。“是由制作者制定規則,將普通人在假定情景與虛構規則中真實生活的過程錄制下來并播出的電視節目,在其中戲劇的虛構性和紀錄片的紀實性緊密結合在了一起”。《贏在中國》的每一場商業實戰都是一項實際的商業任務,參賽選手被分成兩隊按商業任務的提供者設置的要求分別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選手們通過一場場的比賽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擁有了自己的忠實粉絲。場下場外的觀眾也通過觀看比賽認識了他們并為他們的表現或喝彩鼓勁或扼腕嘆息《贏在中國》真人秀商業實戰讓大眾看到了這些商業英雄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弱點,他們都經歷過無數的挫折與失敗。他們就誕生在我們身邊,并不是想象中的遙不可及,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普通百姓,他們能成為創業的英雄,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呢?《贏在中國》“喚起了中國人的創業意識。調動了中國人的創業激情,普及了創業知識。訓練了創業能力,培養了創業人才,成就了創業輝煌”。

(二)創業基金

《贏在中國》節目組設置了高達3000萬人民幣的創業基金,如此高規格的創業基金不是一般的企業或者欄目組能籌集到的,但《贏在中國》做到了。正因為有這樣的資金才吸引了無數在創業路上遭遇資金問題的創業人才來參賽。這些基金由IDG、今日資本、軟銀賽富等幾家國際著名投資機構提供。進入前五名的選手分別可以得到1000萬、700萬、500萬人民幣的創業資本,獲得“世界風”通行證的選手也可以得到300萬人民幣的資本,他們都將擁有創業資本中35%的股份并出任CEO。即使沒有進入前五名。一路上也有很多與小基金接觸的機會。創業基金在這里確確實實發揮了它的最大作用:幫助有潛能的創業者去實現他們創業的夢想!

(三)豐富的電視表達手段

《贏在中國》作為一檔電視節目的成功還在于它摒棄了一個節目通常只用一種電視的表現方式。它幾乎調動了電視表達的全部手段,運用專題片、談話節目、專題晚會、真人秀、綜合直播晚會等,一方面利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的優勢讓節目得到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展現,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的優勢,考慮到了不同受眾多方面的需要,調動了他們收看的熱情。

二、獨特的主持魅力

(一)制片人與主持人的雙重身份

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王利芬也是這個節目的制片人和策劃者。“主持人制片人制”在西方非常普及,而王利芬正是吸取了這一制度的優點:作為主持人,她能將節目的主旨思想毫無保留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作為節目策劃者.她又能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到整個節目的設計統籌中,給自己的主持找到最合適的位置。她能夠左右節目的進程、導向及規則:能夠賦予評委極大的權利:能夠根據突發情況靈活、果斷的進行現場調整……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其主持的主動性與純粹的主持人相比大大增強,主持人話語的權威性也相應得到提高,對節目核心“創業”、“勵志”進行了最大程度和范圍的宣傳。現在,《贏在中國》節目組雖然已經解散,但王利芬卻沒有停下,她又以制片人與主持人的雙重身份在央視一頻道《我們》節目中出現……(二)多重經歷造就獨特的主持魅力

王利芬先后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政治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先獲法學學士、后獲文學評論專業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9年在《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三個欄目中任記者、2000年至2003年底任《對話》欄目制片人兼主持人。2003年至2004擔任《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經濟半小時》總制片人。2004年九月赴美國耶魯大學和布魯金絲學會研究美國電視媒體,回國后成功策劃并主持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欄目。王利芬深知作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要駕馭好一個節目并非一朝一夕之力。許多享譽世界的著名節目主持人都是具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積累了相當多的采訪、編輯等幕后工作經驗之后才走到臺前的。扎實的文化素養,豐富的從業經驗為她現在的主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幾年的歷練果然是厚積薄發,王利芬的主持風格堪稱大氣知性、老練持重、真誠質樸、有掌控全局的權威卻讓人沒有畏懼之感,語言犀利、準確、精煉,話語不多卻直擊問題要害。

比賽中作為主持人的王利芬其實是另一位“評委席以外的評委”,她在36強比賽中對每一場歷時一小時的比賽濃縮成簡練的幾句結語令人折服。她能根據每位選手的特點提出問題,盡管有的問題不留情面、有的問題非常敏感、有的問題涉及人的隱私。但筆者認為這都是讓選手直面自己、直面評委、直面比賽所必須的,只有正視這些在創業路上不愿告人,不能告人的事情才能最終獲得創業的成功。盡管也存在有關于她作為主持人的異議,認為她身材偏胖、服裝單一(一律深色職業套裝)、容貌平平、語音不標準、對選手不留情面,說話太直接。客觀的說,有些問題確實存在,“好的語音和外貌有無可爭辯的重要性,但對于現代媒體中傳播者的素質要求遠多于這兩項,他或者她必須在工作中發揮個性風采和形象風度,才是建立信息原創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渠道”。正因如此,王利芬普通的外貌以及語音的缺陷并沒有遮蓋她身上獨具魅力的主持風格。而這恰恰是構成她主持風格的元素所在。

三、精彩的評委點評

《贏在中國》的一大看點是邀請了若干知名的企業家和創投基金代表作為評委。這其中不乏有創造中國網絡神話的阿里巴巴總裁馬云、營銷大師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五年時間從白手起家到億萬資產的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IDG投資公司中國區總裁熊曉鴿等等。能親眼目睹這些被稱為“當下時代的英雄”企業家們的風采并與他們參與活動、討論問題就已經讓場上的參賽選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為之激動,更何況他們不是作秀,不是出席一個比賽,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場比賽當中,仔細聆聽每一位選手的項目。認真分析每一場商業實戰選手的表現,對選手提出問題再對其表現予以肯綮的點評。時時以自己作為先行者的人生閱歷及商業經驗為后來的創業者們指點迷津、直擊問題癥結、暢談為人為商之道。比如史玉柱一句“給員工高工資實際上是降低成本”讓第三賽季冠軍謝莉茅塞頓開:馬云的“做一份工作,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創業”、“短暫的激情是不值錢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賺錢的”:牛根生的“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讓場上場下的參與者對創業、創富的認識受益終身:俞敏洪關于“不要做永遠被人遺忘踐踏的草,而要做一棵參天大樹”的言論讓人對創業蠢蠢欲動……評委們的精辟點評深刻而睿智,它讓無數觀看和參與的受眾從中得到了創業的啟示和日后成功的籌碼,也讓更多的大眾感到“創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每一個普通人都看到了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切實可能性”。

四、結語

《贏在中國》成功的意義遠不止于捧紅了幾十個創業者:創造了經濟類電視的高收視率:策劃了十幾本書的出版。它所帶給中國人長久、深遠的創業激情和堅定的信念才是這個節目最大的成功。時至今日,雖然連續三個賽季的熱播已拉上帷幕,但是它駐留在觀眾心中的那份喜愛、那份感動、那份對創業的渴望與堅守卻始終也無法散去。在傳媒高度發展并競爭激烈的今天,電視成為最強勢的傳播媒體,多少電視人為了制作一檔優秀的、有創見性的電視節目而努力工作。《贏在中國》的成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電視節目擁有較高的商業價值那是短暫的成功。它帶來的社會價值也就是給予受眾的精神財富才是其永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