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明星制影響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4:09:00
導語:電影明星制影響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明星丑聞雖然屬于媒體事件,但卻涉及電影明星、經紀公司和電影觀眾(普通電影觀眾、影迷等),而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電影工業明星制的幾個重要環節,明星丑聞對電影明星制產生的影響包括三個方面:丑聞頻出使得明星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明星控制系統的異化危及明星制的正常運轉;網絡民主的泛濫對明星制所依賴的“迷”文化不堪一擊。明星丑聞頻出無疑是電影明星制乃至電影工業的危機。
[關鍵詞]明星丑聞電影明星制危機
近年來,明星丑聞事件頻發,各種各樣明星的負面新聞、緋聞、小道消息彌漫在影視新聞之中,雖然明星丑聞使明星獲得了不可勝數的曝光率,但丑聞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掀開娛樂圈的遮羞布,讓人們再次看到了明星生活不光彩的另一面。考慮到明星丑聞的當事人——電影明星、經紀公司和電影觀眾(普通電影觀眾、影迷等)——正好構成了電影工業明星制的幾個重要環節,我們不妨借此來反思其可能對電影明星制產生的影響。
1、信任危機:明星丑聞的倫理困境
作為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組成部分,明星制從20年代形成之后直到現在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就在于明星依靠其塑造的銀幕形象及其自身特性贏得聲譽,從而為電影工業帶來相對穩定的消費群。
通常,明星是一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明星制形成初期,明星常被類型化,這種類型化使明星擁有了不同的觀眾群,而獲得大多數觀眾支持的往往是那些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明星,制片商也看到了這種明星形象和觀眾支持率之間的關系,所以明星制是不允許明星扮演真正的罪犯的,為此甚至不惜改變影片的劇情。在《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中,希區柯克在談及其影片《房客》時說,“主要演員艾弗·諾維洛是一個英國的話劇明星,當時是一個名角。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要根據明星制去對待它:故事經常要改變,因為明星不能是一個壞蛋。”“16年后,我同加里·格蘭特拍攝《深閏疑云》時,碰到了同樣的問題。不可能讓加里·格蘭特去扮演一個兇手”,特呂弗:“加里·格蘭特會拒絕嗎?”希區柯克回答,“不一定,但那些制片人,他們會拒絕。”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明星的知名度、影響力與其所塑造的良好人物形象密切相關。明星依靠角色建立起聲望,吸引著公眾對他或她的注意。
明星的經濟價值被制片人發現之后,作為電影工業最核心的市場化運作,如高概念、策劃、項目預算、投資、角色、制作、發行、放映到各種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都開始圍繞明星來展開。在明星制造系統(MakinqSvstem)中,明星傳聞歷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觀眾對明星隱私的知道欲絕對不僅僅局限于一種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向往,窺淫癖也構成了觀眾關注明星的動因之一,這就使得“明星丑聞”擁有了市場。由于電影往往被作為大眾文化娛樂工業的一部分來看待,娛樂新聞往往就是出奇制勝,以窺探名人隱私來作為吸引讀者的手段的,因此,在娛樂新聞中,“丑聞”的比重占據了越來越突出的位置。但是,丑聞在不同的明星制造系統中作用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明星丑聞所涉及的明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叛逆型明星,往往越是負面的消息,對其宣傳力度越大,有時,這類明星的丑聞還是必要的,無傷大雅甚至還是求之不得的i而另一類則是完美型明星,對于這類明星而言,無論是演員角色還是生活作風,都被嚴格地規范、秘密的保護。
對于明星制而言,“明星丑聞”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于明星聲譽的損害,進而直接影響到觀眾對其的信任。明星一旦失去自己的觀眾,就失去了影片投資商與廣告商,失去了媒體的關注,很快就會被公眾遺忘。如果明星被觀眾所拋棄,任何媒體任何宣傳都將無濟于事。在互聯網時代,由于論壇博客直接成為大眾的媒體,而不是像此前紙質媒體和電視媒體,傳播的內容還主要是由制作方、策劃方與媒體聯合控制的。在網絡中,大眾的意見直接以網民的發言形式體現出來,這無疑對明星的聲譽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
2、控制異化:明星控制系統的崩潰
在電影工業的明星制中,與明星制造系統相對應的另一套系統就是明星控制系統(ControllingSystem),這是明星制中最為核心的運作機構。對于普通觀眾而言,他們往往只能看到明星在閃光燈下光鮮亮麗的一面,往往不能注意到,明星在整個電影工業中,事實上是最為重要的帶來剩余價值的因素。麥克唐納在其《重新認識明星現象》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把明星現象看成是一種制度就意味著明星勞動的方式要受到演員勞動力市場以及影片制作機構的影響。”演員作為一個勞動力與一般的制造業中的勞動者還不一樣的是,演員作為勞動力自身也是具有價值的,除了他/她個人的勞動之外,明星自己的“身價”不僅是為自己帶來豐厚利潤的重要來源,而且也是其為明星經紀機構帶來巨額效益的保障。但是麥克唐納也注意到,“同其他行業的情況相EE,銀幕表演這個行當的規則很不規范。電影演員是自由勞動者,所以演員的就業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人,物色演員的人。以及工會作為中間的媒介來協調疏通演員和電影行業之間的關系。而這種聯系就成為找工作并獲得有利的競爭優勢的至關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根據好萊塢明星制的慣例,為了能夠把制造好的明星轉化為一種能夠為其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的資本,明星控制系統必須在兩方面展開工作:“其一是對明星形象所有權的控制。二是對明星資本的市場控制。前者是大片場或者經紀公司通過購買而暫時擁有明星形象所有權,主要通過合同的形式來實施控制的;后者是大片場或者經紀公司將明星形象變成資本而獲得收益,主要通過各種市場營銷手段來實現。”
3、網絡民主:對影迷文化的解構
明星制賴以維系的觀眾基礎是各種各樣的“影迷”。“迷”的存在使電影工業擁有相對穩定的消費者,他們的欣賞品味因其可辯識性而易于被電影制作者所掌握和調節。從美國電影明星制的起源來說,伍茲論證說,“觀眾的好奇乃是創立明星制的動力。”
在明星丑聞中,真正對明星制帶來毀滅性打擊的,正是觀眾基礎的崩潰。如果說在明星制造系統中,明星和經紀公司合謀創造了迎合觀眾的形象,并最終獲得承認(于是“影迷”誕生了)的話,那么,明星控制系統針對觀眾所做的,便是利用各種手段來維持影迷的關注、創造新的影迷群體。在對影迷的毀滅性打擊中,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突現出來,這就是網絡文化對“迷文化”的沖擊和解構。費斯克曾指出,“大眾文化迷是過度的讀者:這些狂熱愛好者的文本是極度流行的。作為一個‘迷’。就意味著對文本的投入是主動的、熱烈的、狂熱的、參與式的。”迷是觀眾中最具辯識性的一類,在此,“共同的歸屬感”構成了“迷文化”最具核心性的因素。從電影明星制的整個產生和發展來看,如果說早期明星制的誕生來自于電影制作方對觀眾需求的利用的話,那么在當代日益成熟的大眾文化和電影工業體制之中,“迷”卻是被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并通過各種手段促使“迷”們能夠維持住對明星的喜愛和關注。比較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通過劉德華迷、張學友迷、周潤發迷看得出來,從80年代直到現在,在二十多年時間里,明星及其經紀公司依靠自己的努力培養并維系了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但是,新世紀之后,網絡文化的發達對業已成熟的“迷文化”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觀眾角色擺脫了“受眾”地位,成為主動的觀者,如果說在紙質媒體和視聽媒體時代,“明星傳聞”的控制權掌握在明星、經紀公司和媒體手上的話,那么,在網絡時代。真正的話語權成為網民,這使得前者一下子就淪落成被窺探、被討論、被批判的對象。另一方面,網民意見機制的復雜性也使“迷文化”面臨新的挑戰:在網絡文化還不發達的時代,“迷”文化是一個相對分散而隱秘的圈子,但是,網絡文化對“迷”文化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為“迷”群的膨脹帶來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則直接將“迷”置于無所不在的公共場域,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影響到“迷”的心態,從而對“迷”群帶來影響。很多人認為,明星們的“道德淪喪”讓他們感到憤怒和失望,他們認為自己被明星們的行為傷害了。與此同時,大批網友在論壇博客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強烈的抨擊或理性的分析,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遠遠超出了“迷”群的相對封閉自足的界限——相反,“迷”們被淹沒在各種網民言論之中,即使是在整個事件中從頭到尾都同情持受害明星的,也不太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支持了。
因此,在網絡文化中,迷文化必然遭受重創,而其結果必然是觀眾的丟失。當觀眾不再喜愛那些被制造成“清純可愛”或“帥氣逼人”的明星時,明星制的觀眾基礎何在?如果明星制的合法性面臨危機,賴以維系的電影工業何以運轉?
- 上一篇:電影色彩觀念管理論文
- 下一篇:稅務稽查制度政策論文